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了目前包括建材行業在內的多個過剩行業的重頭工作。就目前來看,“走出去”成為了中國政府對有關企業的鼓勵、引導方向之一。建材企業應該敏銳地把握到這個趨勢。
所謂通過“走出去”化解過剩產能,就是注重產能的國際轉移,把在中國看起來過剩但全球不過剩的產能轉移出去。有案可循的一個例子是,近年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不斷發現新油氣礦產資源,但該地區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從而形成了其能源出口的增長瓶頸。中國加強了對該地區能源、運輸、電力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到了“走出去”的時候了。通過“走出去”,到境外開廠,可以減輕建材行業產能過剩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壓力。
但是,“走出去”并不容易,目前建材行業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并不多見,中小企業走出去實力不夠,而一些大型企業也對“走出去”缺乏經驗,甚至在理念上并未認同,認為風險過大,國內市場仍具備發展空間。
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個思維定勢:“我在國內就是這么干的”,這是對國際通行的商務規則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我們不少國外項目出現虧損或品牌受損,往往是吃虧在對國際商務規則、技術規范研究不透、缺乏尊重上。
此外,必須下大力氣向全世界推廣中國標準,讓中國企業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許多海外項目的資金、技術、材料、人員、施工都是中國的,但卻要采用西方標準建設,影響了中國企業的技術效應和經濟效益。在“走出去”戰略中,由一個標準體系帶動背后多產業發展,已成行業共識。
所謂通過“走出去”化解過剩產能,就是注重產能的國際轉移,把在中國看起來過剩但全球不過剩的產能轉移出去。有案可循的一個例子是,近年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不斷發現新油氣礦產資源,但該地區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從而形成了其能源出口的增長瓶頸。中國加強了對該地區能源、運輸、電力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到了“走出去”的時候了。通過“走出去”,到境外開廠,可以減輕建材行業產能過剩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壓力。
但是,“走出去”并不容易,目前建材行業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并不多見,中小企業走出去實力不夠,而一些大型企業也對“走出去”缺乏經驗,甚至在理念上并未認同,認為風險過大,國內市場仍具備發展空間。
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個思維定勢:“我在國內就是這么干的”,這是對國際通行的商務規則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我們不少國外項目出現虧損或品牌受損,往往是吃虧在對國際商務規則、技術規范研究不透、缺乏尊重上。
此外,必須下大力氣向全世界推廣中國標準,讓中國企業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許多海外項目的資金、技術、材料、人員、施工都是中國的,但卻要采用西方標準建設,影響了中國企業的技術效應和經濟效益。在“走出去”戰略中,由一個標準體系帶動背后多產業發展,已成行業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