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江蘇新增三名工程院院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12-09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江南時報
核心提示:江蘇新增三名工程院院士
  8日,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布,江蘇共有3位新當選院士,分別是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外科主任王學浩教授、河海大學王超教授、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繆昌文教授。

  從省科協院士聯絡處獲悉,除了這3位新當選院士外,江蘇省已有兩院院士(工程院和科學院)共84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7人。江蘇省最年輕的院士,是1961年出生的徐南平院士,他當選院士時的年齡是44歲。

  “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舉行一次,按照慣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逢單數年份進行院士增選工作,今年的兩院院士增選于1月份正式啟動。2011年是中國工程院從1994年建院以來第10次院士增選,通過提名、遴選、兩輪評審、選舉、研究、審議等等一系列的程序之后,工程院9學部一共從485名有效候選人中選舉產生54名新院士,此外還有6名外籍院士。江蘇此次共有3人成功當選。

  從目前江蘇省院士情況來看,80歲以上的兩院院士人數為17人,其中中科院7人,工程院10人。

  親體移植專家王學浩 讓生命絕處逢生

  王學浩,男,69歲,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蘇省人民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南京醫科大學肝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及博士后導師。現為國際肝膽胰協會理事,國際器官移植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移植免疫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肝臟移植學組委員。

  王學浩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既是江蘇省人民醫院和南京醫科大學的一件喜事,也是江蘇醫療衛生界的一件盛事。這么多年,他對移植技術從未放棄過,為救人,王學浩曾72小時守候在病人身邊,為搞科研,他甚至拍著胸脯保證供體安全。

  “干醫生這一行,尤其是外科醫生,本身就意味著風險,而開展活體肝移植手術則要冒更大的風險。”王學浩教授常常對他的學生說,如果不冒這個險,那每年幾十萬的晚期肝病病人就永遠只能等待死亡。想要干事業,要走在世界醫學發展的前沿,必須要有敢冒風險,敢于承擔責任和壓力的勇氣。

  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了解到,活體肝移植是高風險、高難度技術,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而王學浩帶領的團隊于1995年1月完成我國首例活體肝移植,基本上與國際上同步。隨后,又開展了中國大陸首例成人右葉供肝活體肝移植、中國大陸首例成人急診右葉供肝活體肝移植,完成肝移植600余例,活體肝移植112例。將活體肝移植技術向全國20余個省市三甲醫院推廣,為活體肝臟移植在我國深入發展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另外,他在本領域的研究也處于國際主導地位,發表多篇有影響的SCI(科學引文索引 )論文,約占該領域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3。

  記者了解到,活體肝移植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沒有對科學奉獻的精神,就無法完成這項工作。90年代,我國的肝移植第二次高潮剛剛起步,王學浩教授帶領著他的科研小組常常十天半個月的泡在醫院,幾天幾夜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家里大人孩子生病時,作為醫生的王學浩教授絲毫都顧及不上。記者發現,幾乎所有在王學浩教授身邊工作的人都知道,王院士疼愛孫子永遠比不上疼愛他的小病人,這些肝移植的小病人個個都跟在他后面親熱地喊爺爺。

  在王學浩教授的帶領下,肝移植中心的醫生努力拼搏,由于肝移植工作的特殊性,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元旦,沒有端午節、中秋節,也沒有周末,所有的生活都圍繞著肝移植工作安排。“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經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接受過親體肝移植的那些孩子,肝移植中心醫護人員還有許多付出是這些孩子和家長們所不知道的。”王院士帶領的醫師們感慨地說,實驗室里無數個日日夜夜,決定和生命拼賭時所要承受的巨大壓力,臺上十幾個小時甚至二十多個小時的連續作戰,手術時精神的高度緊張,手術后每天24小時隨時應急的備戰狀態,十幾二十天守在患兒身邊不回家的執著……

  肝移植是世界醫學領域的前沿技術,而活體肝移植又是肝移植中的前沿,王學浩帶領他的團隊是冒著風險在驚濤駭浪中闖過來的。“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生過七八例供體死亡的事件,而就在我國開展活體肝移植之前,美國和日本就已出現過供體死亡事件。”王院士回憶說,最初開展手術,盡管他并不敢百分之百地保證供體安全,但是面對病人和家屬,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必須拍著胸脯去保證。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家肝臟移植中心敢于承諾供肝者百分之百安全,只有江蘇省人民醫院肝移植中心這樣承諾,因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沒有這百分之百的承諾就沒有中國活體肝移植的起步之日。記者 何峰

  水利專家王超 攻克太湖藍藻難題

  王超,男,53歲,江蘇濱海人,1995年獲河海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河海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兼任中國環境學會水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0多年前,王超教授剛剛高中畢業。此后成為了家鄉濱海的一名鄉鎮水利技術員,幾年的基層工作經歷,堅定了他對水利事業的熱愛。來到高等水利學府河海大學后,他如魚得水,盡情吸取科學知識養分,然后從助教、講師、副教授一步步成長,直到成為業內的權威專家。

  在身邊的人看來,王超是一個典型的“生活質量不高”的人。因為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幾乎沒有普通人的興趣愛好,不旅游、不逛街、不看電影,凡是浪費時間的事他都不喜歡;他生活樸素,不用名牌不好時尚,經常穿著一雙土布鞋出入于校園。“總是很忙,沒有假期,沒有節日”,這是同事對他的評價。但就是這種看似單調乏味的生活,卻讓王超教授感覺很幸福。因為在他看來,可以馳騁科研沙場,沉浸在研究中,就是最大的興趣和愛好。

  熟悉王超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起來就是一個拼命狂,“治學嚴謹、執著堅毅”,是對他的生動寫照。在科研的道路上,他的步伐似乎總比別人快。

  由于從事的是水利方面的研究,平時經常需要游走在山河大川間。在野外采樣、調研,為了摸清河網間的水源關系,他每次都是親自帶隊,一條條地走河道。多年來,他帶領的團隊輾轉了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的多個城市,雖然是一名學者,但他對城市水系的了解,比擁有十幾年基層經驗的水務工作者還熟悉,這讓不少同行都感到由衷地欽佩和贊嘆。

  2007年5月,滋養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太湖爆發藍藻,一時間,吳越水貴,舉國關注。這讓身為水環境治理專家的王超教授寢食難安。為了攻克藍藻難題,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太湖流域開始了撒網式調研。他們趟河溝,走渠道,察湖面,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經過刻苦攻關,最終研發并集成了水質改善技術系統,成功應用于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受到各界盛贊。

  “他為人特別親和,從來不會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非常愿意放低姿態和我們交流,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他的碩士研究生耿楠告訴記者,王超教授雖然很忙,但只要不出差,就會到實驗室看看,給學生盡量多的指導。他常對學生說,做學問就是做人,一定要敏于行慎于思。所以對于學生在實驗中的人為失誤,他會呵斥到不留情面。而為了幫學生批閱論文,他又會仔細精確到每一個標點符號。記者 劉浩浩

  “海歸老總”繆昌文

  混凝土業創造多個第一

  繆昌文,男,54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兼外加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在當今中國混凝土工程界,有一個人創造性地幫助解決了多個世界第一工程中的技術難題繆昌文,我國混凝土研究專家、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被譽為領路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海歸老總”。

  1987年,曾留學丹麥的繆昌文,剛回到國內就挑起了科研的大梁。他在國內外首次用燒結法生產過去被公認只能采用熔融法生產的材料,一舉成功,僅此一項生產成本就下降了80%。在此基礎上,他又研發出新的產品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補劑。該項成果能將修補水泥路由幾十天縮短到只要幾個小時。其中許多技術參數已超過日本、美國等最新產品,被國內混凝土外加劑學術界認為具備國際先進水平。

  然而,這樣一項高新技術產品,卻在生產應用上收效甚微。盡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了繆昌文苦心追求的目標。1994年,繆昌文創辦科技產業化基地,將其主持完成的“JM系列混凝土增強劑”等6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并很快將產品推廣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建設工程中。

  新一代環保、節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的推廣應用,在繆昌文身上創造了許多第一:首個將國產外加劑推廣應用到我國的核電工程,原來國外產品解決不了的問題他解決了;長江三峽三期工程采用此成果,幫助解決了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問題,至今未發現一條裂縫,被稱之為“世界建壩史上的奇跡”;世界最大的斜拉橋蘇通大橋應用該項成果,解決了306米高的超高索塔一次性泵送混凝土施工和268米超長T型鋼構架無結構裂縫施工以及40000立方米大體積承臺無裂縫等技術難題;世界第一高拱壩錦屏水電工程采用此成果,幫助解決了拱壩混凝土開裂等施工技術難題,其優異的性能受到了業主及施工單位的一致好評;鄭州國展中心用此成果建設的國內最大清水混凝土被日本設計師稱之為“一生中見到的最好的清水混凝土”。

  繆昌文一手創辦了有利于成果轉化的企業實體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10多年來,企業從最初5.5萬元資本發展到目前年產值接近16個億。“科研對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我每年都提取銷售產值的7%,用于科研開發與人才培養,目前每年用于科研的經費就超過1億元。”繆昌文表示,目前企業已經形成了科研投入成果轉化產業化生產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對于此次當選為工程院院士,繆昌文謙遜地表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全新起點,感覺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壓力更大了。”他說,對自己的要求就不能僅僅限于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要對得起“院士”這一頭銜,今后他將繼續帶領自己的團隊,全力以赴地開發節能環保型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為國家重大工程解決“疑難雜癥”,并將眼光投向全球,努力推動全行業相關技術的進步與躍升,讓“中國創造”更多地影響世界。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