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水泥工業的總產量已經達到20.85億噸,占到全球總產量的58%。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已經占到總產量的90%,前10家大型企業集團的熟料產能也占到總量的50%,結構調整的成果正使得行業的競爭力日趨強化。
“我國雖是水泥生產大國,但卻并不是水泥生產強國。”正如專家所言,雖然我國水泥產量連續榮登世界的榜首,但相比較一些歐洲國家而言,我國水泥生產過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情況依然嚴重。可以說,今后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任務緊迫。
盤點剛剛過去的2012年,我國水泥行業的發展形勢可以用“急轉直下”來形容。2012年,受國際經濟下滑、我國經濟增速下降以及市場需求萎縮放緩的影響,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出現全局性、全方位的過剩,部分水泥企業的生產線已限產、停產,企業效益明顯下滑。針對此種現象,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坦言,國內水泥行業當前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軟,價格下跌、利潤縮水”的困境,更需要面對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難題。今后幾年,淘汰落后產能和行業開展節能減排將成為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水泥行業將套上“環保緊箍咒”
我國工業起步較晚,尤其是對水泥以及鋼鐵這些重工業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與環保不相和諧的“音符”。
繼鉛蓄電池、電鍍印染等行業之后,水泥行業又將套上“環保緊箍咒”。去年年初廣東已先于全國收緊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地方排放標準,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即今后整個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到了“背水一戰”的緊要關頭。“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環保、建筑等領域對于提高水泥質量、延長建筑物壽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保也對水泥生產的煙塵減排、廢氣處理和脫硫脫銷等有新的約束。”喬龍德表示,水泥工業的發展必須轉向與轉型,著力于提高質量和減量化生產。
據了解,從碳排放情況看,水泥行業屬于窯爐行業,生產工藝除了燒煤外,還要大量使用石灰石、鐵粉、粘土。由于需要高溫條件,水泥窯熟料燒成火焰溫度高達1800攝氏度,這也是水泥燒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的主要原因。水泥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工業系統總排放量的10%,是繼電力、機動車之后的氮氧化物第三大排放源。此外,國家環保部門醞釀的“降低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意在將現有GB4915-2004《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氮氧化物排放值由800毫克/標準立方米大幅度降低。有業內人士為此擔心,這樣一來國內幾乎沒有排放合格的水泥企業,這一新標準也將吃掉水泥行業全年利潤的一半左右。此外,根據國發[2011]26號即《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按照《關于水泥工業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十二五”末,水泥工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09年的基礎上降低25%。《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新型干法水泥窯要進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新建水泥生產線要安裝效率不低于60%的脫硝設施”。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對行業來說,節能減排的警鐘來得很及時。”目前來看,水泥行業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引起企業的普遍重視。據悉,廣東還會向國家可能出臺的最嚴格的標準看齊。根據廣東省環保廳頒布的《廣東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2013年底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水泥行業新型干法窯要推行低氮燃燒技術和煙氣脫硝示范工程建設,“十二五”期間廣東省規模大于2000噸熟料/日的新型干法水泥窯全部實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并建設煙氣脫硝工程。
產能過剩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目前,我國水泥企業數量高達3000多家。而按照《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末,力爭水泥企業戶數減少1/3。因此淘汰落后產能,加速行業整合已經是勢在必行。
“在國內市場增量的強勁拉動下,水泥產業布局和生產能力基本都在國內形成,當國內市場需求減弱時,過剩的產能將導致一些企業限產停產,既浪費投資效能,又影響效率發揮。”喬龍德分析指出,雖然水泥產業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大企業時代”已經開始形成,但從總體上看,水泥企業數量仍然偏多,眾多小型水泥企業節能減排不達標,影響了產業升級的步伐。此外,多數水泥企業單一的產品結構也導致了轉型升級慢,產業鏈延伸步伐不快,當外部環境變化時,就顯得非常被動。如果這種情況不加以轉變與調整,任其惡化發展,那么就會使整個水泥工業發展的后勁不足。
據了解,一個國家的水泥產能利用率達到75%到80%之間,一般屬于比較合理的程度,但這是對一些水泥總量本身相對有限的國家而言。對于有20多億噸水泥的中國來說,目前過剩的產能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絕非一般國家可比。據有關數字分析表明,我國現有過剩產能將有約2.6億噸,按照5000t/d熟料生產線折算,有約105條熟料生產線閑置。如果按照每噸投資350元來計算,僅浪費的投資就達到910億元。“加之現在還在新建的、尚未點火的生產線,過剩產能已經遠遠不止這個數,再加上限產、停產,開開停停對設備運轉的損失,能耗、排放指標的相對增高,經營成本和固定費用在成本中占有比例增加等一系列的經濟損失。這些損失對國家而言是投資和資源的浪費,對企業而言是過剩產品價格的下跌和收入的減少,也進一步導致國家稅收的減少。”喬龍德進一步分析指出,如果繼續沿用現有的技術發展,不僅不能提升水泥工業的水平,也擠占了未來節能減排和技術創新的空間。
循環經濟背景下助力城市走出“垃圾圍城”
在循環經濟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生活和工業廢棄物需要進行“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而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在當前更具有推廣優勢。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劉明指出,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和污泥,使水泥產業成為新型環保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水泥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他分析說,在生產力布局上,可考慮在大中城市周邊有條件的企業,以利用現有大型水泥廠進行技術改造為主要途徑,布局建設一批利用水泥窯處置城市垃圾和污泥的環保項目。
歐盟在其2020年發展戰略中已將水泥窯協同處置社會廢棄物作為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認為對城市生活垃圾的高效再利用通過現有水泥窯的協同處置可以達到比垃圾發電廠更安全可靠的程度。業內專家也指出,由于水泥生產過程中回轉窯系統具有高溫、燃燒環境穩定、停留時間長、粉塵能夠達標排放的特點,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廢棄物不會產生“二次污染”,這一技術逐漸成為歐美國家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
結合水泥產業的節能減排和把水泥產業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目標要求,“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已經把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廢棄物生產線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了規劃綱要。國家發改委也將利用日產2000噸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窯爐處理工業廢棄物、污泥和生活垃圾的技術裝備開發與制造列入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鼓勵類。國家已對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廢棄物示范線的建設給予預算內的資金支持,還將繼續對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及污泥給予補貼,以提高水泥企業處置廢棄物的積極性。
在劉明看來,淘汰落后水泥對于節能降耗和減排效果明顯:從執行情況看,“十一五”我國淘汰2.5億噸落后水泥目標已經實現,且超額完成任務。按每年淘汰5000萬噸測算,5年中共淘汰2.5億噸落后水泥,可節電225億度,減少粉塵排放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億多萬噸,節煤3500萬噸。
“我國雖是水泥生產大國,但卻并不是水泥生產強國。”正如專家所言,雖然我國水泥產量連續榮登世界的榜首,但相比較一些歐洲國家而言,我國水泥生產過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情況依然嚴重。可以說,今后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任務緊迫。
盤點剛剛過去的2012年,我國水泥行業的發展形勢可以用“急轉直下”來形容。2012年,受國際經濟下滑、我國經濟增速下降以及市場需求萎縮放緩的影響,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出現全局性、全方位的過剩,部分水泥企業的生產線已限產、停產,企業效益明顯下滑。針對此種現象,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坦言,國內水泥行業當前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軟,價格下跌、利潤縮水”的困境,更需要面對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難題。今后幾年,淘汰落后產能和行業開展節能減排將成為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水泥行業將套上“環保緊箍咒”
我國工業起步較晚,尤其是對水泥以及鋼鐵這些重工業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與環保不相和諧的“音符”。
繼鉛蓄電池、電鍍印染等行業之后,水泥行業又將套上“環保緊箍咒”。去年年初廣東已先于全國收緊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地方排放標準,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即今后整個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到了“背水一戰”的緊要關頭。“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環保、建筑等領域對于提高水泥質量、延長建筑物壽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保也對水泥生產的煙塵減排、廢氣處理和脫硫脫銷等有新的約束。”喬龍德表示,水泥工業的發展必須轉向與轉型,著力于提高質量和減量化生產。
據了解,從碳排放情況看,水泥行業屬于窯爐行業,生產工藝除了燒煤外,還要大量使用石灰石、鐵粉、粘土。由于需要高溫條件,水泥窯熟料燒成火焰溫度高達1800攝氏度,這也是水泥燒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的主要原因。水泥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工業系統總排放量的10%,是繼電力、機動車之后的氮氧化物第三大排放源。此外,國家環保部門醞釀的“降低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意在將現有GB4915-2004《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氮氧化物排放值由800毫克/標準立方米大幅度降低。有業內人士為此擔心,這樣一來國內幾乎沒有排放合格的水泥企業,這一新標準也將吃掉水泥行業全年利潤的一半左右。此外,根據國發[2011]26號即《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按照《關于水泥工業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十二五”末,水泥工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09年的基礎上降低25%。《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新型干法水泥窯要進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新建水泥生產線要安裝效率不低于60%的脫硝設施”。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對行業來說,節能減排的警鐘來得很及時。”目前來看,水泥行業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引起企業的普遍重視。據悉,廣東還會向國家可能出臺的最嚴格的標準看齊。根據廣東省環保廳頒布的《廣東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2013年底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水泥行業新型干法窯要推行低氮燃燒技術和煙氣脫硝示范工程建設,“十二五”期間廣東省規模大于2000噸熟料/日的新型干法水泥窯全部實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并建設煙氣脫硝工程。
產能過剩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目前,我國水泥企業數量高達3000多家。而按照《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末,力爭水泥企業戶數減少1/3。因此淘汰落后產能,加速行業整合已經是勢在必行。
“在國內市場增量的強勁拉動下,水泥產業布局和生產能力基本都在國內形成,當國內市場需求減弱時,過剩的產能將導致一些企業限產停產,既浪費投資效能,又影響效率發揮。”喬龍德分析指出,雖然水泥產業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大企業時代”已經開始形成,但從總體上看,水泥企業數量仍然偏多,眾多小型水泥企業節能減排不達標,影響了產業升級的步伐。此外,多數水泥企業單一的產品結構也導致了轉型升級慢,產業鏈延伸步伐不快,當外部環境變化時,就顯得非常被動。如果這種情況不加以轉變與調整,任其惡化發展,那么就會使整個水泥工業發展的后勁不足。
據了解,一個國家的水泥產能利用率達到75%到80%之間,一般屬于比較合理的程度,但這是對一些水泥總量本身相對有限的國家而言。對于有20多億噸水泥的中國來說,目前過剩的產能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絕非一般國家可比。據有關數字分析表明,我國現有過剩產能將有約2.6億噸,按照5000t/d熟料生產線折算,有約105條熟料生產線閑置。如果按照每噸投資350元來計算,僅浪費的投資就達到910億元。“加之現在還在新建的、尚未點火的生產線,過剩產能已經遠遠不止這個數,再加上限產、停產,開開停停對設備運轉的損失,能耗、排放指標的相對增高,經營成本和固定費用在成本中占有比例增加等一系列的經濟損失。這些損失對國家而言是投資和資源的浪費,對企業而言是過剩產品價格的下跌和收入的減少,也進一步導致國家稅收的減少。”喬龍德進一步分析指出,如果繼續沿用現有的技術發展,不僅不能提升水泥工業的水平,也擠占了未來節能減排和技術創新的空間。
循環經濟背景下助力城市走出“垃圾圍城”
在循環經濟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生活和工業廢棄物需要進行“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而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在當前更具有推廣優勢。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劉明指出,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和污泥,使水泥產業成為新型環保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水泥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他分析說,在生產力布局上,可考慮在大中城市周邊有條件的企業,以利用現有大型水泥廠進行技術改造為主要途徑,布局建設一批利用水泥窯處置城市垃圾和污泥的環保項目。
歐盟在其2020年發展戰略中已將水泥窯協同處置社會廢棄物作為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認為對城市生活垃圾的高效再利用通過現有水泥窯的協同處置可以達到比垃圾發電廠更安全可靠的程度。業內專家也指出,由于水泥生產過程中回轉窯系統具有高溫、燃燒環境穩定、停留時間長、粉塵能夠達標排放的特點,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廢棄物不會產生“二次污染”,這一技術逐漸成為歐美國家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
結合水泥產業的節能減排和把水泥產業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目標要求,“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已經把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廢棄物生產線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了規劃綱要。國家發改委也將利用日產2000噸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窯爐處理工業廢棄物、污泥和生活垃圾的技術裝備開發與制造列入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鼓勵類。國家已對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廢棄物示范線的建設給予預算內的資金支持,還將繼續對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及污泥給予補貼,以提高水泥企業處置廢棄物的積極性。
在劉明看來,淘汰落后水泥對于節能降耗和減排效果明顯:從執行情況看,“十一五”我國淘汰2.5億噸落后水泥目標已經實現,且超額完成任務。按每年淘汰5000萬噸測算,5年中共淘汰2.5億噸落后水泥,可節電225億度,減少粉塵排放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億多萬噸,節煤35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