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不僅為建筑業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撐,而且為改善城鄉居住條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保障。水泥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泥產業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高增長期,自1985年以來水泥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特別是經過“九五”和“十五”的發展,水泥產業已成為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2008年、2009年水泥產量分別為13.2億噸、13.88億噸、16.3億噸。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仍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及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都將繼續拉動水泥產業的快速發展,水泥產業仍然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然而水泥產業是以礦產資源為基本原料,以化石能源為主要燃料,以高溫窯爐這種高耗能、高排放作業方式為主體的產業。但在進入21世紀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我國水泥工業發展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為主導,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工藝、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粉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等方面,從設計到裝備制造都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隨著新型干法生產線單位生產能力的投資額大幅降低,新型干法生產線建設的勢頭發展迅猛。由于新型干法生產技術迅速發展,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反映出科技進步對建材工業節能降耗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水泥產業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仍居于前列。據統計,2009年我國原煤產量為29.6億噸,燃燒所排放的CO2為77.5億噸,其中水泥生產能耗約1.8億噸煤,占當年全國總能耗消耗6.6%,CO2排放總量約13.8億噸(包括生產水泥用碳酸鈣分解排放的CO2),占當年全國CO2總排放量的26.1%。
因此,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不僅關系到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也關系到能否順利完成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向國際社會作出的減排承諾指標的落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一旦成為產業量化標準和強制目標,將給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轉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一場“革命”。
混凝土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制品和構件及混凝土現場施工等方式將每年近30億立方米的混凝土用于基本設施建設和國家重點工程。混凝土年產量和相關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有限資源的浪費。目前很多地方已經出現混凝土原材料資源緊缺的現象,砂石、粉煤灰、礦渣粉等用量較大的材料運輸半徑越來越大,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甚至出現材料運費高于材料本身價格的現象。同時出現的另外一個讓人擔憂的現象是一些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變差,建筑壽命縮短。這些都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提出,低碳排放技術的應用,不僅對我國混凝土原材料資源浪費是一種整合,對材料和結構性能的提高是一種促進,還可能為混凝土企業創造出一個優勝劣汰的局勢,而這個局勢將通過以技術帶動經濟發展來達到。
中國的基礎工程建設量處于世界的前列,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國為了應對這場巨大的危機,投巨資拉動經濟,以便使經濟能得到平穩增長。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將有很大比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機場等將以更高速度向前發展。
據了解,我國重大工程中,鐵路建設:2010年投資7000億元,比2009年增加1000億元,重點包括南北、東西大通道,既有客運,也有貨運,還有一些城際鐵路,到2010年年底總里程達到9萬公里。高速公路建設:總里程將在2~3年內超過美國,截至目前公路總里程達到37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萬公里,居世界第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建成運營地鐵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深圳,籌建軌道交通的城市有近40個。預計到2015年,我國運營軌道交通線路將達到60多條,線路總長1700公里,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民航機場建設:我國到“十二五”末新建35個,遷建12個,改擴建37個,維護完善59個。核電站建設:《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2600億~2800億千瓦時。15年內核電項目建設資金總量約為4500億元人民幣。中國核電建設高峰將至。
以上如此眾多的重大工程都需要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這對水泥混凝土的節能減排和提高質量提出了新的緊迫要求。如果在水泥及混凝土材料生產和應用上研發低碳排放技術,將會對我國建筑業和建材行業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泥產業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高增長期,自1985年以來水泥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特別是經過“九五”和“十五”的發展,水泥產業已成為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2008年、2009年水泥產量分別為13.2億噸、13.88億噸、16.3億噸。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仍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及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都將繼續拉動水泥產業的快速發展,水泥產業仍然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然而水泥產業是以礦產資源為基本原料,以化石能源為主要燃料,以高溫窯爐這種高耗能、高排放作業方式為主體的產業。但在進入21世紀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我國水泥工業發展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為主導,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工藝、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粉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等方面,從設計到裝備制造都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隨著新型干法生產線單位生產能力的投資額大幅降低,新型干法生產線建設的勢頭發展迅猛。由于新型干法生產技術迅速發展,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反映出科技進步對建材工業節能降耗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水泥產業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仍居于前列。據統計,2009年我國原煤產量為29.6億噸,燃燒所排放的CO2為77.5億噸,其中水泥生產能耗約1.8億噸煤,占當年全國總能耗消耗6.6%,CO2排放總量約13.8億噸(包括生產水泥用碳酸鈣分解排放的CO2),占當年全國CO2總排放量的26.1%。
因此,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不僅關系到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也關系到能否順利完成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向國際社會作出的減排承諾指標的落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一旦成為產業量化標準和強制目標,將給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轉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一場“革命”。
混凝土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制品和構件及混凝土現場施工等方式將每年近30億立方米的混凝土用于基本設施建設和國家重點工程。混凝土年產量和相關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有限資源的浪費。目前很多地方已經出現混凝土原材料資源緊缺的現象,砂石、粉煤灰、礦渣粉等用量較大的材料運輸半徑越來越大,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甚至出現材料運費高于材料本身價格的現象。同時出現的另外一個讓人擔憂的現象是一些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變差,建筑壽命縮短。這些都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提出,低碳排放技術的應用,不僅對我國混凝土原材料資源浪費是一種整合,對材料和結構性能的提高是一種促進,還可能為混凝土企業創造出一個優勝劣汰的局勢,而這個局勢將通過以技術帶動經濟發展來達到。
中國的基礎工程建設量處于世界的前列,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國為了應對這場巨大的危機,投巨資拉動經濟,以便使經濟能得到平穩增長。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將有很大比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機場等將以更高速度向前發展。
據了解,我國重大工程中,鐵路建設:2010年投資7000億元,比2009年增加1000億元,重點包括南北、東西大通道,既有客運,也有貨運,還有一些城際鐵路,到2010年年底總里程達到9萬公里。高速公路建設:總里程將在2~3年內超過美國,截至目前公路總里程達到37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萬公里,居世界第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建成運營地鐵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深圳,籌建軌道交通的城市有近40個。預計到2015年,我國運營軌道交通線路將達到60多條,線路總長1700公里,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民航機場建設:我國到“十二五”末新建35個,遷建12個,改擴建37個,維護完善59個。核電站建設:《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2600億~2800億千瓦時。15年內核電項目建設資金總量約為4500億元人民幣。中國核電建設高峰將至。
以上如此眾多的重大工程都需要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這對水泥混凝土的節能減排和提高質量提出了新的緊迫要求。如果在水泥及混凝土材料生產和應用上研發低碳排放技術,將會對我國建筑業和建材行業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