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國建材聯合會主辦的建材工業“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在京舉行,建材行業的重磅人物幾乎悉數到場。該座談會旨在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戰略》實施15年以來建材行業在發展中所取得的經驗、成就和不足,結合“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和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對《戰略》中提出的第三階段(2010~2030年)相關內容進行深化研究,進一步完善、豐富《戰略》內涵,以更好地引領、指導建材工業包括“十二五”在內的今后20年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張人為作了題為《讓戰略更有生命力地引導行業發展》的主題演講,全面系統地回顧了《戰略》的由來、總結了《戰略》的實踐、并對《戰略》進行了展望。17位院士、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分享了對戰略實施15年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體會。
“四大五低”形勢下艱難抉擇
很長一段時間,建材工業屬于外延性的數量擴張,一大批工藝技術落后的小企業應運而生,并伴隨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當時我國雖是建材大國,但非建材強國,建材工業呈現“四大五低”的特點。
四大——產品產量大,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和石墨、滑石等部分非金屬礦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企業數量大,全行業共有規模以上建材企業兩萬余家。職工隊伍大,全行業職工350多萬人。能源消耗大,建材工業1993年消耗能源折標準煤17938萬噸。
五低——勞動生產率低,非金屬礦采選業、制品業勞動生產率分別占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49%和64%。集約化程度低,集中表現為生產和資源利用的集中度低。科技含量低,數量眾多的小企業大部分仍采用陳舊設備,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應變能力低。經濟效益低。
綜合看來,我國建材行業盡管頂著諸多項產量“第一”的光環,但還缺乏國際競爭力,跨國企業和中高檔產品紛紛進入中國,一大批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同時,落后的產業結構,土地、能源的大量占用,也對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
《戰略》在此背景下形成,“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成為引領下一階段建材工業發展的綱領,我國建材工業走上了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轉型之路。
5年打下行業發展基礎
在實施《戰略》以“打基礎”為主要任務的第一階段5年里(即“九五”期間),正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內主攻國企3年脫困,經濟處于周期下行期。原國家建材局組織全行業結合《戰略》的要求,著力做了大量有利推動水泥、墻體材料和玻璃纖維等重點、難點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性技術準備和工作準備,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水泥行業通過“科技創新、優化設計、國產設備、業主負責”的路徑,實現了新型干法水泥的“低投資”,突破了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制約,有力地促進了進入新世紀后新型干法水泥的大發展。
第二步,大力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工作。繼續實施始于80年代末的“以政策法規為導向、以建筑業為龍頭、多部門合作”系統工程方法,加快墻材革新。1996年第二次全國墻改和建筑節能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同志親臨大會并作了重要報告,對墻材革新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后會同建設部共同召開了有關經驗交流會,國家建材局發布了《新型墻材及制品發展導向目錄》等指導文件。
第三步,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業是建材工業三大產業板塊中較為薄弱的。玻璃纖維工業是該產業中極具市場前景、可望做大做強的一個產業。以池窯拉絲工藝替代當時仍占生產主體的落后坩堝工藝是正確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在面臨國外技術封鎖的環境下,國家建材局組織山東泰安玻纖廠和原局屬南京玻璃纖維院共同合作,通過“點菜拼盤”,以引進部分關鍵技術和借鑒國內攻關成果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我國萬噸級玻璃纖維池窯生產線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10年實現集約化發展
在實施《戰略》第二階段的10年里,全行業產業規模以主營業務收入計,2010年(預計)將達26000億元,是2000年的8.8倍。量的增長只是一個方面,質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構優化升級,按工業增加值計,傳統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2010年(預計)為45%,降低了17個百分點,促進了建材行業產業結構“輕型化”;二是先進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小水泥等落后產能淘汰步伐加快。以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為例,從2000年0.6億噸,占比11%,發展到2010年(預計)的14億噸,占比80%。新型墻體材料從2000年占比28%左右提高到2009年占比52%。池窯工藝生產的玻璃纖維從2000年6萬噸,占比31%,發展到2010年(預計)的200萬噸,占比63%。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工業年工業增加值僅次于水泥工業,在行業位居第二位。
三是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建材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從2000年的9.53噸標準煤降低到2010年(預計)的3噸標準煤。在國家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工作中,建材行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水泥和墻材工業是建材行業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的主要產業,其利用量從2000年的1.7億噸增加到2010年(預計)的6億噸,增長高達3.5倍。
四是大企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壯大意義特別重大。中國建材、中國中材兩個央企成為建材行業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海螺、冀東、山水、金隅、華新等一批大企業成為所在產業的排頭兵,還有一批大企業正在崛起。10年期間,全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總額分別翻了近7倍和近20倍。建材行業正在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骨干中堅力量、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企業組織格局。
未來主攻方向依然是結構調整
在《戰略》的指導下,建材行業先后編制和協助編制了“九五”、“十五”、“十一五”中的《建材發展規劃》、《水泥專項發展規劃》、《建材工業產業政策》、《水泥工業產業政策》等。
目前,建材工業正在組織編制“十二五”規劃。張人為指出,堅持以滿足建筑業市場需求為未來建材工業發展主要導向和服務方向,堅持結構調整是加快轉變建材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同時,堅持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建材產業,堅持“靠新出強”和依靠自主創新推動行業科學發展。
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長陳燕海表示,建材工業認真回顧總結15年來的成就、經驗和不足,對進一步深化對行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對促進中國建材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十二五”期間建材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大變強靠新出強”跨世紀戰略,在我國建材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從量的發展,轉向了質的提升。它使我國建材工業從以產量增長為主,轉到大力提高集約化生產程度、提高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質量和配套能力的軌道上來。即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把中國建材工業逐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原材料和制品工業。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喬龍德表示,《戰略》實施15年來建材工業所取得的累累碩果全社會已經有目共睹,使建材工業未來20年的發展有更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在面臨新的挑戰和經濟社會對建材工業提出的新要求、建材工業自身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困難面前,在能夠運用科學的態度,總結經驗,尋找規律,實現建材工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季度水泥價格不斷上漲使得水泥煤炭價差急劇擴大,集中體現在華東地區,同比增長最快的地區依次是浙江、江蘇、江西、河南、安徽。業內人士認為,水泥煤炭價差是水泥銷售毛利率的一個指示指標,價差若持續到年底,則四季度這些地區的水泥銷售利潤還將提高。
中國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中材將改變單純的外向型模式
進入新世紀,中國中材集團從一個規模不大、經營困難的企業,發展成為擁有三大主業支撐,水泥工程建設業穩居世界第一、西部水泥制造業龍頭、高新材料產業領域國內國際領先的大型產業集團,真正成為“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戰略的受益者。
未來中材集團將以“材料創造繁榮”為使命,將加快自主創新,從外向型經濟向利用國外資源、市場的國際性企業轉變。
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姚燕:中國建材將轉向綜合供應商
進入新世紀,中國建材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最初以新型建材業務為主業向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的重大轉變。
正是在“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戰略指導下,中國建材集團才能夠緊跟時代潮流,創新發展模式,迅速做大做強。近年來,中國建材集團圍繞主業強化結構調整與聯合重組,吸納了400余家企業,退出了160余家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制造等領域形成了主導優勢。
今后十年,中國建材將進一步確立大建材概念,通過涉足鋼材、水泥、木材三大業務,從大型建材制造商,向大型建材建筑綜合供應商轉變。
安徽海螺集團公司董事長郭文叁:海螺是“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縮影
海螺的發展,是“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縮影。在《戰略》的指導下,水泥工業實行了“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產業政策,全面落實“降低投資、設備國產、優化設計、強化管理、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等一系列發展措施。
海螺集團自1996年成立以來,通過與設計、制造等相關單位的聯手攻關,在大型裝備制造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率先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國產化示范線。通過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帶動了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推動了我國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
同時,海螺集團著力推廣實施水泥余熱發電技術,拓展節能減排新途徑;自主研發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統,落實大企業的社會責任;開發應用水泥節能立磨、高效節能預熱器等大型裝備;積極消納各類工業廢渣,全力打造生態環保型企業。
“十二五”期間,海螺集團將繼續加大有效投入,著力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節能環保新產品,為推動我國建材工業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張人為作了題為《讓戰略更有生命力地引導行業發展》的主題演講,全面系統地回顧了《戰略》的由來、總結了《戰略》的實踐、并對《戰略》進行了展望。17位院士、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分享了對戰略實施15年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體會。
“四大五低”形勢下艱難抉擇
很長一段時間,建材工業屬于外延性的數量擴張,一大批工藝技術落后的小企業應運而生,并伴隨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當時我國雖是建材大國,但非建材強國,建材工業呈現“四大五低”的特點。
四大——產品產量大,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和石墨、滑石等部分非金屬礦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企業數量大,全行業共有規模以上建材企業兩萬余家。職工隊伍大,全行業職工350多萬人。能源消耗大,建材工業1993年消耗能源折標準煤17938萬噸。
五低——勞動生產率低,非金屬礦采選業、制品業勞動生產率分別占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49%和64%。集約化程度低,集中表現為生產和資源利用的集中度低。科技含量低,數量眾多的小企業大部分仍采用陳舊設備,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應變能力低。經濟效益低。
綜合看來,我國建材行業盡管頂著諸多項產量“第一”的光環,但還缺乏國際競爭力,跨國企業和中高檔產品紛紛進入中國,一大批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同時,落后的產業結構,土地、能源的大量占用,也對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
《戰略》在此背景下形成,“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成為引領下一階段建材工業發展的綱領,我國建材工業走上了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轉型之路。
5年打下行業發展基礎
在實施《戰略》以“打基礎”為主要任務的第一階段5年里(即“九五”期間),正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內主攻國企3年脫困,經濟處于周期下行期。原國家建材局組織全行業結合《戰略》的要求,著力做了大量有利推動水泥、墻體材料和玻璃纖維等重點、難點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性技術準備和工作準備,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水泥行業通過“科技創新、優化設計、國產設備、業主負責”的路徑,實現了新型干法水泥的“低投資”,突破了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制約,有力地促進了進入新世紀后新型干法水泥的大發展。
第二步,大力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工作。繼續實施始于80年代末的“以政策法規為導向、以建筑業為龍頭、多部門合作”系統工程方法,加快墻材革新。1996年第二次全國墻改和建筑節能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同志親臨大會并作了重要報告,對墻材革新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后會同建設部共同召開了有關經驗交流會,國家建材局發布了《新型墻材及制品發展導向目錄》等指導文件。
第三步,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業是建材工業三大產業板塊中較為薄弱的。玻璃纖維工業是該產業中極具市場前景、可望做大做強的一個產業。以池窯拉絲工藝替代當時仍占生產主體的落后坩堝工藝是正確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在面臨國外技術封鎖的環境下,國家建材局組織山東泰安玻纖廠和原局屬南京玻璃纖維院共同合作,通過“點菜拼盤”,以引進部分關鍵技術和借鑒國內攻關成果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我國萬噸級玻璃纖維池窯生產線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10年實現集約化發展
在實施《戰略》第二階段的10年里,全行業產業規模以主營業務收入計,2010年(預計)將達26000億元,是2000年的8.8倍。量的增長只是一個方面,質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構優化升級,按工業增加值計,傳統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2010年(預計)為45%,降低了17個百分點,促進了建材行業產業結構“輕型化”;二是先進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小水泥等落后產能淘汰步伐加快。以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為例,從2000年0.6億噸,占比11%,發展到2010年(預計)的14億噸,占比80%。新型墻體材料從2000年占比28%左右提高到2009年占比52%。池窯工藝生產的玻璃纖維從2000年6萬噸,占比31%,發展到2010年(預計)的200萬噸,占比63%。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工業年工業增加值僅次于水泥工業,在行業位居第二位。
三是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建材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從2000年的9.53噸標準煤降低到2010年(預計)的3噸標準煤。在國家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工作中,建材行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水泥和墻材工業是建材行業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的主要產業,其利用量從2000年的1.7億噸增加到2010年(預計)的6億噸,增長高達3.5倍。
四是大企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壯大意義特別重大。中國建材、中國中材兩個央企成為建材行業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海螺、冀東、山水、金隅、華新等一批大企業成為所在產業的排頭兵,還有一批大企業正在崛起。10年期間,全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總額分別翻了近7倍和近20倍。建材行業正在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骨干中堅力量、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企業組織格局。
未來主攻方向依然是結構調整
在《戰略》的指導下,建材行業先后編制和協助編制了“九五”、“十五”、“十一五”中的《建材發展規劃》、《水泥專項發展規劃》、《建材工業產業政策》、《水泥工業產業政策》等。
目前,建材工業正在組織編制“十二五”規劃。張人為指出,堅持以滿足建筑業市場需求為未來建材工業發展主要導向和服務方向,堅持結構調整是加快轉變建材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同時,堅持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建材產業,堅持“靠新出強”和依靠自主創新推動行業科學發展。
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長陳燕海表示,建材工業認真回顧總結15年來的成就、經驗和不足,對進一步深化對行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對促進中國建材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十二五”期間建材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大變強靠新出強”跨世紀戰略,在我國建材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從量的發展,轉向了質的提升。它使我國建材工業從以產量增長為主,轉到大力提高集約化生產程度、提高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質量和配套能力的軌道上來。即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把中國建材工業逐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原材料和制品工業。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喬龍德表示,《戰略》實施15年來建材工業所取得的累累碩果全社會已經有目共睹,使建材工業未來20年的發展有更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在面臨新的挑戰和經濟社會對建材工業提出的新要求、建材工業自身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困難面前,在能夠運用科學的態度,總結經驗,尋找規律,實現建材工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季度水泥價格不斷上漲使得水泥煤炭價差急劇擴大,集中體現在華東地區,同比增長最快的地區依次是浙江、江蘇、江西、河南、安徽。業內人士認為,水泥煤炭價差是水泥銷售毛利率的一個指示指標,價差若持續到年底,則四季度這些地區的水泥銷售利潤還將提高。
中國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中材將改變單純的外向型模式
進入新世紀,中國中材集團從一個規模不大、經營困難的企業,發展成為擁有三大主業支撐,水泥工程建設業穩居世界第一、西部水泥制造業龍頭、高新材料產業領域國內國際領先的大型產業集團,真正成為“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戰略的受益者。
未來中材集團將以“材料創造繁榮”為使命,將加快自主創新,從外向型經濟向利用國外資源、市場的國際性企業轉變。
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姚燕:中國建材將轉向綜合供應商
進入新世紀,中國建材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最初以新型建材業務為主業向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的重大轉變。
正是在“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戰略指導下,中國建材集團才能夠緊跟時代潮流,創新發展模式,迅速做大做強。近年來,中國建材集團圍繞主業強化結構調整與聯合重組,吸納了400余家企業,退出了160余家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制造等領域形成了主導優勢。
今后十年,中國建材將進一步確立大建材概念,通過涉足鋼材、水泥、木材三大業務,從大型建材制造商,向大型建材建筑綜合供應商轉變。
安徽海螺集團公司董事長郭文叁:海螺是“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縮影
海螺的發展,是“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縮影。在《戰略》的指導下,水泥工業實行了“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產業政策,全面落實“降低投資、設備國產、優化設計、強化管理、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等一系列發展措施。
海螺集團自1996年成立以來,通過與設計、制造等相關單位的聯手攻關,在大型裝備制造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率先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國產化示范線。通過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帶動了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推動了我國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
同時,海螺集團著力推廣實施水泥余熱發電技術,拓展節能減排新途徑;自主研發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統,落實大企業的社會責任;開發應用水泥節能立磨、高效節能預熱器等大型裝備;積極消納各類工業廢渣,全力打造生態環保型企業。
“十二五”期間,海螺集團將繼續加大有效投入,著力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節能環保新產品,為推動我國建材工業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