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呼和浩特市的城市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據統計,僅2010年,呼和浩特市建筑垃圾排放量就達260多萬噸。由于過去建筑垃圾監管機制不完善,建筑垃圾清運行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建筑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建筑垃圾中的部分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但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建筑垃圾處置還僅僅局限在填埋上,建筑垃圾的二次利用還未開始。
建筑垃圾私拉亂倒讓人心煩
“這些建筑垃圾倒在我們村已經好長時間了,不知道是誰半夜倒過來的,一直也沒人清理。”20日記者在新城區石頭新營子村村北邊看到,在公路的北側堆放著長約20多米的建筑垃圾,這些磚石瓦礫上還掛著一些紅紅綠綠的塑料袋子,大風吹過,塑料袋呼拉拉作響,這樣亂糟糟的景象讓人看了很不舒服。當地一位李姓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建筑垃圾被人偷偷倒在村里影響了環境,可因為找不到傾倒者,也沒人來管。”
回民區鋼鐵路一位老環衛工人告訴記者,“我每天4點多就起來清掃道路,路面上經常撒下建筑垃圾,我們平時的清掃任務就很重,遇上這樣的情況就更累了。”
建筑垃圾監管機制不完善
呼市環衛局副局長、市建筑渣土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勝春介紹,過去建筑垃圾是環境衛生的一部分,產生的量很小,管理起來也容易。隨著城市的發展,城中村改造、舊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設,建筑垃圾產生的量越來越大。據統計,僅2010年我市建筑垃圾排放量就達260多萬噸。由于歷史原因以及我市建筑垃圾監管機制不完善,加上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門檻”過低,運輸散戶惡性競爭超載超限等原因,造成工地作業不規范、不密閉運輸、超載、超限、私拉亂倒現象十分普遍,不僅事故頻頻發生,增加了交通隱患,也污染了環境,成為我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上的一大難題。為此,政府、管理部門和廣大市民都很關注。
呼市將設專門的建筑垃圾消納場
張勝春告訴記者,過去,呼市城區面積不大,產生的建筑垃圾也不多,現在位于回民區的利豐汽車城、新城區的思必達汽車城、濱海公司建設的天驕領域等處就是原來的建筑垃圾傾倒的位置。現在,這些地方都被利用,城區面積的增大,建筑垃圾傾倒點越來越遠,傾倒成本增加。呼市一直沒有專門的建筑垃圾消納場,這也成為呼市建筑垃圾無序流動、管理難度大以及亂傾亂倒造成垃圾圍城現象的重要原因。目前,環衛部門已經選定了位于大青山前坡兩處大型的廢棄采沙形成的沙坑,準備將其建設成建筑垃圾消納場,這兩個沙坑可保證呼市建筑垃圾消納使用5年左右。沙坑填埋后不僅可恢復原貌,還能保持水土平衡,減少地下水的蒸發量,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350輛建筑垃圾專業運輸車已到位
張勝春告訴記者,過去針對建筑垃圾清運市場上出現的超載、遺撒、揚塵、污染道路等問題,環衛部門加大了查處力度、采取圍追堵截等管理辦法,可是解決不了實質問題。“建筑垃圾的長效管理的模式是什么樣?”最后,大家決定將建筑垃圾的運輸經營權拍賣作為突破口。在學習上海、長沙、南京的經驗基礎上,針對我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規范控制、專營運輸、監管支付、聯單管理”的監管機制,設計了“統一申報、專戶管理、卸點付費”等管理新模式。以從規范建筑垃圾運輸處置市場、控制物流和資金流入手,來達到規范建筑垃圾處置這一目的。2009年9月21日,市政府頒布出臺了《呼和浩特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對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完善管理機制、管理工作原則以及建筑垃圾處置、運輸單位和消納管理以及執法管理處罰做出了具體規定,成為我市建筑垃圾管理的根本依據。
張勝春介紹,經過對呼市建筑垃圾運輸處置成本認真核算和調查分析,確定了呼市建筑垃圾運輸處置政府指導價1元/噸·公里,上下可浮動10%。政府指導價的制定公布,為規范呼市建筑垃圾運輸市場,解決層層轉包、低價惡性競爭等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另外,環衛部門完成了建筑垃圾經營權投放工作。經過社會公告等程序,共有18家建筑垃圾運輸企業進行了報名登記,最后有7家企業取得了建筑垃圾運輸經營權。目前各企業運營車輛已到位,正在進行密閉設施改裝工作,待交警部門完成專段號牌發放、變更、抵號等手續后,預計近日這350臺具有建筑垃圾運輸資質的專業車輛即可正式投入運營。這些車輛將統一懸掛專段牌照、統一車身顏色,并加裝建筑垃圾運輸管理GPS全球定位監管系統和IC卡電子聯單系統。下一步,環衛部門將會同建委、交警、拆遷、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在全市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建筑垃圾專項整治活動,從源頭上抓好管理,對未取得建筑垃圾處置許可的建設拆遷工地堅決予以停工。
內蒙古建筑垃圾處理還是空白
內蒙古建筑節能協會會長趙玉良介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加快了“新陳代謝”的速度。大批舊建筑物被拆除,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垃圾無形中成為阻礙城市建設的“代謝物”。該怎樣處理這些建筑垃圾,是一個越來越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盡管大多數建筑垃圾無毒無害,但若簡單填埋,不僅影響城市環境、浪費土地資源,還會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資源的浪費。趙玉良說,現如今建筑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這既是對垃圾認識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垃圾中的部分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根據現有技術,可利用途徑有:一是建筑垃圾經過破碎、分選成粗細骨料,替代天然骨料來配制混凝土、道路基層材料和建筑用磚;二是鋼門窗、廢鋼筋、鐵釘、鑄鐵管、黑白鐵皮等經分揀后送有色金屬冶煉廠或鋼鐵廠回煉;三是廢磚瓦經清理可以重新使用。廢瓷磚、陶瓷潔具經破碎分選、配料壓制成型生產透水地磚或燒結地磚;四是廢玻璃篩分后送微晶玻璃廠或玻璃廠做原料生產玻璃或生產微晶玻璃;五是木屋架、木門窗可重復利用或經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纖維板。
趙玉良告訴記者,建筑垃圾處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目前,內蒙古還沒有把建筑垃圾利用起來,采取的處置辦法主要還是填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牽涉到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項問題,是個系統工程。因此,需要全社會加強認識、積極參與進來。
張春勝告訴記者,目前呼市在建筑垃圾處理上還是一個空白,主要是因為成本高,市場接受不了,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具體的鼓勵辦法和政策。但建筑垃圾的處理再利用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建筑垃圾處理市場前景無限。
建筑垃圾私拉亂倒讓人心煩
“這些建筑垃圾倒在我們村已經好長時間了,不知道是誰半夜倒過來的,一直也沒人清理。”20日記者在新城區石頭新營子村村北邊看到,在公路的北側堆放著長約20多米的建筑垃圾,這些磚石瓦礫上還掛著一些紅紅綠綠的塑料袋子,大風吹過,塑料袋呼拉拉作響,這樣亂糟糟的景象讓人看了很不舒服。當地一位李姓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建筑垃圾被人偷偷倒在村里影響了環境,可因為找不到傾倒者,也沒人來管。”
回民區鋼鐵路一位老環衛工人告訴記者,“我每天4點多就起來清掃道路,路面上經常撒下建筑垃圾,我們平時的清掃任務就很重,遇上這樣的情況就更累了。”
建筑垃圾監管機制不完善
呼市環衛局副局長、市建筑渣土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勝春介紹,過去建筑垃圾是環境衛生的一部分,產生的量很小,管理起來也容易。隨著城市的發展,城中村改造、舊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設,建筑垃圾產生的量越來越大。據統計,僅2010年我市建筑垃圾排放量就達260多萬噸。由于歷史原因以及我市建筑垃圾監管機制不完善,加上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門檻”過低,運輸散戶惡性競爭超載超限等原因,造成工地作業不規范、不密閉運輸、超載、超限、私拉亂倒現象十分普遍,不僅事故頻頻發生,增加了交通隱患,也污染了環境,成為我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上的一大難題。為此,政府、管理部門和廣大市民都很關注。
呼市將設專門的建筑垃圾消納場
張勝春告訴記者,過去,呼市城區面積不大,產生的建筑垃圾也不多,現在位于回民區的利豐汽車城、新城區的思必達汽車城、濱海公司建設的天驕領域等處就是原來的建筑垃圾傾倒的位置。現在,這些地方都被利用,城區面積的增大,建筑垃圾傾倒點越來越遠,傾倒成本增加。呼市一直沒有專門的建筑垃圾消納場,這也成為呼市建筑垃圾無序流動、管理難度大以及亂傾亂倒造成垃圾圍城現象的重要原因。目前,環衛部門已經選定了位于大青山前坡兩處大型的廢棄采沙形成的沙坑,準備將其建設成建筑垃圾消納場,這兩個沙坑可保證呼市建筑垃圾消納使用5年左右。沙坑填埋后不僅可恢復原貌,還能保持水土平衡,減少地下水的蒸發量,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350輛建筑垃圾專業運輸車已到位
張勝春告訴記者,過去針對建筑垃圾清運市場上出現的超載、遺撒、揚塵、污染道路等問題,環衛部門加大了查處力度、采取圍追堵截等管理辦法,可是解決不了實質問題。“建筑垃圾的長效管理的模式是什么樣?”最后,大家決定將建筑垃圾的運輸經營權拍賣作為突破口。在學習上海、長沙、南京的經驗基礎上,針對我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規范控制、專營運輸、監管支付、聯單管理”的監管機制,設計了“統一申報、專戶管理、卸點付費”等管理新模式。以從規范建筑垃圾運輸處置市場、控制物流和資金流入手,來達到規范建筑垃圾處置這一目的。2009年9月21日,市政府頒布出臺了《呼和浩特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對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完善管理機制、管理工作原則以及建筑垃圾處置、運輸單位和消納管理以及執法管理處罰做出了具體規定,成為我市建筑垃圾管理的根本依據。
張勝春介紹,經過對呼市建筑垃圾運輸處置成本認真核算和調查分析,確定了呼市建筑垃圾運輸處置政府指導價1元/噸·公里,上下可浮動10%。政府指導價的制定公布,為規范呼市建筑垃圾運輸市場,解決層層轉包、低價惡性競爭等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另外,環衛部門完成了建筑垃圾經營權投放工作。經過社會公告等程序,共有18家建筑垃圾運輸企業進行了報名登記,最后有7家企業取得了建筑垃圾運輸經營權。目前各企業運營車輛已到位,正在進行密閉設施改裝工作,待交警部門完成專段號牌發放、變更、抵號等手續后,預計近日這350臺具有建筑垃圾運輸資質的專業車輛即可正式投入運營。這些車輛將統一懸掛專段牌照、統一車身顏色,并加裝建筑垃圾運輸管理GPS全球定位監管系統和IC卡電子聯單系統。下一步,環衛部門將會同建委、交警、拆遷、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在全市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建筑垃圾專項整治活動,從源頭上抓好管理,對未取得建筑垃圾處置許可的建設拆遷工地堅決予以停工。
內蒙古建筑垃圾處理還是空白
內蒙古建筑節能協會會長趙玉良介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加快了“新陳代謝”的速度。大批舊建筑物被拆除,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垃圾無形中成為阻礙城市建設的“代謝物”。該怎樣處理這些建筑垃圾,是一個越來越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盡管大多數建筑垃圾無毒無害,但若簡單填埋,不僅影響城市環境、浪費土地資源,還會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資源的浪費。趙玉良說,現如今建筑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這既是對垃圾認識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垃圾中的部分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根據現有技術,可利用途徑有:一是建筑垃圾經過破碎、分選成粗細骨料,替代天然骨料來配制混凝土、道路基層材料和建筑用磚;二是鋼門窗、廢鋼筋、鐵釘、鑄鐵管、黑白鐵皮等經分揀后送有色金屬冶煉廠或鋼鐵廠回煉;三是廢磚瓦經清理可以重新使用。廢瓷磚、陶瓷潔具經破碎分選、配料壓制成型生產透水地磚或燒結地磚;四是廢玻璃篩分后送微晶玻璃廠或玻璃廠做原料生產玻璃或生產微晶玻璃;五是木屋架、木門窗可重復利用或經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纖維板。
趙玉良告訴記者,建筑垃圾處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目前,內蒙古還沒有把建筑垃圾利用起來,采取的處置辦法主要還是填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牽涉到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項問題,是個系統工程。因此,需要全社會加強認識、積極參與進來。
張春勝告訴記者,目前呼市在建筑垃圾處理上還是一個空白,主要是因為成本高,市場接受不了,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具體的鼓勵辦法和政策。但建筑垃圾的處理再利用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建筑垃圾處理市場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