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的城市建設熱火朝天,對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巨大,由于環保及安全生產的要求,混凝土建筑材料的生產主要集中才城郊偏遠地帶。在將混凝土拉往城區各建筑工地的過程中,由于路面狀況及司機的操作問題,混凝土沿途撒漏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撒漏,各建筑材料公司不僅需要及時徹底清理,還要受到環衛部門的處罰。久而久之,建筑材料公司和環衛部門的關系便開始緊張起來,被罰者既覺得不好意思又心存“怨恨”,處罰者既要秉公執法又略表同情。在市環衛處余土辦及各混凝土攪拌車司機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個階段的發展改進,“混凝土攪拌車沿途撒漏”這一難題終于得以攻克。
“以前,這個問題真的困擾了我們很久,混凝土攪拌車經常會撒出來。有些時候司機自己都沒有發現,撒漏在地上一旦凝固就很難清理掉,不僅污染城市道路環境,也給環衛部門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處罰他們一次兩次覺得沒什么,可時間久了也會有些同情他們,這個混凝土攪拌車是廠家生產的,所以建筑材料生產商也沒有辦法控制。最后,我們只能一起想辦法,努力把這個問題從車的源頭上解決掉。”市環衛處余土辦主任桂斌向記者講述到。
不斷改進 力求完美
一開始,桂斌和司機們嘗試著往出漿口掛蛇皮袋,可經過實踐后發現,蛇皮袋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一旦超過重量,就會撕裂掉下。于是,他們便將蛇皮袋換成了結實的帆布袋。換成帆布袋后,耐用程度明顯提升,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由于泥漿非常容易凝固,帆布袋硬度相對較大,用過幾次之后,撒漏的混凝土便將帆布袋緊緊的粘在了一起,實驗再次宣告失敗。
“不管什么問題,在我這里我都希望是一個句號!”這是桂斌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憑借這股韌勁,他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進。這一次,他們嘗試在出漿口掛上一個大桶,可是出漿口沒有鉤子,于是他們就自己焊接上兩個大鐵鉤。這一次,問題似乎得以徹底解決,掛上大桶后,撒漏的泥漿全部漏在了大桶內,到了工地直接倒出來就可以,而且推廣起來非常容易,即便宜又簡單。
可是,在一次路面巡邏過程中,桂斌發現大桶在混凝土攪拌車行駛至路面條件復雜的路段時,出現了晃動的現象,撒漏的混凝土極有可能會晃出桶外。這一次,他的“句號”又修改成了“逗號”。經過一番思考和研究,桂斌和司機們終于想出了目前來說效果最好也是最被認可的方法,在混凝土攪拌車的出漿口內設置一塊大小合適的鐵質擋板。運輸過程中,擋板死死卡在凹槽中,在出漿時,又可以將擋板打起。
廣泛推廣 資源節約
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改良,混凝土攪拌車沿途撒漏的問題終于得到了有效的解決,而這一方法也在全市范圍內得到了要求和推廣。
“以前攪拌車一撒漏,我們不僅要清理還要被處罰,次數多了我們也覺得不好意思,這個東西會污染路面啊!現在我們要求所有的攪拌車只要出了工地,就一定要掛桶或者關上擋板。這樣一來,沿途撒漏的現象減少了90%以上,我們這今年都還沒有發生一起。大大的節約了資源和成本,撒漏在桶里的混凝土可以回收利用,而且基本沒有什么處罰。”我市某建筑材料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看似簡單的七個階段,卻凝聚了基層工作者不少的心血和智慧,而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前,這個問題真的困擾了我們很久,混凝土攪拌車經常會撒出來。有些時候司機自己都沒有發現,撒漏在地上一旦凝固就很難清理掉,不僅污染城市道路環境,也給環衛部門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處罰他們一次兩次覺得沒什么,可時間久了也會有些同情他們,這個混凝土攪拌車是廠家生產的,所以建筑材料生產商也沒有辦法控制。最后,我們只能一起想辦法,努力把這個問題從車的源頭上解決掉。”市環衛處余土辦主任桂斌向記者講述到。
不斷改進 力求完美
一開始,桂斌和司機們嘗試著往出漿口掛蛇皮袋,可經過實踐后發現,蛇皮袋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一旦超過重量,就會撕裂掉下。于是,他們便將蛇皮袋換成了結實的帆布袋。換成帆布袋后,耐用程度明顯提升,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由于泥漿非常容易凝固,帆布袋硬度相對較大,用過幾次之后,撒漏的混凝土便將帆布袋緊緊的粘在了一起,實驗再次宣告失敗。
“不管什么問題,在我這里我都希望是一個句號!”這是桂斌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憑借這股韌勁,他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進。這一次,他們嘗試在出漿口掛上一個大桶,可是出漿口沒有鉤子,于是他們就自己焊接上兩個大鐵鉤。這一次,問題似乎得以徹底解決,掛上大桶后,撒漏的泥漿全部漏在了大桶內,到了工地直接倒出來就可以,而且推廣起來非常容易,即便宜又簡單。
可是,在一次路面巡邏過程中,桂斌發現大桶在混凝土攪拌車行駛至路面條件復雜的路段時,出現了晃動的現象,撒漏的混凝土極有可能會晃出桶外。這一次,他的“句號”又修改成了“逗號”。經過一番思考和研究,桂斌和司機們終于想出了目前來說效果最好也是最被認可的方法,在混凝土攪拌車的出漿口內設置一塊大小合適的鐵質擋板。運輸過程中,擋板死死卡在凹槽中,在出漿時,又可以將擋板打起。
廣泛推廣 資源節約
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改良,混凝土攪拌車沿途撒漏的問題終于得到了有效的解決,而這一方法也在全市范圍內得到了要求和推廣。
“以前攪拌車一撒漏,我們不僅要清理還要被處罰,次數多了我們也覺得不好意思,這個東西會污染路面啊!現在我們要求所有的攪拌車只要出了工地,就一定要掛桶或者關上擋板。這樣一來,沿途撒漏的現象減少了90%以上,我們這今年都還沒有發生一起。大大的節約了資源和成本,撒漏在桶里的混凝土可以回收利用,而且基本沒有什么處罰。”我市某建筑材料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看似簡單的七個階段,卻凝聚了基層工作者不少的心血和智慧,而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