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斯貝格讓百年德國古堡復生
靜靜地躺在以大教堂聞名的科隆城旁邊,本斯貝格小鎮對待歷史建筑的態度截然不同。在保有古堡歷史風格的同時,小鎮在嘗試延展建筑的現代實用功能,使其成為市政廳,成為酒店。與此同時,在這個小鎮閑逛,你還能發現,它竟非常“親娃”。
最近在德國各地參觀了一系列古建筑,感慨最深的是這個國家對待歷史建筑的兩種不同態度與實踐:一種是“為它獨尊”,科隆大教堂便是典型案例,科隆市所有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允許超過它,所有的城市建設都必須圍繞它來規劃,核心思想是要從全城的每個角度都能感受到大教堂的雄偉與莊嚴;另一種則是“歷史建筑的新玩法”,例如本斯貝格市政廳,在一座舊城堡基礎上,經過重新規劃與設計,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同時,延展了實用功能。
從科隆出發,不過二十多分鐘的車程,便來到本斯貝格小鎮。我們是專程慕名而來的,為了看那座外形稀奇古怪的市政廳,它被稱為現代建筑與中世紀建筑風格相結合的佳作。在《現代建筑的演變:1945-1990年》一書中,彼得。布倫德爾。瓊斯和埃蒙。卡尼夫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對這個案例詳加論述。
據說因為建筑面積的缺乏,當年本斯貝格的舊城堡被選作新市政廳的建址,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的各個部門都分散在不同的地點辦公。設計師哥特佛萊德。波姆 (Gottfried Bhm),1986年獲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菁寮天主堂、科隆宗教大樓、盧森堡德意志銀行和烏爾姆公共圖書館都是他的代表作。波姆被認為是帶表現主義與后包豪斯風格的建筑師,但他認為自己是一位“連接過去與未來、創意世界與物理世界、建筑與城市景觀”的設計師。
根據舊城堡的固有格局以及政府對市政廳的功能性需求,波姆在保持色彩、質感和整體風格和諧的前提下,在原有建筑上加入現代元素和鋼筋混凝土材料,使其能夠自由增添和延伸附屬建筑。而這些附屬建筑也使原本的城堡有了很大改變,使它和這片新的管理小區融為一體。例如銜接新建辦公區域的梯塔直升而上,和城堡其余的塔樓完美結合;原來的內部庭院被改造成帶有私密色彩的戶外區域,以供舉辦各類活動;而舊堡的殘跡則變成政府議事廳的一部分。
在小鎮靜謐的午后陽光下近距離端詳這個建筑,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首先它的外形獨樹一幟,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建筑跟它相似;而且它又是善變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它會呈現不同的形態;而跟普通景點不一樣的是,它有一種因投入日常使用而產生的鮮活感,從外面可以看到有人在房間里工作,工作人員的出出入入也為它平添了幾分活力。
除了市政廳,附近的Grandhotel Schloss Bensberg酒店也是一種“歷史建筑的新玩法”。它的前身是一座建于1771年的古堡,并且是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宮殿建筑之一。它由威倫公爵建造,當時的初衷是供自己狩獵時居住,據說拿破侖也曾在這里住過。后來此古堡先后被改建為醫院和學校,最后又變身為現在的五星級酒店。酒店的廣場面積巨大,在雄偉建筑和大型噴泉的襯托下,氣勢非凡。此地現在成為各類頂級品牌舉辦活動的熱門場所,其中,汽車廠商對它尤為青睞。
有意思的是,除了市政廳和這家酒店之外,本斯貝格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是這個小鎮非常“親娃”:路上每走幾步,或者幾乎在每個轉角就會看到滑梯、蹺蹺板、搖搖凳等兒童娛樂設施。即便是在藥房里,進去第一眼看到的居然是木馬椅,當父母購物的時候,孩子可以坐在上面嬉戲。在小鎮古香古色的建筑背景下,這個親娃的特質凸顯出特別的意義:這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連接歷史與未來”—原來這個理念不僅是哥特佛萊德。波姆的建筑思路,也是本斯貝格小鎮的精神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