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建筑企業品牌層次低 提升仍需多方努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12-1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三源特種建材
核心提示:建筑企業品牌層次低 提升仍需多方努力
  面臨日漸薄弱的利潤率,國內建企紛紛追尋品牌之路,以期分得更大的蛋糕。但反觀國內建企品牌建設現狀,不禁令人感嘆建企品牌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
  
  目前,品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無形資產,一個企業擁有品牌,既證明其經濟實力和市場地位,也反映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強勢的品牌將成為企業占領市場份額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二八法則說明,20%擁有強勢品牌的企業將占市場份額80%,80%弱勢品牌只能爭搶剩余20%的市場。
  
  在“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國際競爭中,從事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同樣需要強有力的品牌,才能提升企業的市場地位和議價能力。國外的建筑市場發展較國內相對成熟,已涌現一批全球知名品牌,并擁有強有力的市場擴張戰略的企業,如法國的萬喜和布依格、美國的福陸、瑞典的斯堪雅、日本的鹿島等。我國建筑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也逐步開始籌劃品牌建設,如中國建筑的“品質重于泰山,服務跨越五洲”,上海建工的“和諧為本,追求卓越”。但縱觀建筑企業整體發展,就連鋼筋也學會了減肥,一次次降低社會對建筑業的信任度。不禁令人感嘆,中國建筑企業的品牌建設之路到底還有多遠?
  
  建筑企業品牌建設層次較低
  
  權威論品牌,榜上無名。據財富500強數據顯示,中國建筑五大巨頭近年來表現非常優異,繼2010年中國鐵建產值排名超法國萬喜,躍居全球承包商首位之后,中國建筑業三巨頭(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筑)在2011年的財富排行榜上,榮居全球建筑企業前三甲。雖在財富雜志上赫赫有名,但并未得到品牌價值的認可。全球權威品牌估值專家Brand Fiance最新出爐的品牌價值全球500強中,建筑企業占據三席,分別是法國萬喜集團、法國布依格集團、西班牙ACS集團,并無中國建筑企業的身影。
  
  作為一個對我國GDP貢獻率超出6%、解決4.03千萬人口就業問題、具有帶動廣泛產業集群效應的國民經濟支柱型地位的行業,在建造“精品工程”方面并未與企業規模齊頭并進。
   
  數字話品牌,不容樂觀。創超額利潤的能力,專業化比多元化企業強。品牌作為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是創造超額利潤的關鍵來源之一。本文選取了產值最大的10家多元化和5家產值較大的專業化上市建企,計算這些企業創超額利潤的能力。結果顯示,多元化企業平均創超額利潤的能力為0.53%,而專業化的建筑企業該指標比多元化企業超出5倍,達到2.87%。其中建筑五巨頭中鐵、鐵建、中建、中交建、中冶平均創超額利潤的能力僅達到0.59%。不僅如此,多元化企業中有5家企業超額利潤能力為負,而多元化企業中,表現最為優異的是金螳螂,創超利能力達3.64%,其次為中材國際和亞廈股份,該指標值略低于金螳螂,但仍超出行業平均水平一倍多。
  
  從各大建企市場占有率比較,呈現行業完全競爭態勢。市場占有率是品牌影響力大小的直接反映。而國內建筑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央企五大巨頭總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8.64%,上市建企營業收入前十位市場占有率也僅有20.72%,除去央企五巨頭表現,其他被選取的5家企業市場占有率均未超過1%,體現國內建筑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大,施工企業在競標談判中價格競爭仍是主基調,建筑市場呈現完全競爭性特點。
  
  品牌經營概念模糊,缺乏內在統一的架構。建筑企業產品特性決定了其品牌經營有別于其他產品或服務,既沒法事先宣傳,也不能將建筑物貼上標簽供客戶選擇。正是這種固有特性,讓管理者對建企品牌創建認識存在偏差,并未透徹理解品牌建設的價值所在。幾種偏離品牌核心價值的理解包括建筑企業的任務為生產經營,關鍵在于籌措資金和添置設備;品牌就是創建企業名牌,提升企業知名度,建筑企業為提升知名度,建標示體系,或在強勢媒體斥巨資進行廣告宣傳,知名度上去了,但是企業并未提升核心競爭力,品牌實力并不強。這種缺乏系統規劃的品牌創建過程,效果往往也事倍功半。
  
  目前,諸多建筑企業都重視開展品牌經營,但各建筑企業中缺乏系統的、相對統一的品牌經營體系。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母公司與下屬子公司并非因為自我發展速度提升而擴大規模,而源于政府行政效力的結果。專業化的子公司或設計院等在未并入建企集團之前,在所在地往往擁有更為強勢的地域性品牌,這些地域性品牌在當地市場認同度甚至高于母公司品牌;另一方面,因建筑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與責任歸屬不清晰,專業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品牌體系難以融合,無疑削弱子公司的品牌影響力,集團品牌建設復雜度更高。
  
  細分關鍵要素,揭秘建企品牌建設現狀
  
  品牌 呈現在利益相關者面前的是企業形象和核心競爭力的外化體現。業主和購房者,作為建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體驗的產品是融合了質量、技術、安全等多元素的住房,而依賴于對建筑企業的信任感。故建筑企業的品牌建設關鍵在于關注客戶所關注,在滿足客戶利益的前提下,方能進行品牌的傳播。應該從客戶角度出發,揭秘建筑企業品牌建設現狀。
  
  質量 “100-1=0”,是企業界公認的“真理”。失去質量“1”,企業的任何努力都趨于“0”。于建筑工程而言,尤其如此。現在業主對施工過程和售后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的高低將成為企業形象好壞的重要元素。
  
  很多企業將質量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但實際成效多局限于表面文章。質量管理的粗放特性,具體體現為質量管理的精細化不夠,注重形式忽略過程,從領導到現場監管人員存僥幸心理,質量監管實施強度不夠;在基建設施高峰期,為追求經濟效益,片面追求工程進度而輕工程質量的現象較嚴重,不按照設計圖紙和質量標準操作、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事件屢見不鮮;質檢機構不健全,專職人員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不夠,讓項目施工過程的質檢過程流于形式,成為建筑施工單位普遍的現象。
  
  誠信 塑造和堅持企業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對推動企業從優秀邁向卓越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建筑企業要樹立品牌優勢,誠信將成為最不可缺失的一條。曾經的“三聚氰胺”事件,讓“30年改變中國人生活的中國品牌”、“中國奶粉唯一標志性品牌”的三鹿集團,終以6.62億元賤賣三元奶粉收場;雙匯集團因“瘦肉精”事件,當日市值蒸發103億,2011年上半年業績下降幅度高達80%~90%。可見,“失信于眾”將給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而目前,建筑施工企業的誠信經營現狀也不容樂觀。住建部公布關于建筑企業2010年誠信不良行為的通告中,不良行為企業共計189家,其中施工企業占比81%,達到153家。據住建部最新公布的150家施工企業誠信不良記錄原因統計,取得安全許可證而發生重大事故的企業達到94家之多,占誠信不良記錄60%以上,其次為以欺騙手段獲取資質承攬工程企業占到15.3%、8.7%的企業不良行為因了解事故隱患不予以消除。重塑誠信品牌,對于施工企業來說仍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技術 重視技術研發、加大技術投入,加快建筑科技的新陳代謝,以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將使企業在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走在施工行業前列。
  
  目前,我國多數建筑企業在技術優勢上尚不具備國際競爭的能力,國內的工程競標主基調仍是成本優勢或關系優勢。國內建筑企業的技術發展現狀主要體現為:技術創新機制不健全,技術投入和創新建設無系統規劃和建設,創新成果少,轉換程度低,技術改進和創新主要是具體工程的工藝改造、管理技術的改進等方面;一向輕技術、重生產的國內建筑企業在科研人員配備上比例較低,資金投入比例也不高。據2010年上市建企排名前20家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計算,均值僅達到0.79%,除隧道股份、中國鐵建外,多數企業的科研投入比例未超過1%,而這一比值在發達國家建筑企業中,一般為2.5%~3%。
  
  安全 建筑業作為事故多發的行業,相比其他行業來說更應該強調安全作業。安全生產指標在申請資質、工程競標、企業品牌形象宣傳方面也都起著重要作用。雖從監管部門到施工單位,每個操作環節都在強調“安全第一”,并未阻擋建筑企業安全事故、傷亡人數的節節攀升,目前的建筑企業已經成為繼采礦業之后最危險的行業。
  
  近年建筑施工單位安全事件頻發,即使部分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建筑企業安全管理也時常出現紕漏。據住建部統計資料,2010年房屋市政工程發生較大安全事故共計29起,其中中國建筑旗下子公司發生3起,中國中鐵發生2起,成為較大工程安全事故發生頻率最高的兩個建筑企業。2011年7月,北京市住建委更是對中建旗下三個子公司開出了安檢不合格的罰單。
  
  無論從全球品牌價值的排名,企業市場占有率,還是從細分品牌的關鍵要素分析,國內建筑企業離真正的品牌建設還有較大差距。關鍵要點是,擺脫靠低成本和關系的惡性競爭,結合企業自身優勢,找準差異化發展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方能有效推動品牌建設。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