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聚焦水泥產能過剩 各界持續發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3-1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
核心提示:聚焦水泥產能過剩 各界持續發力
  本次兩會上,水泥產能過剩再次成為熱點問題,對比2011年水泥產能的結構性過剩,2012年水泥行業出現了產能全面過剩的局面,企業生存本已舉步維艱,2013年卻仍然有水泥生產線再建,可謂是為已然過剩的行業環境火上澆油。

  水泥利潤明顯降低

  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帶動了水泥產業的飛速發展。根據數據顯示,我國2000年水泥產能為5.97億噸,而2012年水泥產能則高達21.84億噸。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曾表示,我國水泥行業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無論是產能總量還是年消費量都達到了世界之最,全球超過50%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和水泥消費集中在中國。

  可是持續高速發展所創造的“總量奇跡”之下卻揭示了我國水泥行業深層次的風險,那就是我國人均水泥消費量已經超過了1.5噸,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水平。據測算,我國市場水泥實際需求量在15億噸~18億噸,水泥產能過剩30%左右。

  對于產能過剩的原因,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分析認為,主要有八大因素:國家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水泥市場集中度不高;水泥產業鏈短,資金投資多在水泥量能的擴張上和價格競爭上;利益驅動導致外行業跟進投資;國家發改委嚴控水泥投資,不等于地方政府不變相核準水泥項目;政府缺少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的優惠政策,使得產能過剩繼續;在生產要素價格偏低的情況下,部分企業在產能過剩的期間仍然有利可圖;淘汰落后產能反而造成產能增加。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水泥產能持續增長,同時國內經濟增幅的放緩,令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出飽和的狀態,水泥企業的利潤明顯降低。山東棗莊市建材辦工程師趙勤書曾透露,由于產能過剩,水泥企業的運轉率僅為70%左右,水泥價格同比每噸降了100多元。

  標本兼治遏制重復建設

  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以汽車、鋼鐵、造船、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

  為此,中國建材聯合會主導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創新與研發”發展戰略隨即出臺,旨在開啟我國水泥工業引領和超越世界水泥技術的新時代。

  如何遏制水泥、玻璃等行業的重復建設,再次成為今年兩會代表關注的焦點。記者連線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云峰水泥有限公司總裁沈綠葉,“水泥重復建設已泛濫至全中國每個角落,這將是整個行業面臨的一場災難。”她呼吁,“遏制新型干法水泥重復建設已刻不容緩!”

  而產能過剩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兩會“經濟社會發展與宏觀調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指出,產能過剩對資源、對勞動創造的浪費姑且不說,相關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平板玻璃等行業現在都比較困難。

  “企業自身很困難,同時也引發一些惡性競爭。”張平進一步指出,明知道虧損還要生產和維持運轉,這就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分割了市場。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化解產能過剩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

  如何化解包括水泥、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業內專家們給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水泥行業是一個高能耗、大排放、對環境負荷相當大的行業。國務院各有關部委辦要從嚴把關,嚴格提高投資技術門檻和環境評估準入門檻,扼守住審批大關。

  二是金融監管部門要嚴格審查央企和上市公司的興建投資項目,嚴禁新建水泥重復建設項目開工。當前,央企和上市公司興建水泥項目時,從銀行貸款融資很容易,而沒有上市的企業卻無法通過銀行貸款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解決。這是金融體制上造成的我國水泥行業競爭不公平局面,應該予以徹底糾正和扭轉。

  三是作為央企和上市公司要帶頭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遵守國家水泥工業規劃,帶頭實施好“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創新與研發”戰略,拋棄市場“冷戰思維”,少做些“跑馬圈地”的事情,多做些“優化存量,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的功課,帶領行業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四是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文件,禁止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不切實際地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項目。這是治理我國水泥重復建設的根本之策。

  唯有標本兼治,才能使我國水泥行業這匹“脫韁野馬”重新回歸發展正道。

  轉移產能促轉型升級

  今年年初,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2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對水泥等九大行業和領域的兼并重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特別明確了2015年要達到的產業集中度要求,還有七項政策保障。作為對《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的具體落實文件,《指導意見》的出臺,對“十二五”期間企業兼并重組將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將達到35%。

  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合理規避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指導意見》堅持集約化發展的原則,鼓勵企業通過合并、股權收購、資產收購、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實施強強聯合、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從而實現產能合理布局。

  堅決執行《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也能緩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曾表示,只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才能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才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容量,緩解產能過剩矛盾,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才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工業由大變強。

  同樣為緩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曾撰文提出“控制增量、創新技術、轉型升級、向國外轉移產能”。

  喬龍德指出,中國水泥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在主要技術裝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我國水泥工業還要通過進一步創新與提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僅硬件系統要領先,而且配套材料與設施、輔件和軟件系統,包括控制、檢測等系統也要全方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減排的各項經濟指標更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水泥向國外市場轉移、投資興建水泥廠、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奠定基礎。

  不同于陶瓷、服裝等其他產品的直接出口,水泥是“短腿”產品,價格受制于銷售半徑,超過銷售半徑,成本將大大提升,利潤空間將變得尤為稀薄。水泥行業向國外轉移產能除了對外出口高標號水泥,重點實際上在于將本國的設備、技術輸出到國外,在國外承包生產線建設、投資建廠實現盈利,同時也將向國外轉移一部分產能。

  有專家還表示,加大科研資金投入,不斷提高企業特種水泥的研發力度和生產能力,以及發展水泥產業的延伸產業,比如余熱發電,也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利潤水平。

  因此,全行業應盡其所能,共同發力,破解產能過剩的困局。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