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攜手鋪就重慶建筑產業化發展之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12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重慶日報
核心提示:攜手鋪就重慶建筑產業化發展之路
  放眼世界,建筑產業化不是新鮮事。 

  在日本,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住宅需求保持穩定持續增長,發展建筑產業化成為必然選擇。如今,經過50多年發展,日本90%以上的建筑物采用產業化方式建造,建筑質量也經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驗。 

  在法國,20世紀70年代,已建成新區的諸多問題逐漸暴露,備受指責。而新區改造空間狹小,施工作業難以展開。最后,還是通過建筑產業化才解決了問題。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地廣人稀,節約施工人手的建筑產業化方向變成他們的首選。 

  在歐美國家,產業化建筑占各類建筑的60%。 

  我國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處可見的預制行業,是建筑產業化的前身,其小、散、亂的現象讓人詬病,隨著現場澆筑整體式建筑模式的出現,再無優勢可言,最終消亡。 

  如今,隨著國內建筑業“用工荒”的出現,建筑業制造的灰塵、噪音污染、建筑垃圾常常引來居民投訴;隨著舊城區的改造,在狹小區域施工也成為棘手問題,現澆整體式建筑模式劣勢凸顯,預制行業優勢再現。 

  于是,我國的預制行業開始回歸,但走的是建筑產業化的新路。由此,揭開現代建筑產業化的新篇章。 

  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因勢利導,制訂出全市建筑產業化發展規劃:2014年至2015年試點,20016年全市推廣。 

  重慶市建筑產業化成功邁出第一步 

  目前國內大部分建筑物都采用全現澆建造模式,滿足了我國近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工程建設需求,同時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不符合國家現在提倡的綠色健康發展要求。 

  現澆模式建造的建筑,每個施工工序都需要在現場進行,質量通病難以消除,現場作業噪音大,施工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不但極大地浪費資源,也加重城市運行負擔和造成環境污染。 

  現場施工的工人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工程質量,而現在的建筑施工企業基本不培養自己的施工隊伍,工程質量長期依靠臨時拼湊的農民工為主體來保證。長期以來,工程施工質量較差的狀況一直無法改變,現澆施工環節眾多,安全事故頻發也一直難以杜絕。 

  以現澆為主建造的工程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體系,很多工程項目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按照既定工期竣工,從而延長了投產日期。有些工程為了趕工期忽略工程質量,導致工程還沒竣工就暴露弊端,甚至推倒重來,既浪費資源,又浪費工期,得不償失。 

  目前,重慶市人工費急劇增加,而以現澆為主的建筑模式需要大量的工人才能完成,人工費的增加使得建筑行業建造成本不斷增加,同時,建筑市場也一度出現一工難求。 

  以現澆為主的建造模式已經嚴重制約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必須轉向建筑產業化發展道路。 

  建筑產業化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策、技術等各個方面,尤其是技術層面。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呼吁成立建筑產業化聯盟,重慶建工集團、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中冶建工、市設計院、萬科(重慶)地產等單位積極響應。 

  重慶建工集團技術力量雄厚,著眼于未來,勇當第一個吃螃蟹者。2012年6月,在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倡導下,12家成員單位共同成立重慶建筑產業化創新與促進聯盟。其中,重慶建工集團與旗下的重慶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重慶建工住宅建設有限公司、重慶建工工業有限公司3家子公司在聯盟中占居四席,重慶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成為建筑產業化聯盟的第一屆輪值主席單位。 

  大家都有共同的強烈愿望:攜手鋪就重慶建筑產業化發展路子。目前,建筑產業化聯盟正在不斷壯大,成員單位已達17家。 

  今后重慶建房子就像搭積木 

  先是由標準化工廠制造建筑“零件”,把這些“零件”運到現場,然后工地上的工人像搭積木一樣,把不同的“零件”組合成樓房,這種新型的樓房就是建筑產業化樓房。在我國,這樣“搭”出來的樓宇已逐漸占到各類建筑的1%。 

  與傳統建筑模式相比,這種“搭”出來的建筑好處多多。 

  能夠全面提升住宅的綜合質量和品質。采用預制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技術,現場裝配化標準施工,準確無誤,基本消除了傳統施工常見的滲漏、開裂、空鼓、房間尺寸偏差等質量通病,實現了主體結構精度偏差以毫米計算。 

  能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大量的建筑工人由“露天作業”向“工廠制作”為主的產業工人轉變。一般按照傳統方式建造同等規模的工程,平均需要勞動工人240人左右,平均7天完成一層樓;而采用產業化生產方式只需要工人70人左右,平均5天一層樓(包括外裝飾),這不僅減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且能全天候施工。 

  節能降耗效果顯著。按照產業化生產建設,可以減少建筑對煤炭、土地等基礎資源的消耗,大大減少廢氣的排放。 

  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如果用45%的預制化率施工一個項目,工地揚塵比傳統人工施工減少60%以上。全國按30%推廣建筑產業化,節水將達6億噸,相當于54個西湖的含水量。 

  降低建設成本經濟效益明顯。通過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預制率可達到90%以上,施工現場模板用量減少85%以上,腳手架用量減少50%以上,鋼材節約2%,混凝土節約7%,抹灰人工費節約50%,節水40%以上,節電10%以上,耗材節約40%,管理費用節約50%,項目綜合造價大約節省15%以上,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近年來,北京、深圳、上海、沈陽等城市的建筑產業化迅猛發展。 

  伴隨各地建筑產業化的推進,國內涌現出長沙遠大、長春亞泰、北京百興等建筑產業化聯盟,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重慶市正抓緊推進建筑產業化。2013年10月31日,聯盟成員投票選舉市建委為重慶建筑產業化聯盟第二屆輪值主席單位。市建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重慶產業化起步晚于發達地區,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更高。 

  2014年初,重慶市將有9部涉及到設計、施工、生產、檢測的重慶地方標準出臺為重慶產業化保駕護航;重慶兩江新區將擬推30萬平方米的產業化建筑;重慶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打造的302畝現代化工廠是在結合國際、國內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一旦投產,將助推重慶實現產業鏈的整合,帶動重慶建材、施工、房產開發企業實現新型建筑工業化背景下的產業聯動和產業升級;在重慶渝北區,由區建委牽頭正在打造的現代建筑產業園,將培育多家年產能達到100萬平方米的產業化部品生產基地以及配套產業…… 

  搶抓機遇趁勢而上 

  最近幾年,我國建筑業受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及環境、資源約束條件的影響,為此,很多地方已經意識到了建筑業實現新型產業化轉變的重要性。 

  北京是我國最早出臺住宅產業化鼓勵政策,并且將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列為優先發展目標的城市之一;上海于2011年6月出臺政策,強調“住宅產業化是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建造住宅”。此外,沈陽、深圳等地也都及時跟進,在工程立項、稅收、土地出讓、資金扶植、新技術研發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支持。 

  重慶于2010年11月出臺了《關于印發加快發展重慶市成品住宅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培育集開發、設計、部品生產和科研于一體的住宅產業集團。而產業化聯盟正是這樣的企業組合體,目前,正在從經濟、政策、技術等方面開展工作。 

  正是看到聯盟所做工作的意義和前景,重慶兩江新區建委、重慶渝北區建委等5家的政府部門、企業加入聯盟,成立僅一年多,隊伍已有18個不同領域的領軍企業、政府重要部門加入。 

  房地產業轉型 建筑產業化時不我待 

  新型建筑產業化在房地產業的應用,特別是住宅產業的應用顯示了其無法比擬的經濟優勢,新型建筑產業化生產方式不僅節約成本,還能有效穩定房價,使老百姓買房能物超所值,使房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房地產巨頭企業萬科集團2012年確定的三大戰略之一就是建筑產業化。事實上,萬科集團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實踐了近10年,包括萬科在內的所有參與方(構件廠、總包商、分包商)對于預制裝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設計、施工已經有了基本成熟的經驗,而且也正在推進重慶地區的工作。 

  除萬科集團外,更多房地產企業也瞄準建筑產業化方向。 

  在重慶,重慶瑞安天地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在其“雍江御庭”項目中開始試產業化生產。目前“雍江御庭”正在建設,實施產業化的部位主要是墻體和窗框。整體的墻體和窗框在工廠預制好后運至工地,再吊裝到結構上。不過,瑞安方面坦言,重慶本地預制件和安裝供應體系不夠完善滿足不了要求,期望重慶建筑產業化繼續發展壯大。在重慶,很多房地產企業都表達出同樣的想法。 

  重慶兩江新區建設管理局人士表示,明年有意在重慶兩江新區保障性住房建設中試點30萬平方米“積木住宅”,客觀上也需要重慶的建筑產業化建設繼續發力。 

  目前,重慶建筑產業化聯盟的產業化基地之一、由重慶建工新材公司打造的302畝現代化工廠建設正加班加點建設,預計明年5月竣工!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