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南昌探索"立體化"建筑節能之路 打造"綠色家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12-0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濟網
核心提示:南昌探索"立體化"建筑節能之路 打造"綠色家園"
  “南昌要建‘奧地利低碳技術示范區’了!”10月13日,南昌市各大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這則消息。 

  在當天舉辦的“2010中奧低碳城市與綠色建筑高峰論壇”上,南昌市政府與奧地利聯邦交通、創新與技術部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決定將在南昌選擇合適的區域作為應用“奧地利低碳技術示范區”。 

  “示范區內建筑將使用奧地利先進的低碳技術和設計理念。比如,一些房屋將采用高性能的隔熱墻壁和天花板結構以節約能源;建筑的能源供應將使用太陽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睋鱿搲哪喜髮W低碳生態科技示范園朱建航教授透露,示范區內將對建筑進行最優化調整,以使太陽能、地源熱能等再生能源的接收利用達到最大化效果,同時將力求實現自然地冷卻與通風,創造舒適的室內氛圍。 

  另一位出席論壇的南昌市建委負責人表示,對已在示范區內驗證、適應當地需求的奧地利低碳技術,將在南昌全市范圍內全面推廣使用。 

  事實上,南昌人對于“低碳”一詞并不陌生。作為國內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發展規劃的城市之一,南昌一直走在全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沿。2009年11月,南昌市還舉辦了首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發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既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也希望得到包括奧地利友人在內的各界大力支持。”南昌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俊卿在當天的論壇上表示,南昌將努力用好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平臺和空間,用好國家賦予南昌低碳試點示范城市的政策和舉措,結合自身產業特色和發展戰略,加快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研發、產業化推廣,為全球低碳城市建設積累經驗、作出應有的貢獻。 

  因地制宜 

  打造“綠色家園” 

  “從空中看,我們南昌是名副其實的園林城市,贛江穿城而過,綠色多,湖泊多,建筑大部分是臨江近湖,植被茂密,奠定了我們打造綠色家園的自然基礎?!闭勂鹉喜木G色建筑,周慶榮充滿著自豪。 

  周慶榮是南昌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總工程師,十多年基層一線的工作實踐,讓他對南昌市發展綠色、低碳建筑及建筑節能等狀況了如指掌。 

  “南昌市是從2005年開始啟動節能建筑示范與推廣工作的,應該說發展得很快,效果也很好?!敝軕c榮告訴記者,過去一談起節能建筑,總是片面地理解為節約了多少千瓦時電,減少使用了多少資源,而南昌市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相結合的理念,在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同時,從規劃設計開始時就著手思考如何更好地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友好協調,如何為人們帶來健康、舒適的居住體驗。 

  為此,南昌市在城市規劃上較早地選擇了“低碳”、“生態”、“綠色”的發展模式,在功能區劃上,一些環境友好的區域大多被確定為居住區。 

  “近年來,我們在住宅小區建設上,充分考慮到了綠色生態的要求,比如我們確定的‘湖’板塊、‘江’板塊等,可以說,‘靠江臨湖’發展宜居住宅,是南昌實施綠色建筑的一大特色。為了確保江、湖不受人類居住干擾,我們還要求建筑體必須離水域80米以外,污水必須全部集中處理?!敝軕c榮介紹說。 

  正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所有的綠色建筑都是在“當地氣候環境”下的一種建筑形態。在南昌,建筑設計上也充分尊重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一位在南昌發展多年的開發商坦言,在南昌講究坐北朝南的采光效果,講究通風透氣的舒適性,這種主動型的節能選擇,已經成為開拓當地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基礎條件。 

  不僅如此,在建筑施工上,南昌市建委倡導建材使用就地取材,并在5年前就實現了城區施工100%預拌混凝土的施工方式。據介紹,這種節能高效的預拌混凝土施工方式有望在南昌全市范圍內推廣。 

  除嚴格執行新建建筑施工階段節能強制性標準外,南昌市還啟動了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開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成立了專門的建筑節能工作機構,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建筑節能管理體系。 

  建筑節能 

  向“立體化”要效益 

  “南昌日照屬于三類地區,因此我們在游泳館建設上廣泛運用了光伏、光熱一體化的綜合節能技術,即使室外寒風凜冽,室內游泳池也能正常開放?!痹谀喜髮W新校區,學校工作人員指著新建的游泳館說。 

  順著手勢記者看到,在游泳館頂部布滿了密密匝匝的太陽能光熱管,沿著屋頂形成了漂亮的弧線,宛如起伏的波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據介紹,除了大面積使用太陽能技術外,游泳館在建材使用上也力求低碳環保,比如在雙層玻璃間充裝惰性氣體,即便在炎熱的夏季,玻璃外層熱得燙手,玻璃里層依然是涼的。 

  在南昌高新區管委會,在南昌國際體育中心建設場地,在紅谷灘新區的住宅小區……記者在采訪中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成片的太陽能光伏光熱裝置,讓低碳城市南昌處處彰顯著綠色、節能與環保的主題。 

  不僅如此,南昌市還把目光投向了淺層地熱資源,在對贛江兩岸地熱資源進行縝密勘查的基礎上,南昌市制定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詳細規劃。周慶榮告訴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地下江水水溫常年保持在19℃左右,與冬季南昌存在7℃至8℃的溫差?!斑@么大的溫差足夠我們居民取暖了,但不是說有了天然的地熱資源就可以無限使用,在正式開發利用之前,我們對南昌地熱資源進行了科學評估與規劃,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nbsp;

  采訪中,一位名叫鄒尚云的建筑工程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1987年起,鄒尚云就開始研究屋頂防漏技術,向有著“建筑癌癥”之稱的屋頂漏水發起挑戰。經過十年努力,鄒尚云創造性地提出了集防漏、環保、節能等功能為一體的屋頂綜合防漏理念———綠色生態節能防水。 

  “我發明的這項技術叫‘復合排汽排水植被屋面’,實際上就是通過在屋頂構建具有防漏功能的空中花園,使結構混凝土長期處于濕水養護狀態,克服了材料收縮與溫度應力的影響,無論是施工還是之后的維護,完全是低碳、環保、綠色的。”鄒尚云說。 

  江西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胡松曾長期跟蹤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她告訴記者,這一技術突破了以“堵”為主的屋面防水舊思維,突出以排為主,既解決了屋面漏水問題,又改善了建筑頂層的使用環境,達到防水、保溫、隔熱、綠化、節能的綜合效果,還為雨水收集利用創造了條件,是一項符合我國南方夏熱冬冷地區的綠色、生態的建筑節能技術。 

  從“要我做” 到“我要做” 

  “我們做過一個統計,南昌市近年來竣工的新建筑,都是主動按照國家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施工的。”周慶榮說。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還只是停留在書本里的概念。南昌同濟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施一平對此深有感觸:我們從1999年就開始嘗試在建筑設計中推廣運用一些節能技術,但因為成本高、效果不明顯等種種原因,建筑節能的推廣可謂舉步維艱。 

  施一平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2003年,他在為南昌某機關設計辦公大樓時,引入了地源熱泵的設計,但這一方案卻因取水量超過主管部門審批權限而擱淺。兩年后,在為這個大樓旁另一幢寫字樓做節能設計時,同樣引入了地源熱泵設計系統,雖然計算取水量大了3至4倍,但這個方案順利獲批。 

  “這個例子說明,人們對于建筑節能的認識在不斷深入,選擇低碳、綠色、生態的生活、生產方式已成為普遍共識。”讓施一平感到欣慰的是,過去為開發商做節能設計時,往往因為成本高而不得不放棄,而現在是開發商主動跑來找我們,而且強調不僅是節能低碳的住宅,還要是高舒適度的節能低碳住宅! 

  南昌新地阿爾法國際社區項目經理程虹告訴記者,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確立的“全國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項目從啟動至今一直深受關注,前來考察的人士絡繹不絕,他們中既有普通南昌市民,也有眾多開發商同行,他們反饋最多的意見是:我們要住這樣的房子!我們要開發這樣的住宅! 

  據悉,該項目應用了包括水源熱泵、新型外墻保溫等最新節能技術,使用后將比普通住宅的耗能降低約60%;其運用的全熱回收新風系統和智能化的垃圾處理系統,不僅降低了能耗,而且給人體帶來了高舒適度…… 

  “從過去單純注重外表美觀,到目前更注重建筑的內在品質,可以說我們用二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歐美發達國家二三百年的建筑歷程。”周慶榮說,南昌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建筑節能工作的開展和綠色建筑的推廣,離不開政府的超前引導與鼓勵,離不開各級財政的投入與扶持,更離不開人們對綠色建筑認識的提升與觀念的轉變。 

  據悉,《南昌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已提出了“十二五”和“十三五”的碳減排目標,確定了借低碳城市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思路,并表示要建設“看得見的低碳城市”。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表示,南昌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策應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才能合理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走出一條具有南昌特色的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協調發展之路。 

  顯然,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的大背景下,在打造“看得見的低碳城市”過程中,南昌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推廣,將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