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12日,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中國工程機械學會混凝土機械分會聯合主辦的“2012年全國混凝土機械年會暨學術交流會”在河南洛陽成功召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名譽會長陳潤余、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秘書長盛春芳,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全國混凝土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龍國鍵出席會議,80家企業110余名會員參加會議。
蘇秘書長首先分析了2011年工程機械行業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協會的測算,2011年工程機械全行業營業收入達到546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2011年比2010年實際增長21.78%。2011年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249.5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3.2%,其中進口金額90.45億美元,同比增長7.69%。出口金額159.09億美元,同比增長53.8%。
對照2011年工程機械進出口數據,2012年前七個月工程機械出口繼續保持增長,進口下降,進出口貿易額為147.5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12%;進口金額37.95億美元,同比下降36.0%;出口金額109.58億美元,同比增長33.0%;貿易順差71.6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擴大48.54億美元。
在分析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運行存在的問題時,蘇秘書長概括為“市場需求不足,企穩預期推遲;銷量持續回落,庫存保持增長;利潤大幅下降,成本明顯增加;應收賬款居高,資金壓力加大;出口快速增長,權重仍然較小”五個方面。
同時,蘇秘書長強調國家整體發展的基本面向好,在工程機械調整深化過程中,行業發展又取得了新成就。一是調整給行業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苦練內功、創新發展的大好時機,全行業夯基礎、攻高端,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二是國際化進程取得進展。除了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建立海外營銷服務體系外,我國企業海外并購重組步伐加快。三是促使產業科學布局。產能增速過快勢頭得到初步抑制;排頭兵企業引領自主品牌繼續加快發展;外商投資企業看好我國經濟,積極在中國布局工程機械產業;工程機械高端配套件產業發展取得進展。
同時,面臨當前的經濟形勢,蘇秘書長建議各企業要有清醒的認識。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趨穩的基礎不牢固。從經濟指標看:7月PMI跌至50.1,8月跌至49.2,標志著生產訂單指數增速下滑;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8月降為3.5,創34個月新低,連續6個月下降。從宏觀因素上看:國際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國內受主動調控影響,目前預調微調到工程機械行業作用不明顯,即使有大政策出臺,也有滯后期。
從工程機械行業自身因素分析,前期高速增長透支了部分市場;社會存量、設備閑置、現金流顯示產能增速過快,產品同質化嚴重,投入產出有所失衡;企業營銷手段升級,經營壓力加大;出口的拉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加;關鍵配套受制于人等等問題不一而足。
展望未來,國家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重點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保障房建設、水利建設火熱;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包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等不斷改善,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現實和潛在的國際市場需求都蘊藏著對工程機械的巨大市場需求。
綜上分析,蘇秘書長認為,工程機械行業尚處于成長期,目前是主動調控的結果,理性回歸,符合預期。他認為今年后幾個月全行業將由底部緩慢回升。從全年看,20類產品銷售收入將適度增長,但土石方機械、路面與壓實機械和工程起重機械等子行業預計有所下降。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名譽會長陳潤余作題為《我國混凝土機械的發展態勢和結構調整》的專題報告。陳會長指出,2011年混凝土機械將近1000億元的營業收入,為整個工程機械行業5600億元的銷售規模和200億美元的出口額增添了光彩。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初以來國內幾大混凝土機械巨頭跨國并購國外混凝土機械企業,但混凝土機械營業額大幅滑坡,有的企業營業額甚至下降40%。陳會長認為,恐慌的背后顯示出中國企業對自己行為和決策欠缺的分析和總結。他認為,混凝土機械今后的發展態勢是一個行業的系統工程,除了要對行業作深入的了解,其產業鏈的上下游極為重要,幾乎是混凝土機械發展的產業支柱。如果脫離了上游的世界水泥產業,下游的預拌混凝土產業,以及各國的經濟發展動向,這種分析就是空中樓閣,不但沒有參考價值,甚至會誤導企業發展。
陳會長分析,混凝土機械發展的優勢條件包括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世界水泥產業的繼續發展;混凝土機械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國家發展重點的民生工程(包括軌道交通、經濟適用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需要更多的混凝土機械;在今后5—10年內,以上市場為我國混凝土機械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機遇。
同時,陳會長也指出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最近幾年中國混凝土機械幾大公司分別與意大利、日本、德國知名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但是不同額流又把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引向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更包含著中國特色。仍然以產值、大小為導向,又以力爭龍頭老大的雄心使得已經競爭異常的市場,變得更加動蕩更難以預測。但是對于缺乏開發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嚴重的危機。
解決以上問題,陳會長認為要加大創新投入,培養高端研發和營銷人員。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目前看來尚未形成,雖然有些企業有了消化吸收創新,集成創新使得少數上市公司有了創新成果,但原始創新太少。因此,我國企業雖然有資金、有市場、有技術、有規模,但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真正的認同和尊重。因此,穩定和調動科技創新人員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會上,全國混凝土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龍國鍵發言強調,在當前形勢下,混凝土機械企業要識大體、顧大局、有作為。
會上,北京市租賃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租賃委員會副主席張巨光作題為《融資租賃的功能與應用》的專題報告。他以城市環境衛生舉例說明融資租賃給城市添置環衛機械,通過這些機械高效的工作,使得城市能夠保持清潔、美觀破題。比較分析了融資租賃、銀行按揭、企業分期付款三種信用銷售模式的異同,重點講解了融資租賃的基本原理、融資租賃各方利益分析、融資租賃公司經營范圍盈利模式和風險。
國家建材工業技術情報所混凝土發展中心副主任、混凝土發展中心專家委員會副理事長陳向鋒首要做了題為《我國商品混凝土發展前景和急需生產設備》的專題報告。
12日舉行的高端論壇,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副秘書長王剛主持。
論壇邀請三位嘉賓,共同就行業關心的經濟問題、四萬億投資;混凝土機械企業面臨的問題;攪拌站、攪拌車、泵車、干混砂漿成套設備的未來發展展開討論。針對2012年工業經濟發展的形勢,嘉賓對混凝土企業普遍面臨的“市場需求不足,訂單下降,用戶延期提貨;應收賬款上升,用戶投資減少,客戶資金緊張,放緩項目進度,減少預付款比例,企業墊付資金,現金流緊張”有更多的共識,與會成員各抒己見,提出各自的應多措施。
在發展綠色、節能、環保的混凝土攪拌車方面,嘉賓認為CNG、LNG混凝土攪拌車越來越多受到巿場和社會的響應和認可,應用前景廣大。作為新能源工程車輛,CNG、LNG混凝土攪拌車具有經濟、環保、安全等突出優勢。特別是經濟性方面,和柴油攪拌車相比,LNG攪拌車可以減少40%的燃料成本。
在回答干混砂漿巿場能否成為下一個商品混凝土巿場的問題時,南方路機市場部總監周煒認為這是巿場所趨,但首要問題是政府要做好職能管控,對企業項目不能一窩蜂上馬,而是要慎重審批,不能制造更大的產能過剩。
蘇秘書長首先分析了2011年工程機械行業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協會的測算,2011年工程機械全行業營業收入達到546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2011年比2010年實際增長21.78%。2011年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249.5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3.2%,其中進口金額90.45億美元,同比增長7.69%。出口金額159.09億美元,同比增長53.8%。
對照2011年工程機械進出口數據,2012年前七個月工程機械出口繼續保持增長,進口下降,進出口貿易額為147.5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12%;進口金額37.95億美元,同比下降36.0%;出口金額109.58億美元,同比增長33.0%;貿易順差71.6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擴大48.54億美元。
在分析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運行存在的問題時,蘇秘書長概括為“市場需求不足,企穩預期推遲;銷量持續回落,庫存保持增長;利潤大幅下降,成本明顯增加;應收賬款居高,資金壓力加大;出口快速增長,權重仍然較小”五個方面。
同時,蘇秘書長強調國家整體發展的基本面向好,在工程機械調整深化過程中,行業發展又取得了新成就。一是調整給行業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苦練內功、創新發展的大好時機,全行業夯基礎、攻高端,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二是國際化進程取得進展。除了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建立海外營銷服務體系外,我國企業海外并購重組步伐加快。三是促使產業科學布局。產能增速過快勢頭得到初步抑制;排頭兵企業引領自主品牌繼續加快發展;外商投資企業看好我國經濟,積極在中國布局工程機械產業;工程機械高端配套件產業發展取得進展。
同時,面臨當前的經濟形勢,蘇秘書長建議各企業要有清醒的認識。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趨穩的基礎不牢固。從經濟指標看:7月PMI跌至50.1,8月跌至49.2,標志著生產訂單指數增速下滑;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8月降為3.5,創34個月新低,連續6個月下降。從宏觀因素上看:國際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國內受主動調控影響,目前預調微調到工程機械行業作用不明顯,即使有大政策出臺,也有滯后期。
從工程機械行業自身因素分析,前期高速增長透支了部分市場;社會存量、設備閑置、現金流顯示產能增速過快,產品同質化嚴重,投入產出有所失衡;企業營銷手段升級,經營壓力加大;出口的拉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加;關鍵配套受制于人等等問題不一而足。
展望未來,國家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重點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保障房建設、水利建設火熱;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包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等不斷改善,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現實和潛在的國際市場需求都蘊藏著對工程機械的巨大市場需求。
綜上分析,蘇秘書長認為,工程機械行業尚處于成長期,目前是主動調控的結果,理性回歸,符合預期。他認為今年后幾個月全行業將由底部緩慢回升。從全年看,20類產品銷售收入將適度增長,但土石方機械、路面與壓實機械和工程起重機械等子行業預計有所下降。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名譽會長陳潤余作題為《我國混凝土機械的發展態勢和結構調整》的專題報告。陳會長指出,2011年混凝土機械將近1000億元的營業收入,為整個工程機械行業5600億元的銷售規模和200億美元的出口額增添了光彩。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初以來國內幾大混凝土機械巨頭跨國并購國外混凝土機械企業,但混凝土機械營業額大幅滑坡,有的企業營業額甚至下降40%。陳會長認為,恐慌的背后顯示出中國企業對自己行為和決策欠缺的分析和總結。他認為,混凝土機械今后的發展態勢是一個行業的系統工程,除了要對行業作深入的了解,其產業鏈的上下游極為重要,幾乎是混凝土機械發展的產業支柱。如果脫離了上游的世界水泥產業,下游的預拌混凝土產業,以及各國的經濟發展動向,這種分析就是空中樓閣,不但沒有參考價值,甚至會誤導企業發展。
陳會長分析,混凝土機械發展的優勢條件包括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世界水泥產業的繼續發展;混凝土機械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國家發展重點的民生工程(包括軌道交通、經濟適用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需要更多的混凝土機械;在今后5—10年內,以上市場為我國混凝土機械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機遇。
同時,陳會長也指出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最近幾年中國混凝土機械幾大公司分別與意大利、日本、德國知名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但是不同額流又把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引向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更包含著中國特色。仍然以產值、大小為導向,又以力爭龍頭老大的雄心使得已經競爭異常的市場,變得更加動蕩更難以預測。但是對于缺乏開發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嚴重的危機。
解決以上問題,陳會長認為要加大創新投入,培養高端研發和營銷人員。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目前看來尚未形成,雖然有些企業有了消化吸收創新,集成創新使得少數上市公司有了創新成果,但原始創新太少。因此,我國企業雖然有資金、有市場、有技術、有規模,但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真正的認同和尊重。因此,穩定和調動科技創新人員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會上,全國混凝土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龍國鍵發言強調,在當前形勢下,混凝土機械企業要識大體、顧大局、有作為。
會上,北京市租賃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租賃委員會副主席張巨光作題為《融資租賃的功能與應用》的專題報告。他以城市環境衛生舉例說明融資租賃給城市添置環衛機械,通過這些機械高效的工作,使得城市能夠保持清潔、美觀破題。比較分析了融資租賃、銀行按揭、企業分期付款三種信用銷售模式的異同,重點講解了融資租賃的基本原理、融資租賃各方利益分析、融資租賃公司經營范圍盈利模式和風險。
國家建材工業技術情報所混凝土發展中心副主任、混凝土發展中心專家委員會副理事長陳向鋒首要做了題為《我國商品混凝土發展前景和急需生產設備》的專題報告。
12日舉行的高端論壇,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副秘書長王剛主持。
論壇邀請三位嘉賓,共同就行業關心的經濟問題、四萬億投資;混凝土機械企業面臨的問題;攪拌站、攪拌車、泵車、干混砂漿成套設備的未來發展展開討論。針對2012年工業經濟發展的形勢,嘉賓對混凝土企業普遍面臨的“市場需求不足,訂單下降,用戶延期提貨;應收賬款上升,用戶投資減少,客戶資金緊張,放緩項目進度,減少預付款比例,企業墊付資金,現金流緊張”有更多的共識,與會成員各抒己見,提出各自的應多措施。
在發展綠色、節能、環保的混凝土攪拌車方面,嘉賓認為CNG、LNG混凝土攪拌車越來越多受到巿場和社會的響應和認可,應用前景廣大。作為新能源工程車輛,CNG、LNG混凝土攪拌車具有經濟、環保、安全等突出優勢。特別是經濟性方面,和柴油攪拌車相比,LNG攪拌車可以減少40%的燃料成本。
在回答干混砂漿巿場能否成為下一個商品混凝土巿場的問題時,南方路機市場部總監周煒認為這是巿場所趨,但首要問題是政府要做好職能管控,對企業項目不能一窩蜂上馬,而是要慎重審批,不能制造更大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