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淮安區建淮鄉積極開展散裝水泥省級示范鄉鎮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到目前,該鄉散裝水泥發散率已達95%,散裝水泥年增長率達6.5%;村、部門(單位)散裝水泥使用率達90%;預拌混凝土使用率達91%;專項資金征繳率達93%。
該鄉堅持從宣傳發動入手,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推動創建工作有序開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對使用散裝水泥重要意義的認識程度,了解國家發展農村散裝水泥的政策規定,改變農民的傳統習慣。在全鄉樹立了“使用散裝水泥光榮”的社會風尚,教育農民在建房中積極使用散裝水泥。組織網點推銷員,抓住散裝水泥使用中好的典型,擴大宣傳效果,努力營造使用散裝水泥的社會氛圍。全鄉共發放宣傳資料8000余份,懸掛橫幅60余條,張貼標語1000余張,舉辦現場咨詢近20場次。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實施有利于農村發展散裝水泥的政策辦法,引導農民改變水泥使用中的傳統觀念和習慣,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創建過程中,該鄉不斷加大對水泥生產企業和使用單位的監管力度,對水泥生產企業實行發展散裝水泥目標責任管理,下達目標任務,積極扶持發展散裝水泥的技術改造、提高綜合發展散裝水泥能力;對建設單位,嚴格按照省《條例》規定,足額征繳散裝水泥基金,鼓勵使用散裝水泥。針對農村市場面廣、線長的特點,由鄉散裝水泥管理辦公室統一負責農村和示范點散裝水泥質量管理和運輸調度,對供應農村和示范點的散裝水泥堅持做到“三優先、兩不準、一個合理。”即供應農村和示范點的優先開票、優先裝車、優先運輸,水泥質量不合格不準發貨,數量不足不準發貨,水泥銷售價格合理,并經常走訪用戶,聽取意見,做到計量準確,服務熱情、方便群眾。
該鄉動員企業重點加大對生產技術開發、運輸儲存等各個環節的投入,大幅提高了散裝水泥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環節的現代化水平。同時,以網點建設為抓手,構建網絡,優化服務。一是建立了以水泥生產企業為主體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各水泥生產企業都積極參與村鄉鋪設散裝水泥網點,主動出擊農村市場,采用先送貨后付款或承擔流動罐基礎制作部分費用,為農村網點讓利鋪路。二是積極培育農村散裝水泥一體化的有效載體。以集中統一配送為核心,直接向農民提供質優、價廉、量準、環保、數量隨意、方便儲存和使用的散裝水泥或預拌混凝土,節約了時間,降低了成本,保護了環境,方便了群眾。三是加強質量管理。對已列入創建網絡的散裝水泥示范點,我們嚴格按照有關標準進行檢查,對檢查不合格的,一律取消示范點資格,使示范點真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為農村、農民提供貨真價廉的產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
該鄉堅持從宣傳發動入手,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推動創建工作有序開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對使用散裝水泥重要意義的認識程度,了解國家發展農村散裝水泥的政策規定,改變農民的傳統習慣。在全鄉樹立了“使用散裝水泥光榮”的社會風尚,教育農民在建房中積極使用散裝水泥。組織網點推銷員,抓住散裝水泥使用中好的典型,擴大宣傳效果,努力營造使用散裝水泥的社會氛圍。全鄉共發放宣傳資料8000余份,懸掛橫幅60余條,張貼標語1000余張,舉辦現場咨詢近20場次。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實施有利于農村發展散裝水泥的政策辦法,引導農民改變水泥使用中的傳統觀念和習慣,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創建過程中,該鄉不斷加大對水泥生產企業和使用單位的監管力度,對水泥生產企業實行發展散裝水泥目標責任管理,下達目標任務,積極扶持發展散裝水泥的技術改造、提高綜合發展散裝水泥能力;對建設單位,嚴格按照省《條例》規定,足額征繳散裝水泥基金,鼓勵使用散裝水泥。針對農村市場面廣、線長的特點,由鄉散裝水泥管理辦公室統一負責農村和示范點散裝水泥質量管理和運輸調度,對供應農村和示范點的散裝水泥堅持做到“三優先、兩不準、一個合理。”即供應農村和示范點的優先開票、優先裝車、優先運輸,水泥質量不合格不準發貨,數量不足不準發貨,水泥銷售價格合理,并經常走訪用戶,聽取意見,做到計量準確,服務熱情、方便群眾。
該鄉動員企業重點加大對生產技術開發、運輸儲存等各個環節的投入,大幅提高了散裝水泥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環節的現代化水平。同時,以網點建設為抓手,構建網絡,優化服務。一是建立了以水泥生產企業為主體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各水泥生產企業都積極參與村鄉鋪設散裝水泥網點,主動出擊農村市場,采用先送貨后付款或承擔流動罐基礎制作部分費用,為農村網點讓利鋪路。二是積極培育農村散裝水泥一體化的有效載體。以集中統一配送為核心,直接向農民提供質優、價廉、量準、環保、數量隨意、方便儲存和使用的散裝水泥或預拌混凝土,節約了時間,降低了成本,保護了環境,方便了群眾。三是加強質量管理。對已列入創建網絡的散裝水泥示范點,我們嚴格按照有關標準進行檢查,對檢查不合格的,一律取消示范點資格,使示范點真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為農村、農民提供貨真價廉的產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