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謹防產能置換成為地方政府新增水泥產能的導火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8-2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轉載
核心提示:當前,產能過剩已成為制約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尤其是在水泥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矛盾顯得更加突出。2014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完成水泥產量同比增長僅為3.6%,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創本世紀以來新低。

當前,產能過剩已成為制約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尤其是在水泥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矛盾顯得更加突出。2014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完成水泥產量同比增長僅為3.6%,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創本世紀以來新低。雖然在煤炭價格持續大幅下滑的帶動下,全行業上半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仍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企業出現虧損。華北地區成為虧損最為嚴重的地區,新疆地區由于近年來新增水泥產能集中釋放,行業效益每況愈下;一向處于全國價格高位的東北地區今年上半年也由于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價格開始出現下滑趨勢。化解產能過剩、遏制新增產能已成為水泥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3年10月,國務院頒布41號文《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一系列化解產能過剩措施,其中提到,“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建設,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2014年7月10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做好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并公布《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實施產能置換是國家工信部為貫徹41號文件,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是,《實施辦法》辦法的出臺卻引起了業內不小的震動,業內普遍擔憂的是,地方政府有可能借產能置換名義盲目投資水泥生產線項目,產能置換有可能成為地方政府新增水泥產能的導火索。2014年8月8日國家工信部發出緊急通知《堅決遏制水泥、平板玻璃新增產能的通知》,這個通知的背景就是,國家已經感覺到了已經有部分地方政府正在“變相”備案和核準新增產能項目。“產能置換”可能就是“變相”手段之一。


早在2009年國務院38號文《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但是新增水泥產能不但沒有控制住,卻越增越多。從38號文發布以后至2013年底,全國新增水泥熟料產能約達7.25億噸,由此測算出的新增水泥產能 達12億噸。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四萬億投資刺激拉動了水泥需求的快速增長,2010-2013年水泥產量增長7.7億噸,這12億噸新增水泥產能一部分得到消化,但仍然過剩4億多噸。2009-2011年間,中國水泥需求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高位增長,但由于全球經濟出現下行走勢,2012年開始,水泥行業結束兩位數的高位增長,水泥增速出現放緩。


雖然近兩年在國家一系列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驅動下,新增水泥產能有所放緩,但總量仍然在增加,地方政府基于招商引資及政績等原因,投資沖動依然不減,各地違規上水泥項目的現象屢禁不止,產能置換似乎為地方政府盲目上水泥生產線項目提供了更加合理的途徑,由此不難理解業內對《實施辦法》出臺的擔憂。


實施產能置換或加劇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矛盾


首先,在產能嚴重過剩、需求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實施產能置換,難以有效消化過剩產能。從水泥熟料產能增速和水泥產量增速對比來看,2006-2012年間,水泥熟料產能增速始終高于水泥產量增速。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水泥產量急劇下滑外,2006-2011年間,全國水泥產量基本處于高位增長階段,但2012年受經濟下行影響,水泥產量增速急劇下滑至5.74個百分點,2013年受中西部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水泥產量增速有所回升,但兩位數的高位增長已不復存在,2014年1-7月份水泥產量增速僅為3.7%。今年以來,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均出現大幅下滑,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已跌破18%,房地產投資跌破14%,水泥需求增長動力逐漸減弱。雖然近幾年新增水泥熟料產能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量依然在增加。據中國水泥協會數字水泥網預計,2014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有望達到6000萬噸以上。水泥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產能總量持續上升,這時候實施產能置換并不能起到消化過剩產能的作用。



其次,水泥行業產業技術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產能比重已占95%以上。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落后的機立窯產能和小規模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很多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尤其是進入2014年以來,全國經濟增長放緩,水泥需求增長乏力,一些地區出現負增長或零增長,企業明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上半年水泥行業雖然還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是取決于煤炭價格的持續下滑導致水泥生產成本的降低以及大企業集團發揮主導作用、自律限產維護市場所致。據了解,東北地區的水泥市場價格一直處于全國高位且相對較為穩定,但是今年開始也出現了下滑的走勢。由于市場需求不足,有的企業產能發揮率僅為40-50%。據東北地區水泥企業介紹,很多規模在2000t/d以下的生產線早就停窯了,可以說這部分產能并未在市場中發揮效用。處于華東區域的南方水泥在浙江的15條規模為1500t/d生產線已全部停止生產,這些產能都是可以作為置換的。根據數字水泥網掌握的數據,目前全國2000t/d(不含2000t/d)以下規模水泥熟料總產能為1.17億噸,折算成水泥產能則可達到近兩億噸。如果將已經停產不發揮效用的產能作為置換新建生產線,新增產能必會在市場中釋放,這勢必造成雪上加霜,產能過剩的矛盾會更加加劇。


再次,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資新增產能項目的沖動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各地違規在建水泥生產項目的現象屢禁不止。41號文件下發后,僅湖南水泥協會收到的違規在建項目舉報就達4起;中國水泥協會也接到多起違規新增產能項目的舉報,因曝光違規項目還被寧夏天元猛業告上法庭,而違規項目至今未能得到處理。中國建材南方水泥肖家祥總裁在今年7月份召開的長江中下游水泥論壇上表示強烈呼吁,千萬不能讓產能置換變成新一輪的新增產能項目的建設高潮。他說,一個立窯生產線,一個小磨機反復的被置換,多種造假行為充斥在這些年的水泥發展過程中,如果再出現反復置換,再出現造假行為,而且對這種行為置之不理的話,水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即便是按照這種《實施辦法》落實的話,如果控制不好,也會造成產能過剩的加劇。他特別舉了個例子,如果按工信部辦法置換的話,南方水泥至少可以上六條規模為5000t/d的生產線。南方水泥和海螺、紅獅一起按市場化原則已經自動退出了幾條1500t/d的生產線,這些1500t/d生產線還不屬于淘汰的范圍,還有部分地區已經關停的生產線,按《實施辦法》都可以通過置換再上新生產線,如果這些生產線都上的話勢必給華東市場、給長江中下游水泥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


此外,2008年以后,由于國產裝備技術的成熟穩定,新建的生產線實際產能普遍高于設計產能20%以上,例如:標準的一條4500t/d線,實際產能均可到達5500t/d以上。而在等量或減量計算產能時,往往以設計產能為基準計算,也就造成實際產能是增加的。也就是說,“等量置換”可能變成“超量置換”。


如何避免因實施產能置換而加劇水泥產能過剩?


化解產能過剩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針對水泥行業而言,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遏制新增和“去產能”。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水泥需求已經到了一個平臺期,雖然“拐點”何時到來還難以確定,但未來水泥需求下行是必然的趨勢,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如若再新增產能,企業間的惡性廝殺將不可避免,屆時可能不是某些企業倒下的問題,整個行業可能都會留下 “一地雞毛”。因此,在《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還必須制定更加細化、具體的產能置換方案,防止產能置換過程中的造假行為,防止因產能置換而加劇產能過剩。


為避免因產能置換而導致水泥產能總量繼續上升、產能過剩加劇,應做到以下幾點:


1、合理計算各地區現有水泥熟料有效產能基數,在此基數上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所謂有效產能就是指仍然在生產的水泥熟料生產線產能。南方水泥肖家祥總裁提出,產能置換只能在2013年的在產產能基礎上進行減量置換,所有已經停產的、不再生產的產能不能作為置換。同時,他還提出應合理制定各個省市的水泥行業五年的產能減量發展規劃,減量再減量。


2、建立行政問責制,加大對違規建設水泥項目的處罰力度。國務院41號文件對清理違規建設項目有明確規定,但全國違規建設水泥生產線達上百條,幾百家無證生產水泥企業,僅湖南就有94家。之所以存在這么多違規項目、違規企業,是因為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甚至有的違規項目還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中國水泥協會孔祥忠秘書長曾提到,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國水泥協會從貫徹執行國務院文件精神,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出發,在自己的行業媒體上曝光了一批違規新建項目,對違規行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在現實體制下,對違規者沒有約束力。不動用行政問責制,不引進第三方監督機制,不對違規者進行必要處罰,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就蕩然無存,“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貓捉老鼠游戲就將繼續上演。


3、嚴格執行行業準入制度,嚴格執行環保標準。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項目,一律不準再建;不得以任何其他名義(如:經濟循環利用、垃圾處理等)建設新增水泥產能項目;對于生產運行效率不高,能耗水平和環保水平不達標的生產線包括新型干法生產線一律實施強制性關停措施。加強項目審批的透明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管作用,政府的行業主管部門要支持行業協會和社會媒體,對各地違規水泥建設項目進行監督和曝光。


化解產能過剩、遏制新增產能是促進水泥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只有遏制住新增產能才能有效推進當前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在水泥行業產能置換問題上需要更加慎重。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