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提交了與環保相關的系列建議,建議環保投入比照教育投入“剛性掛鉤”GDP,在五到十年內提高到GDP的2-3%。
近年來,環保二字被屢屢提及,以環保為題的各種公共事件也經常登上新聞頭條,公眾輿論對于環保問題的日益關注,既是公眾對居住環境有更高要求的具體表現,也是當前環境問題頻發的后果之一。對于環保的重要性,已經在社會上取得廣泛共識,各級領導干部們在各處的講話也紛紛表達了對環保事業的關注,然而,環境污染如何防治,環保事業如何發展,不僅需要執政者的政治智慧,更需要普通民眾的集思廣益和凝神聚力。
環境問題必然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來,各個國家的發展歷史也早已給出明證,但經濟發展不一定就會帶來環境污染,關鍵在于經濟發展的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了數十年的快速發展,迅速從農業大國變身為工業大國,在這個過程中,或因執政者的執政思路,或因大環境的被動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現象。而隨著“唯GDP論”的政績考核模式大行其道,即便有個別官員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也不得不隨波逐流,即便后來中央一直強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但沒有與之相應的政策措施,依然難以扳回各地主政官員的執政理念。直到今天,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病日益凸顯,輿論的壓力倒逼政府反思以往的發展模式,如何發展環保事業以還清過去的欠賬,是各級官員值得思考的問題。
顯然,在當下,改變官員政績考核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慣性的力量還需時間來消除。既然當前評價官員的主要指標還是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那么,劉正軍代表提出的將“環保投入剛性掛鉤GDP”的建議就切中了要害。如此一來,無論地方采取何種經濟發展模式,無論發展快慢,總有相應比例的資源要投入到環保事業中,至少不會讓“環保賬”越欠越多。而隨著環保投入的逐年增加,官員的執政理念自然會隨之改變,當環保理念在執政者身上根深蒂固時,即便沒有輿論的壓力,無需外力的逼迫,環保事業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在此次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教育的一連串數字格外引人注目,在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到國內GDP的4%,溫家寶總理在卸任前還清了“教育欠賬”。將教育投入與GDP掛鉤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與教育一樣,環保事業同樣是關乎國計民生、造福子孫后代的偉業,將環保投入“剛性掛鉤”GDP,不光是將山清水秀碧海藍天還給人們,更是為未來栽下一片綠蔭。
近年來,環保二字被屢屢提及,以環保為題的各種公共事件也經常登上新聞頭條,公眾輿論對于環保問題的日益關注,既是公眾對居住環境有更高要求的具體表現,也是當前環境問題頻發的后果之一。對于環保的重要性,已經在社會上取得廣泛共識,各級領導干部們在各處的講話也紛紛表達了對環保事業的關注,然而,環境污染如何防治,環保事業如何發展,不僅需要執政者的政治智慧,更需要普通民眾的集思廣益和凝神聚力。
環境問題必然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來,各個國家的發展歷史也早已給出明證,但經濟發展不一定就會帶來環境污染,關鍵在于經濟發展的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了數十年的快速發展,迅速從農業大國變身為工業大國,在這個過程中,或因執政者的執政思路,或因大環境的被動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現象。而隨著“唯GDP論”的政績考核模式大行其道,即便有個別官員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也不得不隨波逐流,即便后來中央一直強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但沒有與之相應的政策措施,依然難以扳回各地主政官員的執政理念。直到今天,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病日益凸顯,輿論的壓力倒逼政府反思以往的發展模式,如何發展環保事業以還清過去的欠賬,是各級官員值得思考的問題。
顯然,在當下,改變官員政績考核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慣性的力量還需時間來消除。既然當前評價官員的主要指標還是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那么,劉正軍代表提出的將“環保投入剛性掛鉤GDP”的建議就切中了要害。如此一來,無論地方采取何種經濟發展模式,無論發展快慢,總有相應比例的資源要投入到環保事業中,至少不會讓“環保賬”越欠越多。而隨著環保投入的逐年增加,官員的執政理念自然會隨之改變,當環保理念在執政者身上根深蒂固時,即便沒有輿論的壓力,無需外力的逼迫,環保事業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在此次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教育的一連串數字格外引人注目,在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到國內GDP的4%,溫家寶總理在卸任前還清了“教育欠賬”。將教育投入與GDP掛鉤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與教育一樣,環保事業同樣是關乎國計民生、造福子孫后代的偉業,將環保投入“剛性掛鉤”GDP,不光是將山清水秀碧海藍天還給人們,更是為未來栽下一片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