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正在被江蘇緊追慢趕的廣東,如今再次將增長的路徑轉向了基建投資。4月8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加快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透露,廣東將加速全省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粵東西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提速。“十二五”后3年廣東將完成投資約1.41萬億元,計劃建成投產項目294個。
不少學者認為,胡春華在主政廣東的第一年即加速基建投資,一方面是廣東經濟總量仍需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其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戰略的第一步。“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的差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胡春華主政廣東的一大挑戰,而在江蘇的緊逼下,廣東也不能輕易丟棄老大的位置。”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對記者表示。
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升、民間資本投資謹慎等難題下,廣東希冀尋求以固定資產投資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顯然還面臨諸多困難。
基建投資大躍進
近幾年以來,廣東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落后于江蘇、山東等省市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加強大項目投資,增強廣東經濟發展后勁是廣東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而縱觀目前廣東的發展現狀,其最大的投資機遇無疑在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僅交通基礎設施這一塊,占廣東省面積近70%的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卻只占到全省的40%,面積密度僅為廣東省平均水平的58%,廣東省目前11個未通高速公路的縣市也都全部集中在該地區。
“廣東要實施好兩大戰略,推進珠三角優化發展、粵東西北加快發展,粵東西北交通滯后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認為,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的交通設施建設,對于改變廣東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現狀,促進粵東西北加快發展;對于發揮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珠三角經濟;對于廣東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基于此,廣東4月7日發布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將粵東西北地區列為未來3年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主戰場。根據上述工作方案的安排,未來3年,廣東將陸續投資2688億元用于省內高速公路建設,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316公里。
這份方案的預期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廣東將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速通車里程達到6800公里以上;到2017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8000公里,通車里程排全國第一位。
“粵東西北地區基建設施的大規模投入,勢必會給當地帶來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有利于加強這些區域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系,推動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林江認為。
債務風險高企
要完成上述大規模的投資,資金問題顯然是重中之重。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的測算,2013年至2017年,廣東省級交通建設資金的總缺口達800億元,其中高速公路的資本金缺口達487億元。
記者從廣東省交通廳等相關部門了解到,為了確保建設資金,廣東的解決方案是創新高速公路建設機制,采取的資金保障措施包括:各級政府財政統籌出資、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引入民間資本。
“省管新開工的高速公路項目將全部實行省市共建‘雙業主制’,高速公路資本金由省、市按約定比例出資,省級資本金由省財政廳統籌,地方政府需落實市級財政配套資金,國家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券,也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和鐵路等項目建設。”廣東省交通廳一位負責人透露。
對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高速公路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這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合作投資模式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資積極性,但該模式或將要受到落后地區財政收入水平的限制,導致配套資金難以落實。
事實上,廣東一直尋求發揮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近兩年來,廣東先后組建了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廣東省南粵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等投融資平臺,這些政府融資平臺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為廣東的各項重點交通基礎設施籌集建設資金。
政府融資平臺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其風險也應引起注意。根據廣東省交通部門的摸查,截至2012年年底,廣東省的收費公路債務余額已達2267億元,約占全國的9.9%,而其中在建的1700公里高速公路總投資2170億元中,65%的資金均來源于銀行貸款。這些債務疊加后,廣東省收費公路的債務已高達3677.5億元。
民間資本觀望
在中央嚴控地方債務風險的大背景下,廣東的基建設施投資顯然還需要借助民間資本的力量。為了吸引民間資本的進入,廣東省在去年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實施細則》的基礎上,今年2月份再次出臺了一份《廣東省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取消了省管權限內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改為備案制,以降低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門檻。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面對如此投資巨大而又回報期長的基建項目,民間資本的投資意愿似乎并不強烈。據記者了解,近兩年來廣東至少推出有5條高速公路面向民間資本推介,但都沒有企業響應,最后還是政府自己投資建設。
“粵東西北地區的高速公路工程量大,投資成本高,而且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預期車流量也沒有珠三角多,大多數民間資本都不愿意投資這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基建項目。”有專家對記者表示,即使門檻再低,這樣的項目對民間資本也缺乏吸引力。
而在高速公路節假日通行免費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高速公路的利潤空間也被進一步壓縮,這更令民間資本對高速公路投資望而卻步。廣東省交通廳收費管理處副處長吳振林近日曾透露,目前廣東省的高速公路公司只有約三分之一是盈利的,還有三分之一處于保本狀態,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在虧損。
吳振林解釋稱:“高速公路的建設費用非常高,建設1公里需要1個億左右,還沒有把銀行貸款的利率、利息等成本算進去,如果都算進去還遠遠不止。”
要解決廣東基建的資金難題,不少專家認為,政府可能仍然要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高速公路是準公共產品,政府完全可以要求在發達地區經營高速公路盈利的運營商,將一部分利潤轉移補貼到欠發達地區,防止區域間貧富差距的加大。”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對記者表示。
不少學者認為,胡春華在主政廣東的第一年即加速基建投資,一方面是廣東經濟總量仍需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其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戰略的第一步。“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的差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胡春華主政廣東的一大挑戰,而在江蘇的緊逼下,廣東也不能輕易丟棄老大的位置。”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對記者表示。
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升、民間資本投資謹慎等難題下,廣東希冀尋求以固定資產投資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顯然還面臨諸多困難。
基建投資大躍進
近幾年以來,廣東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落后于江蘇、山東等省市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加強大項目投資,增強廣東經濟發展后勁是廣東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而縱觀目前廣東的發展現狀,其最大的投資機遇無疑在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僅交通基礎設施這一塊,占廣東省面積近70%的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卻只占到全省的40%,面積密度僅為廣東省平均水平的58%,廣東省目前11個未通高速公路的縣市也都全部集中在該地區。
“廣東要實施好兩大戰略,推進珠三角優化發展、粵東西北加快發展,粵東西北交通滯后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認為,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的交通設施建設,對于改變廣東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現狀,促進粵東西北加快發展;對于發揮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珠三角經濟;對于廣東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基于此,廣東4月7日發布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將粵東西北地區列為未來3年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主戰場。根據上述工作方案的安排,未來3年,廣東將陸續投資2688億元用于省內高速公路建設,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316公里。
這份方案的預期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廣東將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速通車里程達到6800公里以上;到2017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8000公里,通車里程排全國第一位。
“粵東西北地區基建設施的大規模投入,勢必會給當地帶來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有利于加強這些區域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系,推動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林江認為。
債務風險高企
要完成上述大規模的投資,資金問題顯然是重中之重。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的測算,2013年至2017年,廣東省級交通建設資金的總缺口達800億元,其中高速公路的資本金缺口達487億元。
記者從廣東省交通廳等相關部門了解到,為了確保建設資金,廣東的解決方案是創新高速公路建設機制,采取的資金保障措施包括:各級政府財政統籌出資、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引入民間資本。
“省管新開工的高速公路項目將全部實行省市共建‘雙業主制’,高速公路資本金由省、市按約定比例出資,省級資本金由省財政廳統籌,地方政府需落實市級財政配套資金,國家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券,也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和鐵路等項目建設。”廣東省交通廳一位負責人透露。
對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高速公路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這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合作投資模式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資積極性,但該模式或將要受到落后地區財政收入水平的限制,導致配套資金難以落實。
事實上,廣東一直尋求發揮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近兩年來,廣東先后組建了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廣東省南粵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等投融資平臺,這些政府融資平臺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為廣東的各項重點交通基礎設施籌集建設資金。
政府融資平臺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其風險也應引起注意。根據廣東省交通部門的摸查,截至2012年年底,廣東省的收費公路債務余額已達2267億元,約占全國的9.9%,而其中在建的1700公里高速公路總投資2170億元中,65%的資金均來源于銀行貸款。這些債務疊加后,廣東省收費公路的債務已高達3677.5億元。
民間資本觀望
在中央嚴控地方債務風險的大背景下,廣東的基建設施投資顯然還需要借助民間資本的力量。為了吸引民間資本的進入,廣東省在去年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實施細則》的基礎上,今年2月份再次出臺了一份《廣東省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取消了省管權限內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改為備案制,以降低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門檻。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面對如此投資巨大而又回報期長的基建項目,民間資本的投資意愿似乎并不強烈。據記者了解,近兩年來廣東至少推出有5條高速公路面向民間資本推介,但都沒有企業響應,最后還是政府自己投資建設。
“粵東西北地區的高速公路工程量大,投資成本高,而且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預期車流量也沒有珠三角多,大多數民間資本都不愿意投資這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基建項目。”有專家對記者表示,即使門檻再低,這樣的項目對民間資本也缺乏吸引力。
而在高速公路節假日通行免費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高速公路的利潤空間也被進一步壓縮,這更令民間資本對高速公路投資望而卻步。廣東省交通廳收費管理處副處長吳振林近日曾透露,目前廣東省的高速公路公司只有約三分之一是盈利的,還有三分之一處于保本狀態,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在虧損。
吳振林解釋稱:“高速公路的建設費用非常高,建設1公里需要1個億左右,還沒有把銀行貸款的利率、利息等成本算進去,如果都算進去還遠遠不止。”
要解決廣東基建的資金難題,不少專家認為,政府可能仍然要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高速公路是準公共產品,政府完全可以要求在發達地區經營高速公路盈利的運營商,將一部分利潤轉移補貼到欠發達地區,防止區域間貧富差距的加大。”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