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綠色建筑創作”國際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6-1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武漢建設網
核心提示:“綠色建筑創作”國際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為推動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的發展,激勵中國建筑師的綠色建筑設計意識,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及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主辦,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中國綠色建筑青年委員會等協辦,于2010年5月9日在武漢召開了“綠色建筑創作”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國內外著名的建筑學背景的綠色建筑設計專家,結合其建筑創作介紹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及優秀作品,會議結合綠色建筑美學、綠色建筑設計方法學、綠色建筑藝術形態、被動式技術及綠色建筑創作等問題展開學術討論。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關心綠色建筑發展的專家、建筑師、建筑教育工作者及建筑系學生共計一百多人參加。武漢市建設科技委員會建筑與設備專業委的部分委員們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于當天上午九點開幕,由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金志宏、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保峰、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萍致辭。金主任首先代表武漢市城鄉建設委熱烈歡迎各位專家的到來。他表示武漢市的綠色建筑技術雖然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們能充分吸取國外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發揮后發優勢,利用武漢市政府打造的“工程設計之都”這個平臺,通過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在我市重大建設項目中與住建部及國際各方的技術合作,必將能全面提升武漢市綠色建筑運用水平。
  
  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秘書長李萍在致辭中,首先指出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然后從處理好綠色建筑與低碳建筑的關系、面向量大面廣的普通建筑、因地制宜和采用適用技術、控制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以及重視建筑工程項目的前期策劃等方面提出在發展綠色建筑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最后,介紹了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工作進展情況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進展。
  
  隨后,來自國內外的綠色建筑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精彩的發言。
  
  1、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秦佑國教授發言的主題“‘低碳’不能代替‘綠色’”一針見血的指出當前倍受關注的“低碳”只是“綠色”的一個方面,綠色建筑的內涵包括減少資源能源的耗用和對環境的沖擊,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低碳”主要是減少CO2的排放,是發達國家的主要問題,而中國還有更多問題需要考慮,包括如何減少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及其它大氣污染,以及節約土地資源、水資源問題。秦教授從概念上對當前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的誤區進行了辨正,指出了應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而不能為時髦而陷入盲目。
  
  2、 南京大學鮑家聲教授的“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呼吁低碳經濟時代新建筑的開拓,首先要更新觀念、大破大立,在傳統建筑的基礎確立新的建筑觀念。從以功能經濟、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建筑觀,轉變為以低碳經濟、環境、生態為基礎的綠色建筑觀。鮑教授首先提出建筑要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要尊重自然,在空間設計上要講究效率設計,提倡適應性設計的方法,以不變應萬變,選擇可循環的設計材料的原則,利用智能化設計節能以及打破行業局限,以及走向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設計。然后介紹了幾個生態建筑和小區的實例,包括揚州住宅生態小區、四川汶川地震災區臨時安置實驗房、浙江杭州天目山西谷客棧渡假屋、南京市江寧區秣陵社區周里村農民之家等項目,特別是救災實驗房的設計,內外墻樓面板和屋面板均采用速長再生的揚樹制作的木質人造板和農作物廢棄物秸桿生產的秸桿板,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構造成能保溫隔熱的多功能板。柱、梁、板構件全部工廠生產,運到工地現場安裝,材料環保,設計和施工工業化、造價低,對綠色建筑工業化及其在廣大農村的推廣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3、臺灣成功大學林憲德教授以成功大學節能65%鉆石級綠色建筑——綠色魔法學校為例,從建筑設計節能、通風設計節能、減少設備節能、設備技術節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節能等方面進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建筑開口及其遮陽設計和屋頂花園等建筑設計措施可節能16.5%,風扇通風和浮力通風等良好的通風設計可節能10.9%,合理的設備設計和選擇高效的空調設備和照明燈具等分別可節能13.6%和19.1%。對綠色建筑量化研究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既可以避免傳統建筑以感性為主的研究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又使得綠色建筑設計有據可循,這也是目前綠色建筑研究的方向。
  
  4、挪威建筑師Rainhard Kropf的Mingled Space(混合空間設計)結合實例從地域資源、環保材料利用、社會化的可持續等方面介紹了其所在事務所近年來的設計實踐,通過大量的圖片展示帶來了北歐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與自然和諧的綠色建筑設計。其設計和構思令人耳目一新,引起與會嘉賓和代表強烈反響。利用速生木材加工制作的全木結構的建筑,采用機械化手段設計和施工,環保的建材,溫馨而優美的室內外空間,真正做到了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詳細的節點設計圖與精致的細部令人驚嘆。而位于大自然環境中的嬉戲設施設計將構筑物與自然中的樹木、巖石的完美結合,展示了其構思的巧妙。住區規劃設計無論從規模和尺度方面都無法與國內住宅小區相比,但其自由的布局,豐富的室內外空間設計無不是對環境的呼應,值得我國建筑師的思考。港口公園的設計構思來源于海底地貌,巧妙的構思加上廢棄材料的再利用使這個臨時的公園得以保留并成為孩子們的樂園。誰說綠色建筑就不能擁有美的空間?
  
  5、清華大學袁鑌教授的演講是關于“綠色建筑的藝術與技術”,針對當今綠色建筑的審美問題,袁教授認為綠色建筑藝術的審美既關注建筑藝術形式在審美中產生的精神愉悅,更關注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互相關聯。綠色建筑藝術美的審視焦點集中在人與自然關系產生的生態效應上。并且以迪巴歐文化中心為例闡釋了綠色建筑藝術美中的合目的性包含著形式美,功能美和技術美。只有把技術因素融合在建筑藝術處理中,才能真正實現建筑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使聽眾對該建筑的綠色建筑創作過程有了更時刻的認識。
  
  6、來自美國的景觀建筑師Hitesh Mehta介紹了其在中國主持的兩個綠色建筑實踐,無論是位于風景優美的南昆山風景區的十水生態度假村,還是位于珠海市內的居住區阡山新村,尊重自然環境、利用當地材料、發掘當地的文化精神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環境是設計的指導思想。十水生態度假村將當地盛產的竹子作為主要的結構和建筑材料,創造出了適應當地環境的新的建筑形式,不僅符合綠色建筑的技術原則,還創造了適合當地的綠色建筑文化,將綠色建筑的美學與技術完美的融和在一起,獲得了與會代表和學生的一致好評。阡山新村設計則是在鬧市中尋找建筑環境的淵源,將基地曾經挖平的山進行了創造性的還原,不僅可以恢復該區域的生態環境還結合環境很好的利用了地下空間。作為外籍建筑師,不是用西方發達的技術來改造中國的建筑,而是從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中學習和吸取其精華,利用地方材料和適宜技術創造出適合環境的建筑,不正是綠色建筑之道嗎?
  
  7、 深圳大學建筑學院覃力教授以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學實驗綜合樓為例介紹了建筑的氣候設計策略。通過氣候分析,提出圍護結構蓄熱、控制太陽輻射得熱、促進自然通風和夜間新風置換等被動式建筑技術來提高建筑舒適性。反映在建筑空間設計方面則將建筑透風的空間有機組合,利用架空層、庭院等形成相互連通的通風走廊來加強通風;采用合適的院落空間尺度來控制太陽輻射得熱;利用多樣化的遮陽措施控制建筑得熱。總之,利用廉價材料和適宜的空間形式達到被動式技術的效果,實現了物理環境質量與節能的平衡,在簡樸、平實之中實現了對空間、造型和舒適的追求 。
  
  8、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宋曄皓教授演講的主題是“兩個實踐,兩種思路”,通過兩個設計實例分析了兩種不同的綠色建筑設計思路,即目前流行的采用20余項綠色技術的天津西部新城服務中心,技術包括土壤源熱泵系統、水蓄能能源供應系統、鋼結構優化設計、健康新風系統、空調熱回收系統、高效節能墻體、高效幕墻系統、節能玻璃、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光熱系統、太陽能路燈、風光互補發電路燈、節能照明系統、節能電梯、光導管照明、透水地面系統、雨水與中水回收系統、有機垃圾處理系統、熱壓通風井、外遮陽系統、植被屋面等,造價達到7500元/m2。與高昂的造價相比,一些技術的節能效果并不明顯,而建筑細部設計不當對整個建筑的能耗影響相當來說更大。另一個項目是四川災區土門鎮中心小學、幼兒園設計,則緊扣時代特點,深入挖掘地域和文化主題,同時圍繞可持續設計主題,為災區進行可持續設計。通過對當地環境氣候、地域文化的仔細研究,嘗試低技術、低造價設計來呼應氣候,表現在通過采用地方材料和傳統技術降低了建筑造價,合理利用日照、自然風和夏季遮陽與當地氣候相呼應。該項目造價僅2800元/m2。適宜技術是一條更適合我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值得在大量普通建筑中推廣。這為廣大學生和建筑設計師今后的綠色建筑設計提供了一個選擇和思路。
  
  9、東南大學建筑系鮑莉教授通過幾個典型的設計實例介紹了東南大學建筑學近年來在綠色住區規劃和綠色建筑設計方面的探索。提出適時、適地、和適技的設計策略。其中,南京佛手湖綠色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將對環境的分析量化成生態敏感度的評分,從而在地形圖上得出土地適應性的分區,以便更準確地指導規劃設計。將感性認識科學化、準確化。鎮江市丹徒高新園區信息中心、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銀山門一號商業中心、中國普天信息產業上海工業園智能生態科研樓等綠色建筑設計則以被動式技術為主導,控制和降低建筑物對于能耗的需求。以主動式技術為補充,使建筑能耗盡量低,即以空間調節為主,減少空氣調節的策略正是建筑節能的方向。
  
  10、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挪威Helen & Hard建筑事務所建筑師穆威介紹了世博會挪威館的設計構思和建造。該展館規模不大,但構思巧妙,15顆可拼裝的“樹”構成了展館的主題,這些樹采用膠合木,通過工廠化加工,只需要幾個工人就可以在現場安裝,且對現場的環境影響非常小,而且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展覽會后的再利用,充分展示了其綠色環保的特性。建筑工業化與多樣化一直是一對矛盾,挪威館的設計則給大家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工業化制作不僅是綠色環保的,還可以創造豐富的建筑空間。
  
  十位嘉賓的精彩演講獲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會議在夜幕中圓滿結束,一些學生和與會代表仍然興致勃勃地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本次會議的成功也預示著綠色建筑創作將是建筑設計師未來的建筑創作之路。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