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保障房項目收益債立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9-27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房地產報
核心提示:保障房項目收益債立題
  保障房建設又獲一針強心劑。

  一則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改委”)鼓勵企業開展保障房領域的項目收益債試點的消息,為保障房融資帶來利好。

  “鼓勵保障房開展項目收益債試點,有利于企業實現低成本融資,并且項目收益回報更透明和可預期,類似專款專用,封閉使用和償還,這是一種制度性創新。”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但同時,保障房收益率過低是否會影響債券發行、政策層面的鼓勵是否能落到實處等都頗讓房企人士擔憂。有人指出,保障房項目收益債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對企業而言確實是好事,但這種好處不是輕易可得的,“在具體的執行中,還是會遇到很多障礙”。

  利——促投資

  9月21日,有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鼓勵各地開展項目收益債試點,為基礎建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其中在保障房建設領域的探索尤為引人關注。

  事實上,早在去年,為給保障房融資開辟渠道,國家發改委已有動作。去年6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和其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保障性住房項目融資。在將大量保障性住房項目置入地方融資平臺后,各地平臺公司終于獲得了期盼已久的發行企業債的權利。

  國家發改委為保障房“開閘”,無疑刺激了市場的神經。《通知》頒布之后,一些房地產企業紛紛啟動了以保障房為名的發債申請。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去年以來,北京住總集團、首開集團和金隅集團等都申請了發行保障性住房專項企業債。北京住總集團董事長張貴林曾對外表示,去年住總發行20億元5年期企業債,為8個保障房項目融資。企業債的融資成本約為銀行貸款利息的90%左右,比信托融資成本更低。

  允許地方發行企業債券,作為破解保障房建設資金瓶頸的探索之道,有重要意義。不過,如何確保所融資金切實地用于保障房建設,而不被挪作他用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而項目收益債即旨在化解這一難題。“項目收益債是與特定項目相聯系的債券,無論利息支付或是本金償還均只能來自投資項目自身的收益。”高通智庫分析師司建偉表示,項目收益債與之前地方政府主導的一般責任債券的不同之處在于,項目收益債的目標更具體,是以項目公司為發行主體,而非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并以實實在在的資產為標的發行。

  實際上,國家發改委此次鼓勵的項目收益債不僅涉及保障房領域,還支持用于低碳省區和城市、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社區和低碳商業等環保建設,以及一些新興領域發展,如支持飛機租賃業通過發行此類債券購買飛機,并將租賃收入封閉還債。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形勢下,投資仍是穩增長的主要手段。由于企業利潤普遍下降,重大投資資金仍有賴政府支出。但由于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銳減,近期大量獲得批復的基建項目只能轉而尋求地方融資平臺支持。在銀行對城投平臺持謹慎態度的情況下,企業債的逆周期優勢將更加明顯。

  中債網數據顯示,今年1~8月,企業債發行387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485億元增加近56%。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全年企業債發行規模有望突破7000億元。

  憂——執行難

  項目收益債具有期限長、利率低的優勢,將是促進保障房市場融資的較好工具。不過,業界在看好項目收益債的同時,也有擔憂的聲音。

  “保障房的收益盈利有限,買證券的人或機構可能不愿意去購買。”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說。

  “這也要看具體如何操作。比如,公租房、廉租房等項目可能有政府財政作為擔保。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回遷房等項目若做得好,也能達到3%~4%的收益,因為這類收益比較穩定,也可能被市場接受。”天津某從事保障房開發的企業人士對記者說。

  正略鈞策顧問趙麗燕則給出了一些具體的盈利建議,“可以把公租房、廉租房的租金收益打包,這樣就有持續的現金流償還債務,應該還是有些投資者會認可的。比方說養老基金,追求穩定的收益,只要比銀行存款利率稍高些,就可以了。”

  允許發行企業債為保障房融資開了一個“后門”,進一步鼓勵保障房項目試點收益債,則是要求保障房融資的專款專用。不過,也有企業認為這種措施往往雷聲大雨點小,企業真要想借此融資并非易事。

  天津一位從事保障房建設的房企財務總監抱怨說,“政策層面是鼓勵的,但現在房企融資還是受歧視。資本市場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基本上是‘不留門、不留窗’,一棒子打死,即使是保障房項目融資審批也要經過層層關卡。”

  “類似保障房項目債這樣的產品審批程序并不簡單。”北京市一家保障房融資平臺的負責人也向記者承認,保障房企業債審批是很嚴格的,也要求企業具有一定資質。在具體的執行中,上層的美好意圖很可能遭遇“口惠而實不至”的尷尬。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