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歷經六載寒暑春秋,經過萬名建設者共同努力,向家壩水電站工程終于迎來大壩擋水的勝利時刻。
作為向家壩工程建設的主力,6年來,葛洲壩集團向家壩施工局2000多名混凝土施工人員頑強拼博,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按期實現了下閘蓄水的形象目標。
戰備倉
向家壩工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其攔河大壩從左岸至右岸共48個壩段。其中一期工程左非19個壩段,二期工程泄洪13個壩段、右非8個壩段及消力池由葛洲壩集團向家壩施工局承擔施工,混凝土總量965萬立方米,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混凝土澆筑,首先必須進行備倉。為完成每天至少5個、最多20余個備倉任務,該局1000多名備倉人員搶晴天,戰雨天,背上安全帶,系上保險繩,下到十幾米高的混凝土立面,拆卸模板,保證倉位模板繼續往上架立,為下一層混凝土澆筑創造條件。6年過去了,1萬多個澆筑倉,總計約500萬平方米澆筑縫面全部用高壓水沖洗干凈,完成近千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
搶澆筑
該局承擔施工的向家壩左岸一期工程及導流工程、右岸二期工程混凝土工程總量占整個工程混凝土設計總量的近七成。為圓滿完成澆筑計劃,平均每天都有超過5個倉號同時施工。“消力池建設高峰期,最多有近20個倉位,現場管理人員神經高度緊張,密切關注混凝土施工生產。”混凝土項目部施管部部長李光武如是說。
為搶趕混凝土施工,澆筑往往連夜進行。大家輪換著加餐,身手敏捷地出入鋼筋網進行振搗澆筑作業。泄洪壩鋼筋特別密集,容易產生施工污染。針對這一現象,施工局創造性地在倉位開澆時,預先鋪墊砂漿,混凝土采取“軟著陸”方式入倉,澆筑過程中,多派人手為鋼筋“穿裙子”、“戴帽子”,將鋼筋污染降至最低限度。此外,定人、定部位、定復振時間加強振搗,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優良。
6年來,葛洲壩集團向家壩施工局完成混凝土澆筑935萬立方米,其中2011年澆筑高峰期完成273.24萬立方米,為工程按期實現基坑進水、大壩擋水等節點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趕制作
為加強電站大壩混凝土柔韌性,混凝土施工時內部必須埋設鋼筋,按間排距10厘米的標準,從壩底一直延伸至壩頂。向家壩工程正式開工6年來,該局所承擔的施工項目混凝土內部鋼筋埋設量高達24萬噸。
為提前做好施工材料加工,鋼筋加工現場可謂“全民皆兵”,各種設備資源開足馬力,30多名鋼筋制作員各司其責。吳傳玉等負責人身先士卒,每天十幾個小時守在鋼筋場,加強生產組織,根據前方備倉的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倉位鋼筋加工秩序,保證每臺鋼筋加工設備晝夜不閑搶趕加工,并及時將加工好的成品鋼筋裝車發往前方,徹底解決鋼筋供求矛盾。
求創新
創新施工技術、優化施工方案,是向家壩工程建設的一大特點。制約工期的關鍵部位泄洪壩、消力池等部位能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實現澆筑目標,該局實施的革新模板、優化澆筑升層等先進的施工技術起了關鍵作用。
為加快混凝土澆筑上升進度,經參建四方共同商議,泄水孔底板采取底板側墻同步整體澆筑新技術。為解決整體模板臨空斜坡面加固、支撐難題,年過古稀的模板專家、施工局技術顧問盛信平跟年輕人一起加班加點,琢磨技術問題。經過不懈努力,整體模板一系列技術難題終于解決,并成功運用于泄洪壩段的混凝土施工中,避免了泄水孔底板過流面抗沖耐磨混凝土的二次澆筑,降低了質量風險,大大節省了工期和人力,更利于保證混凝土的平整度、光潔度。
我國目前的水電工地一般混凝土澆筑升層為2至3米。經過技術創新,該局將升層提高到4米,最大的達到8米。此項突破為泄洪壩甲乙塊按期實現并縫目標奠定了基礎,為按期進入中孔施工創造了條件。同時,為混凝土總工程量133萬立方米的消力池施工順利完成立下了汗馬功勞。
嚴管理
為保證向家壩工程全施工過程質量、安全始終受控,且能滿足工期形象要求,該局相關負責人親臨現場進行協調,督促備倉澆筑施工。現場每天召開碰頭會、生產安排調度會,每周召開周工作小結會,及時總結上周工作優劣,以發揚和改進。通過嚴格質量管理,該局施工的一期工程左非壩段,二期工程泄洪壩段、右非壩段、消力池、升船機等部位,混凝土外觀光滑平整、質量優良,并相繼刷新了混凝土巖芯長度世界紀錄。
短短六個春秋,向家壩大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形象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氣勢恢弘地橫江而立。向家壩,這張由廣大建設者共同繪就的金沙藍圖,已經錦繡初成,將為中國西部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