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京津冀等6省市簽訂碳交易協議 市場化治霾路線漸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1-29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核心提示:京津冀等6省市簽訂碳交易協議 市場化治霾路線漸明
  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北京市環交所正式開市,同時,京津冀晉蒙魯六省市在現場簽訂了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合作研究協議,這是自10月份財政部安排50億元資金扶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治理大氣污染后,國家采取的又一有力措施。 

  據了解,通過該協議,六省市擬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額核定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為建設區域性碳交易市場奠定基礎,并為推動建設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探索經驗,有望為區域聯動協同治理大氣污染提供市場化手段。 

  排污權交易只是一個方面,還有排污價格、排污稅等,這只是破題,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告訴記者,中國在排污交易方面的工作做了很久,但是離最終落地還有一定的距離。 

  治理大氣污染市場化啟動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同時,《決定》要求,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對比今年9月份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內容要求,通過加強市場化的手段治理大氣的路線正逐漸明朗。 

  此次京津冀晉蒙魯六省市簽訂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合作研究協議,雖然主要是在碳排放市場領域加大合作范圍,但是,對于區域大氣污染的治理同樣有積極意義。 

  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室主任王鳳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客觀上碳排放交易對大氣污染治理有協同作用,因為這兩塊的很多措施都相同,比如調整產業結構、削減煤炭消費量等。 

  從工業角度講,通過推行碳交易減少碳排放,一方面影響能源消耗排放,比如燃煤消費、石油消費等,一方面影響工業生產排放,包括火電、水泥、鋼鐵等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就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同時,這些能源的消費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貢獻者”。 

  駱建華認為,治理大氣污染一方面需要行政辦法,一方面需要市場力量,碳排放交易就是市場手段之一。 

  “碳交易現在只是做了(市場化手段治理大氣污染的)第一步,對減少燃煤肯定有好處,將來如果將二氧化硫等也包括進來,意義就更大了,”駱建華說。 

  市場化管理面臨數據監測難題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被譽為最嚴大氣治理政策,在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能的削減上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煤炭能源結構占比、黃標車淘汰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指標,對于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較大。 

  但是,治理大氣污染在執行上有難點,以削減鋼鐵產能為例,河北省提出未來五年削減6000萬噸鋼鐵產能的目標,由于鋼鐵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削減產能就將可能導致大面積的在職人員就業出現問題。同時,采取強行關閉的手段,也將面臨金額巨大的資產處置問題?!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咴诤颖笔≌{查過程中,一些當地政府官員和企業負責人,就提出了上述擔憂。 

  治理環保問題要有行政手段,但是,僅依靠行政手段,現在遇到的問題很多,駱建華認為,將來還需要加強市場手段進行調節,環保發展未來需要行政和市場雙管齊下。 

  然而,加強市場手段治理大氣污染的道路并不平坦。據駱建華介紹,必須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排放總量核定,二是企業排放數據的真實準確。當前來看,保證企業排放數據的真實準確更重要,也較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我國環保部門一直在做加強企業排放監測的工作,但是,一些企業弄虛作假情況比較嚴重。 

  實際上,從近年來環保部公布的對一些企業排放問題的核查處罰情況來看,包括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內,環保設備不正常運行等情況屢禁不止,其根源在于違規排放背后的巨大利益驅使。 

  除了數據監測的可靠性問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企業自身的發展或許也將面臨轉型升級。 

  王鳳春介紹,現在所做的碳交易試點,只是試運行,真正要做到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最快需要到2020年以后??刂铺寂欧帕浚蛯⒖刂破髽I的發展速度,對于企業而言,需要兩者同時兼顧,實際推行起來會比較復雜。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