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災后重建呈現時間短、任務重、速度快、標準高,且要注重突出生態環保,節約資源等特點。散裝水泥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以達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目的的水泥使用方式。散裝水泥通過專用容器,節約包裝袋和減少水泥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和污染,降低了生產成本。應該充分發揮散裝水泥在災后重建和對于“三江源”生態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由于歷史原因在玉樹境內一直沒有水泥生產企業,距結古鎮最近的水泥企業也有近700公里,距具備供散能力的散裝水泥企業有800多公里,當地使用水泥一直從西寧等地拉運。因運距遠,加之傳統的施工方式以及散裝水泥接受、配送等物流體系未形成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當地使用水泥以袋裝為主。據測算玉樹災后重建三年中需消耗水泥300萬噸左右。如果使用袋裝水泥,可產生既無法回收、也無法降解的水泥包裝袋6000萬條,如果將包裝袋平鋪可覆蓋近5萬畝草山。如果300萬噸水泥全部使用散裝水泥,可避免水泥包裝袋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降低工程成本5%,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倍以上,可產生綜合經濟效益1.46億元。“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的水源地和全球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地位。玉樹地處“三江源”核心區,因此災后恢復重建勢必要體現綠色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方式。根據玉樹的特殊情況,在災后重建中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放結合起來,應堅持科學發展,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站在發展散裝水泥對于促進玉樹地區的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高度來認識。
二、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突出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玉樹州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應形成政府引導、相關部門組織協調、企業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鑒于散裝水泥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支持散裝水泥的發展,制定“鼓勵散裝、限制袋裝”的政策。通過對投資建設散裝水泥配送中心企業,在稅收、建設用地、道路運輸、供電、供水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經營散裝水泥的企業,降低運營成本,特別是要制定限制袋裝水泥的政策,在一定區域內禁止使用袋裝水泥。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生產上涉及生產供應、運輸儲存以及使用等多個環節,在管理上涉及政府和相關部門,部門間要各司其職,采取綜合措施,保證散裝水泥在生產、儲運、使用的順利進行。要鼓勵水泥生產企業在玉樹地區建立大型散裝水泥集散中心,多家企業參與建設散裝水泥配送中心,通過規范的市場運作,優化散裝水泥配送中心(站、點)的分布格局。
三、散裝水泥產業與建造方式變革相結合,促進產業環境的形成
隨著散裝水泥產業鏈的延伸,孕育而生了水泥的“預拌”使用,水泥的“預拌”使用,指的是不用包裝袋的散裝水泥,直接通過專用車運輸出廠到攪拌站,通過工廠化生產方式,科學配方標準化生產出“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亦稱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漿),并用專用車運送,(泵送)達到建筑物體上的全機械化施工方式。從散裝水泥產業鏈運行看,它圍繞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生產、運輸、中轉和終端使用至專業化施工現場的全流程,構成了一個綠色的生態產業鏈,散裝水泥產業完全滿足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預拌混凝土質量穩定、完全滿足清潔生產、文明施工的需要,是提高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速度的有效途徑。在災后重建中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推廣使用,是建造方式的變革,對災后重建乃至今后的建設產生影響。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是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與延伸,堅持積極引導,多方協調,規范運作,加強監管的原則,認真做好玉樹災區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的各項工作。
四、災后重建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玉樹發展散裝水泥工作中,既要注重災后重建,更要著眼長遠發展。災后重建時間相對較短,工作量大,水泥需求也較集中。在此期間水泥企業具有較高的利潤,對生產和供應散裝水泥有積極性。在災后恢復重建完成后,隨著大規模集中建設的減少,建設工程量的水泥需求也將下降,發展散裝水泥的意愿和動力,可能會有所降低。因此,在災區建設和經濟發展將步入正常軌道后,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總結恢復重建中推廣應用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經驗,站在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持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的勢頭。并把發展散裝水泥和應用預拌混凝土,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抓緊抓好。通過在重建過程中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的應用,在當地培養出一大批散裝水泥的管理人員、技術工程人員、崗位操作人員。通過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在災后重建的實際效果,宣傳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對災后重建的作用。使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深入人心,以達到長期的效果。
五、城市與農村牧區相結合,實現協調發展
應在全州各縣政府所在地,建立散裝水泥配送中心,縣城內禁止使用袋裝水泥,距散裝水泥配送中心100公里內的建設工程、公共建筑應全部使用散裝水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對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區內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的要求,將結古鎮列為禁止在城區內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城市,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在城市規劃區人口較密集的鄉鎮,建立散裝水泥配送網點,方便農牧民使用。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在城市和農村牧區得到協調均衡發展。結合城市和農村牧區的不同特點,逐步建立起以發展散裝水泥為核心,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為發展外延“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總之,通過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為災后重建提供高質量的建材產品,提高工程質量,加快工程進度,改變傳統的建造方式,促進“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為發展我省農村牧區散裝水泥生產,探索出成功的經驗。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全省散裝水泥發展上一個新臺階。
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由于歷史原因在玉樹境內一直沒有水泥生產企業,距結古鎮最近的水泥企業也有近700公里,距具備供散能力的散裝水泥企業有800多公里,當地使用水泥一直從西寧等地拉運。因運距遠,加之傳統的施工方式以及散裝水泥接受、配送等物流體系未形成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當地使用水泥以袋裝為主。據測算玉樹災后重建三年中需消耗水泥300萬噸左右。如果使用袋裝水泥,可產生既無法回收、也無法降解的水泥包裝袋6000萬條,如果將包裝袋平鋪可覆蓋近5萬畝草山。如果300萬噸水泥全部使用散裝水泥,可避免水泥包裝袋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降低工程成本5%,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倍以上,可產生綜合經濟效益1.46億元。“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的水源地和全球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地位。玉樹地處“三江源”核心區,因此災后恢復重建勢必要體現綠色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方式。根據玉樹的特殊情況,在災后重建中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放結合起來,應堅持科學發展,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站在發展散裝水泥對于促進玉樹地區的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高度來認識。
二、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突出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玉樹州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應形成政府引導、相關部門組織協調、企業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鑒于散裝水泥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支持散裝水泥的發展,制定“鼓勵散裝、限制袋裝”的政策。通過對投資建設散裝水泥配送中心企業,在稅收、建設用地、道路運輸、供電、供水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經營散裝水泥的企業,降低運營成本,特別是要制定限制袋裝水泥的政策,在一定區域內禁止使用袋裝水泥。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生產上涉及生產供應、運輸儲存以及使用等多個環節,在管理上涉及政府和相關部門,部門間要各司其職,采取綜合措施,保證散裝水泥在生產、儲運、使用的順利進行。要鼓勵水泥生產企業在玉樹地區建立大型散裝水泥集散中心,多家企業參與建設散裝水泥配送中心,通過規范的市場運作,優化散裝水泥配送中心(站、點)的分布格局。
三、散裝水泥產業與建造方式變革相結合,促進產業環境的形成
隨著散裝水泥產業鏈的延伸,孕育而生了水泥的“預拌”使用,水泥的“預拌”使用,指的是不用包裝袋的散裝水泥,直接通過專用車運輸出廠到攪拌站,通過工廠化生產方式,科學配方標準化生產出“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亦稱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漿),并用專用車運送,(泵送)達到建筑物體上的全機械化施工方式。從散裝水泥產業鏈運行看,它圍繞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生產、運輸、中轉和終端使用至專業化施工現場的全流程,構成了一個綠色的生態產業鏈,散裝水泥產業完全滿足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預拌混凝土質量穩定、完全滿足清潔生產、文明施工的需要,是提高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速度的有效途徑。在災后重建中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推廣使用,是建造方式的變革,對災后重建乃至今后的建設產生影響。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是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與延伸,堅持積極引導,多方協調,規范運作,加強監管的原則,認真做好玉樹災區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的各項工作。
四、災后重建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玉樹發展散裝水泥工作中,既要注重災后重建,更要著眼長遠發展。災后重建時間相對較短,工作量大,水泥需求也較集中。在此期間水泥企業具有較高的利潤,對生產和供應散裝水泥有積極性。在災后恢復重建完成后,隨著大規模集中建設的減少,建設工程量的水泥需求也將下降,發展散裝水泥的意愿和動力,可能會有所降低。因此,在災區建設和經濟發展將步入正常軌道后,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總結恢復重建中推廣應用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經驗,站在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持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的勢頭。并把發展散裝水泥和應用預拌混凝土,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抓緊抓好。通過在重建過程中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的應用,在當地培養出一大批散裝水泥的管理人員、技術工程人員、崗位操作人員。通過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在災后重建的實際效果,宣傳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對災后重建的作用。使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深入人心,以達到長期的效果。
五、城市與農村牧區相結合,實現協調發展
應在全州各縣政府所在地,建立散裝水泥配送中心,縣城內禁止使用袋裝水泥,距散裝水泥配送中心100公里內的建設工程、公共建筑應全部使用散裝水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對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區內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的要求,將結古鎮列為禁止在城區內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城市,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在城市規劃區人口較密集的鄉鎮,建立散裝水泥配送網點,方便農牧民使用。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在城市和農村牧區得到協調均衡發展。結合城市和農村牧區的不同特點,逐步建立起以發展散裝水泥為核心,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為發展外延“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總之,通過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為災后重建提供高質量的建材產品,提高工程質量,加快工程進度,改變傳統的建造方式,促進“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為發展我省農村牧區散裝水泥生產,探索出成功的經驗。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全省散裝水泥發展上一個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