改革提速成共識
中央深化改革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今年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為今后幾年改革開好頭。會議審議通過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對未來7年的改革實施工作作出整體安排,突出了每項改革舉措的改革路徑、成果形式、時間進度。對照深化改革小組第4次會議內容,可以發現,改革已經逐漸完成了從總體頂層設計到具體改革方案討論再到時間表路線圖制定的逐步細化,改革總攻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當前,中國正處于“三期疊加”的轉型關鍵期,面對未來經濟增速換擋期,國泰君安認為,經濟下行并非當前關鍵,改革持續推動才是重中之重。考慮到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在10月召開,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司法改革等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漸清晰,改革即將加速。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知名私募趙丹陽還是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的高善文,都判斷A股要走出真正牛市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改革超預期。而機構也普遍認同只有超預期的持續改革才能走出超越熊市的大牛市。
國資改革是關鍵
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都是經濟轉型過程中重要的命題。其中,國企為國民經濟的骨干力量,是影響經濟全局的核心。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04.1萬億,權益37萬億。2013年上市公司(除金融)利潤總額9774億,其中國有企業(除金融)利潤總額6800億元,占比幾近70%。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上述會議中對國企的最新定位是“黨執政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的支柱,必須搞好”。
2014年“兩會”前后,國企改革的首要目標逐漸轉變為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第一批“四項改革”試點公司已于7月中旬推出。8月19日中國未來七年的改革路線圖公布、中科院宣布實施《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此外,截至8月底,全國近20個省份公布了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國資改革正在路上且已提速。
國資改革的路徑
在經濟“新常態”下,改革也成為“新常態”。 目前,國企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尚未真正出臺。據有關報道,頂層設計方案將包括兩個文件,一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二是關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目前,國資委正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對兩個文件進行協調和研究,由于部門間存在多方面的分歧,要統一達成共識存在難度。總體看,國企改革仍有許多謎團有待中央和地方出臺細則并進行試點,這將決定國企改革的成效。
對于國企改革的機會,每家機構都有不同的分析,其中海通證券(600837,股吧)的總結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們認為值得重視的四大看點:
看點一:打破行政壟斷,改革自然壟斷。石油石化、電力、鐵路、電信等自然壟斷行業將放開競爭性業務,許多原先存在行政壟斷的服務業(文化傳媒、金融、醫療、教育等)也將放松管制,將蘊育大量投資機會。看點二:解決“一股獨大”痼疾。采掘、鋼鐵、化工、建筑、公用事業等國企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情況比較嚴重,向非公資本出讓股權的空間很大。看點三:國有資產證券化。各地國企改革均強調要提高國企資產證券化率。多數省份的2020年目標為60%,而當前多數省份國企證券化率不到30%,提升幅度很大。看點四:混合所有制“一企一策”。令各國企在股權多元化的參與方、董事會建設、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多方面改革時將有所差別,這意味著改革有成功也有失敗。
·央企改革篇·
央企混合制改革重在破除壟斷
首批“四項改革”試點央企推出
7月15日,國資委宣布啟動央企“四項改革”試點。在新一輪國企改革試點中,以中糧集團為代表的六家央企入選。六家企業對應的四項改革試點如下:一是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入圍;二是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中國醫藥集團、中國建材入圍;三是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中國建材、新興際華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4家入圍;四是向中央企業派駐紀檢組試點,將選2~3家列入試點,尚未詳列入圍名單。
市場有消息稱:除了紀檢派駐之外,“國資委最早或將于本月月底出臺三類改革框架型的指導意見,即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導意見、國有資產投資公司指導意見以及董事會三項職權改革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將給出具體的范圍、原則和操作方式。六家試點企業將根據國資委出臺的三類改革指導意見制定企業的落實方案。據悉,步伐較快的中國建材集團正在按照國資委要求制定試點方案,待上報國資委審核批準后具體實施。
對于央企三類改革方向,銀河證券分析:對于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試點,預計管理的目標重點將從注重收入和規模向利潤和市值轉變,因此,對于盈利能力強、隱蔽資產多的公司有可能進行并購重組,使國企的利潤和市值更快的增長。
混合制改革重在破除壟斷
國企布局和經營面臨嚴重問題,新一輪國企改革以打破產權壟斷作為突破口,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打破產權壟斷和市場壟斷,實現國資布局優化和企業制度完善。壟斷行業和傳統性行業國企的經營效率有望大幅改善,民企生存空間得以提升。
央企的行政壟斷有兩方面問題:其一,投資主要靠政府,政府資金壓力大;其二,運行效率低,不能滿足終端需求,央企混合型的改革就是重在破除壟斷。上輪改革中央企已經完成產業整合和資產證券化,本輪重點是壟斷行業放開競爭性業務,典型如油氣、鐵路產業鏈民間投資低、行業供需矛盾突出,是改革的重點區域(見圖1)。
其中油氣產業壟斷性強,效率提升空間大。油氣產業鏈中,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油氣資源的中上游所有產業,并控制了下游批發市場及大部分銷售終端。6月30日,中國石化公告了引資方案,8月26日下午宣布旗下銷售公司與騰訊科技簽訂業務框架合作協議,在業務開發與推廣、移動支付、媒介宣傳、O2O業務、地圖導航等領域探索開展合作。目前已有37家集團進入中石化第二輪有約束性的報價階段,9月底前會完成引資工作。而本周,民營原油進口資質首單花落廣匯能源,標志著民營原油進口資質正式放開。在油氣產業鏈中,推進混合所有制仍有提升空間。
鐵路大躍進暴露體制弊端。海通證券分析,鐵路行業面臨著債臺高筑和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目前資產負債率64%,負債3.27萬億。2013年鐵路總公司成立,市場化之路開啟。針對鐵路行業債務高企和盈利能力差的弊端,改革聚焦在“輸血”和“造血”兩方面:外部改革融資模式、內部改善運營質量。2014年《鐵路發展基金管理辦法》頒布,為“民資入鐵”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流程。在改革中效率提升的看點,運營企業將受益市場化改革和貨運提價,如廣深鐵路、大秦鐵路。車輛設備將受益高鐵投資復蘇,客貨運路網效應顯現及客戶結構升級,如中國南車、北方創業和永貴電器。
·聚焦地方國企改革·
多地國企改革方案出爐 “因地制宜”掘金概念股
地方國企改革提速
進入7月后,國企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先是國資委啟動央企第一批試點,再是各地改革路線圖密集披露,僅2個月的時間,就有7個省份陸續公布本地國資改革的路線圖,速度遠超上半年。
隨著廣東、安徽國企改革方案落地,截止到目前,共有17個省份出臺了國企改革方案,從國有資產證券化程度、混合所有制企業比例等方面,明確各自國企改革的最終目標。各省的改革任務完成的時間點也大多定在2020年以前。其中廣東計劃到2020年將競爭性國有企業基本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基礎設施項目實現混合持股。江西表示將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70%左右的國企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
在國有資本證券化率方面,多數省份也紛紛公布各自的目標。其中北京表示國有資本證券化率力爭達到50%以上。甘肅提出2020年省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的證券化率超過50%。重慶則表示經過3至5年,將80%以上的競爭類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實現證券化。
上海、廣東成為國企改革排頭兵
上海、廣東等國資實力雄厚地區的上市公司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上海作為國企改革的排頭兵,在去年年底打響本輪國企改革的第一槍,如今上海國企改革已經轉變為實際行動,如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上海建工3家企業開啟股權激勵計劃。城投控股則引入多元資本,由弘毅投資以18億元入股,獲得其10%的股權。
上海政府頒布的《加快培育上海國有跨國公司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力爭經過3至5年,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市場拓展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的上海國有跨國公司。對此海通證券分析師荀玉根預計,由于上海國資重點集中在汽車、建筑、房地產、商貿零售等行業,因此在上述行業中,出現具有跨國競爭實力的國有企業概率較高,相關企業有望成為本輪國企改革的重點。
日前閘北區國資旗下市北高新發布重組預案公告,本次交易完成之后,集團內與上市公司相關的所有園區產業載體類業務均注入至公司。此外,棱光實業、耀皮玻璃也雙雙停牌,掀起上海建材集團重組大幕,其中上海建材集團將所持有的2.5億股棱光實業全部無償劃轉至國盛集團。近日公司透露,現代集團及其下屬具備條件的相關建筑設計類資產,或將借殼棱光實業。友誼股份名稱變更為百聯股份,被市場看做公司邁開國企改革的第一步。
上海國企改革可關注兩類投資機會,一是從資產證券化角度,關注上海國資委旗下上市公司中大集團、小公司的類型。為了避免同業競爭和整合產業鏈業務的緣故,集團資產注入的概率較大,如新華傳媒、東方明珠、百事通等。二是選擇民企ROE較高,國企ROE較低的行業,未來民營資產注入機會較大的集團,如益民集團、百聯股份等。
廣東省國資控股A股上市公司共有60家,僅次于上海國資委。因此資本市場對于廣東國企改革進程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受益于日前廣東省正式發布《關于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的影響,相關國企改革概念股受到市場資金的青睞。
按照規劃要求,至2020年廣東省形成30家左右營業收入超千億或資產超千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而目前滿足此標準的企業只有8家,而且與上海、天津等省市相比,2013年廣東省國資體系資產證券化率不足20%。按照規劃,廣東省2015年達到國資證券化率達到60%以上,現實與目標的巨大差距或將倒逼廣東省加快改革步伐。
從目前廣東省已上市的國企行業分布來看,廣東上市國企分散在19個行業當中。在公用事業、電子、化工、交通運輸等行業比較集中。隨著國企改革路線圖逐漸明朗,優勢領域的上市企業有望率先邁出改革步伐。廣證恒生分析師認為,投資者可以關注兩類投資機會。一是實施股權激勵的品種。目前已經公布或實施股權激勵方案的上市國企不但表現出其自身的成長愿望,而且同時反映出國資委對其的認可和支持,建議關注廣汽集團、珠江鋼琴、廣日股份等個股;二是關注符合廣東省資產重組方向,重組合并或資產注入機會較大的個股。如廣晟有色、佛塑科技、粵傳媒等。
兩角度掘金地方國企改革概念股
對比目前各省的國資基礎和改革推進力度,資產證券化率提高空間較大、國資基礎較好的區域,未來國資改革紅利較強。目前重慶國企改革紅利較強。按照重慶國企改革時間表,重慶資產證券化率要在兩年的時間內從40%提升至到70%左右。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重慶市改革步伐將會快于其他省份,近期太極系就加快重組步伐,而受到資本市場資金的關注。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重慶、天津等區域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