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混凝土破壞嚴重 基礎設施難以承受維修之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5-0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人民政協報
核心提示:混凝土破壞嚴重 基礎設施難以承受維修之痛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沿海區域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少港口、碼頭、鐵路、公路、橋梁、隧道項目相繼開工。而與此同時,由于鋼筋混凝土腐蝕破壞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卻被人們所忽視。

  我國即將迎來混凝土結構破壞高峰期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有20多年都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但筆者調查發現,這期間的建設項目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維護的現象。以我國沿海省份為例,由于受潮汐區、浪濺區干濕交替及海水沖刷,負溫及凍融循環等因素的影響,基礎設施中的混凝土及鋼筋的腐蝕破壞嚴重。港口、碼頭和橋梁一般10-20年即需大修,且費用高昂。如山東青島棧橋始建于1892年,之后陸續有大修、改建、重建,年份分別為1901、1931、1942、1952、1977、1984、1998年,其中1998年花費為350萬元,目前,破壞又非常明顯。

  據了解,基礎設施若過早被破壞,如要維持原設計使用壽命,維護與大修等費用可能高達原始工程造價的5-10倍。另外,由于大修改造影響使用,浪費時間、資源、能源,又產生廢料,對環境和社會都有十分不利的影響。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腐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為6000億元,其中鋼筋混凝土腐蝕損失超過1000億元/年;我國的腐蝕損失占GDP的比例已接近6%。據專家預測,不久的將來(10-20年)將迎來混凝土結構破壞的高峰期,屆時我國將難以承受維修和重建的任務。

  前期不重視導致后期維修負擔重

  按照鋼筋混凝土腐蝕中的“五倍定律”:建設時如果不當節省1美元,那么發現銹蝕時采取措施需要花費5美元,順筋開裂時采取措施需要花費25美元,嚴重破壞時采取措施則需要花費125美元。對于基礎設施工程,考慮耐久性并嚴格執行,工程的初始造價可能增加1%-5%。如果不考慮或不重視耐久性,維護與大修等費用可能高達工程造價的5-10倍。

  當前,社會對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的質量問題越來越關注,但實際的情況往往是,雖然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可使用10年、20年就破壞了。國家推薦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已于2009年5月1日實施。但并沒有明確達不到預計的使用壽命時,誰負責任,誰負責維護、維修及相關的費用。由于責任不清以及發現問題要數年之久,實踐中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時是應付了事。當需要維護或大修時,由于無法落實當年負責建設的有關方的責任,往往由投資方——政府來承擔。于是,反復的維修和重建占用了政府有限的資金,也浪費了納稅人的錢。

  要讓全壽命周期成本意識深入人心

  一、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識。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成本和未來成本分別加以管理。但是,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一項資料顯示,項目前期成本占壽命周期成本的7%-12%,生產、建造成本占27%-28%,運營、維護、回收及報廢占壽命周期成本的60%-66%。由此可見,包括運營維護、回收及報廢成本在內的未來成本,在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為此,必須提高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設業主、設計方、施工方、使用業主等對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和優化意識。通過樹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意識,實施全壽命成本設計,吸收專家參與決策,增強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

  二、盡快出臺相關規范和標準,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設計標準。強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和對生態的保護,而不是一味考慮降低初始建造成本。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全壽命周期為管理對象,對其進行全面、綜合的管理工作,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所有工作和系統運行過程進行計劃、協調、監督、控制和總結評價,在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基礎上,實現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最優化成本。

  三、對基礎設施實施全壽命成本設計。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不僅需要技術手段,還需要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站在全社會角度,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整個壽命周期——從項目的決策、規劃、土地獲取、設計、施工,到使用、維護、翻修、拆除進行通盤考慮,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項目整個壽命周期所發生的全部費用進行綜合計算與評價分析,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綜合控制和管理,選擇全壽命成本最低的設計方案,責權利分明地進行項目建設與營運,從而實現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壽命周期項目成本的優化和節約。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