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不好賣啊!”
這是近兩年來,筆者在采訪西南地區水泥企業時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08年的災后重建,讓太多的水泥企業嗅到了利潤的香味,外地企業包括多家大型企業蜂擁入川投資建線,本地企業也毫不示弱,紛紛舉資投建新生產線,甚至很多非水泥行業的企業也要來分一杯羹。隨后,又紛紛把目標瞄向了西南地區的其它省市,一時之間,西南地區三省一市水泥行業呈現出了投資大干快上、建線熱火朝天的景象,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速度,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毫不過分。
2008年大地震之前,四川年產水泥為7900萬噸,基本可以滿足省內需求。而僅僅4年后的2012年,水泥產能已經達到1.91億噸!據水泥商情網統計,截止到2012年底,西南地區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318條,設計熟料產能2.89億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4.92億噸。另據水泥商情網統計,西南地區目前還有45條生產線在建,設計熟料產能4687萬噸,折算水泥產能7992萬噸。全部建成投產后,西南地區水泥產能將達到5.72億噸,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數字!
分區域來看產能利用率的情況,截止2012年底,四川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110條,設計熟料產能1.12億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1.91億噸,但2012年四川水泥產量僅為1.35億噸,產能利用率為71.7%。
貴州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66條,設計熟料產能5943萬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9366萬噸,但2012年貴州水泥產量僅為6181萬噸,產能利用率為66%。
云南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線90條,設計熟料產能6336萬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1.08億噸,但2012年云南水泥產量僅為7707萬噸,產能利用率為72.4%。
重慶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線52條,設計熟料產能5369萬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9155萬噸,但2012年重慶水泥產量僅為545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59.5%。
綜合計算,整個西南地區三省一市的產能利用率不足70%,是一個相當低的水平。
從價格來看,水泥商情網監測結果顯示,2011年的12月,西南地區P.O42.5標號水泥均價341.4元/噸,在全國七大區域中排行倒數第二,僅略高于西北地區;而到了2012年12月,西南地區P.O42.5標號水泥均價則為323.5元/噸,已成為全國七大區域最低價。事實上,2012年底,西南地區P.O42.5標號散水的出廠價,最低的僅為230元/噸,這個價格對于中小水泥企業來講,利潤空間幾乎為零,大水泥企業雖然還有一點利潤空間,已是少的可憐。
從利潤看,2012年,整個西南地區的水泥行業的形勢都不容樂觀。1-11月,重慶水泥行業虧損5.23億元,虧損幅度全國第一;同期云南水泥行業凈利潤雖有1.71億元,但同比下滑超過85%;四川、貴州的數據雖然尚不完整,但從前期價格走勢以及區域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來看,也是一派慘狀。
而導致這種悲慘結果的,正是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水泥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
自2008年下半年起,包括水泥商情網在內的眾多媒體、行業協會都對當時西南地區水泥行業的“大干快上”深感憂慮。
水泥商情網在2008年8月發表的“水泥行業隱憂重重,憂患意識亟待提高”一文中指出:
“業內人士憂心忡忡地告誡說,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潛在風險!由于看好水泥市場,諸多投資者“一窩風”紛紛上馬大批興建水泥新生產線,照此發展下去,兩年后,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必現無疑!
而產能過剩必將加劇市場的惡性競爭,行業內部自相殘殺,“群雄爭霸”直接導致硝煙中的水泥行業不斷的迷失自己。“企業話語權”和“市場定價權”的理想境界將無從談起,其后果不能不讓人驚心”。
不幸言中,虛假繁榮不過短短兩年,西南地區水泥市場的競爭便到了白熱化程度,為保生存,各水泥企業紛紛祭出降價保本招數,甚至虧本搶奪市場,與對手展開血淋淋的肉搏戰,市場亂像頻生,無序競爭的結果則往往幾敗俱傷,無人勝出。
西南地區水泥市場亂像持續幾年,產能過剩是為禍首。面對此情此景,從上到下無不焦慮萬分,卻又束手無策,幾乎無解。
西南地區水泥行業形勢已經如此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大大小小數百家水泥企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2013年年初,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2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對水泥等九大行業和領域的兼并重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特別明確了2015年要達到的產業集中度要求,還有七項政策保障。作為對《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的具體落實文件,《指導意見》的出臺,對“十二五”期間企業兼并重組將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合理規避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指導意見》堅持集約化發展的原則,鼓勵企業通過合并、股權收購、資產收購、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實施強強聯合、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從而實現產能合理布局。
國家再次出面,推動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兼并重組,不能不承認,這也許才是解決西南地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正解!
這是近兩年來,筆者在采訪西南地區水泥企業時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08年的災后重建,讓太多的水泥企業嗅到了利潤的香味,外地企業包括多家大型企業蜂擁入川投資建線,本地企業也毫不示弱,紛紛舉資投建新生產線,甚至很多非水泥行業的企業也要來分一杯羹。隨后,又紛紛把目標瞄向了西南地區的其它省市,一時之間,西南地區三省一市水泥行業呈現出了投資大干快上、建線熱火朝天的景象,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速度,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毫不過分。
2008年大地震之前,四川年產水泥為7900萬噸,基本可以滿足省內需求。而僅僅4年后的2012年,水泥產能已經達到1.91億噸!據水泥商情網統計,截止到2012年底,西南地區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318條,設計熟料產能2.89億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4.92億噸。另據水泥商情網統計,西南地區目前還有45條生產線在建,設計熟料產能4687萬噸,折算水泥產能7992萬噸。全部建成投產后,西南地區水泥產能將達到5.72億噸,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數字!
分區域來看產能利用率的情況,截止2012年底,四川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110條,設計熟料產能1.12億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1.91億噸,但2012年四川水泥產量僅為1.35億噸,產能利用率為71.7%。
貴州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66條,設計熟料產能5943萬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9366萬噸,但2012年貴州水泥產量僅為6181萬噸,產能利用率為66%。
云南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線90條,設計熟料產能6336萬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1.08億噸,但2012年云南水泥產量僅為7707萬噸,產能利用率為72.4%。
重慶已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線52條,設計熟料產能5369萬噸,折算水泥產能約為9155萬噸,但2012年重慶水泥產量僅為545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59.5%。
綜合計算,整個西南地區三省一市的產能利用率不足70%,是一個相當低的水平。
從價格來看,水泥商情網監測結果顯示,2011年的12月,西南地區P.O42.5標號水泥均價341.4元/噸,在全國七大區域中排行倒數第二,僅略高于西北地區;而到了2012年12月,西南地區P.O42.5標號水泥均價則為323.5元/噸,已成為全國七大區域最低價。事實上,2012年底,西南地區P.O42.5標號散水的出廠價,最低的僅為230元/噸,這個價格對于中小水泥企業來講,利潤空間幾乎為零,大水泥企業雖然還有一點利潤空間,已是少的可憐。
從利潤看,2012年,整個西南地區的水泥行業的形勢都不容樂觀。1-11月,重慶水泥行業虧損5.23億元,虧損幅度全國第一;同期云南水泥行業凈利潤雖有1.71億元,但同比下滑超過85%;四川、貴州的數據雖然尚不完整,但從前期價格走勢以及區域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來看,也是一派慘狀。
而導致這種悲慘結果的,正是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水泥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
自2008年下半年起,包括水泥商情網在內的眾多媒體、行業協會都對當時西南地區水泥行業的“大干快上”深感憂慮。
水泥商情網在2008年8月發表的“水泥行業隱憂重重,憂患意識亟待提高”一文中指出:
“業內人士憂心忡忡地告誡說,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潛在風險!由于看好水泥市場,諸多投資者“一窩風”紛紛上馬大批興建水泥新生產線,照此發展下去,兩年后,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必現無疑!
而產能過剩必將加劇市場的惡性競爭,行業內部自相殘殺,“群雄爭霸”直接導致硝煙中的水泥行業不斷的迷失自己。“企業話語權”和“市場定價權”的理想境界將無從談起,其后果不能不讓人驚心”。
不幸言中,虛假繁榮不過短短兩年,西南地區水泥市場的競爭便到了白熱化程度,為保生存,各水泥企業紛紛祭出降價保本招數,甚至虧本搶奪市場,與對手展開血淋淋的肉搏戰,市場亂像頻生,無序競爭的結果則往往幾敗俱傷,無人勝出。
西南地區水泥市場亂像持續幾年,產能過剩是為禍首。面對此情此景,從上到下無不焦慮萬分,卻又束手無策,幾乎無解。
西南地區水泥行業形勢已經如此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大大小小數百家水泥企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2013年年初,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2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對水泥等九大行業和領域的兼并重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特別明確了2015年要達到的產業集中度要求,還有七項政策保障。作為對《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的具體落實文件,《指導意見》的出臺,對“十二五”期間企業兼并重組將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合理規避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指導意見》堅持集約化發展的原則,鼓勵企業通過合并、股權收購、資產收購、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實施強強聯合、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從而實現產能合理布局。
國家再次出面,推動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兼并重組,不能不承認,這也許才是解決西南地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