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穩妥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指導其他產能過剩行業的化解工作,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產能過剩在中國并非新問題。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就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自此以后,幾乎每一年都有相關政策出臺。尤其是今年,中央領導層對于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四次明確批示做好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表示,要堅定不移地化解產能矛盾,按照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原則抑制盲目擴張。國務院的這一《指導意見》成為中國政府年內第七度強調治理產能過剩的相關工作。
中國政府對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的再三強調,表明這一風險已經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指導意見》稱,2012年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而且這些主要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矛盾呈日益加劇之勢。
針對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指導意見》提出了化解思路——通過“四個一批”化解產能過剩,即通過擴內需消化一批、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等準入淘汰一批。這種政策變化是我國經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突出了改革創新的思路。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第一,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現階段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傾向十分嚴重,很多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微觀經濟活動,充當市場中重要的競爭主體。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部分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名,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推行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和不公平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治理產能過剩必須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線。
第二,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僅靠淘汰落后產能。政府強制性淘汰落后產能會引發一些消極影響,如淘汰效果不佳容易走過場,自攬包袱加大政府負擔,甚至可能影響一些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穩定。產能過剩本質上是一個市場問題,市場自然淘汰更合理。在相互競爭下,優勝劣汰,虧損的、低效的、市場需求不大的企業自然淘汰出局。政府可以提供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制定先進合理的能耗標準和環保標準以提高準入門檻,從而限制低水平的盲目投入。
第三,應該大幅開放市場。開放市場,一方面是要對內開放,打破行業壟斷,破除市場準入限制,準許民營企業進入;另一方面是對外投資開放,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這一點上政府和企業都要有國際化的大視野,從發達經濟體到相對落后的非洲地區,都是中國對外投資的對象。
第四,應該加強對地方政府的問責,同時大幅減少行政干預,規范市場準入,從根子上化解產能過剩現象。綜觀《指導意見》,其在規范市場準入方面著墨頗多,遺憾的是,在最為重要的對地方政府問責方面,《指導意見》只有寥寥數筆,以一句“認真執法問責,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地方和部門,進行通報批評,建立健全責任延伸制度”帶過。在缺乏問責機制的情況下,應高度警惕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大打折扣。
總之,對于中國經濟來說,產能過剩是頑癥,必須從根源出發加以治理。現在,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已經出臺,接下來的關鍵就看如何執行。
產能過剩在中國并非新問題。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就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自此以后,幾乎每一年都有相關政策出臺。尤其是今年,中央領導層對于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四次明確批示做好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表示,要堅定不移地化解產能矛盾,按照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原則抑制盲目擴張。國務院的這一《指導意見》成為中國政府年內第七度強調治理產能過剩的相關工作。
中國政府對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的再三強調,表明這一風險已經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指導意見》稱,2012年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而且這些主要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矛盾呈日益加劇之勢。
針對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指導意見》提出了化解思路——通過“四個一批”化解產能過剩,即通過擴內需消化一批、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等準入淘汰一批。這種政策變化是我國經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突出了改革創新的思路。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第一,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現階段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傾向十分嚴重,很多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微觀經濟活動,充當市場中重要的競爭主體。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部分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名,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推行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和不公平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治理產能過剩必須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線。
第二,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僅靠淘汰落后產能。政府強制性淘汰落后產能會引發一些消極影響,如淘汰效果不佳容易走過場,自攬包袱加大政府負擔,甚至可能影響一些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穩定。產能過剩本質上是一個市場問題,市場自然淘汰更合理。在相互競爭下,優勝劣汰,虧損的、低效的、市場需求不大的企業自然淘汰出局。政府可以提供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制定先進合理的能耗標準和環保標準以提高準入門檻,從而限制低水平的盲目投入。
第三,應該大幅開放市場。開放市場,一方面是要對內開放,打破行業壟斷,破除市場準入限制,準許民營企業進入;另一方面是對外投資開放,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這一點上政府和企業都要有國際化的大視野,從發達經濟體到相對落后的非洲地區,都是中國對外投資的對象。
第四,應該加強對地方政府的問責,同時大幅減少行政干預,規范市場準入,從根子上化解產能過剩現象。綜觀《指導意見》,其在規范市場準入方面著墨頗多,遺憾的是,在最為重要的對地方政府問責方面,《指導意見》只有寥寥數筆,以一句“認真執法問責,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地方和部門,進行通報批評,建立健全責任延伸制度”帶過。在缺乏問責機制的情況下,應高度警惕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大打折扣。
總之,對于中國經濟來說,產能過剩是頑癥,必須從根源出發加以治理。現在,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已經出臺,接下來的關鍵就看如何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