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紅瓦坡屋頂,飛檐畫棟雕花窗……這樣的建筑風格似乎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而其中以粘土為原料的“秦磚漢瓦”作為中國建筑的傳統和主要建筑材料,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然而,這種輝煌是以大量毀壞耕地、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在一些地區,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窯坑遍布,有的窯坑深達七八米,取土后的農田荒涼不堪、寸草不生。“秦磚漢瓦”的香火不能再代代延續了。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粘土磚制造企業12萬余家,占用土地600多萬畝,粘土磚的產量每年都在7000億塊左右,需要“吃掉”14億立方米優質粘土,相當于毀田120萬畝。在生產過程中還要消耗6000萬噸煤,同時產生1.7萬噸二氧化碳。
近年來,建筑節能問題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2003年,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農業部發布了《關于印發進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到2008年年底,有256個城市列入強制“禁實”名單;今年2月,又發布了151個禁止使用粘土磚的城市。2010年年底,全國所有城市城區將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但由于種種原因,全國以粘土磚和非節能建筑為主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毀田燒磚、破壞耕地的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建材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一些地區實心粘土磚生產呈增長態勢。
我國建筑節能工作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為何一直進展不快?為什么實心粘土磚在一些地方仍禁而不止?
一是實心粘土磚生產可就地取土,工藝成熟簡單,價格低廉,產品質量穩定,便于生產和使用;而一些新型墻體材料技術標準不配套,新型墻體材料產業層次和應用技術水平不高,一些與之配套的設計、施工標準圖集、驗收規程等不健全,加之新型墻體材料建筑造價相對較高,造成推廣應用難度較大。
二是政策落實不到位。現行有關規定只對土地的交易行為有相應的調節作用,對取用粘土資源的行為還沒有列入資源管理的范疇來進行必要的經濟調節。一些地方采取低額“包稅”政策放任粘土磚企業的發展,有的地方甚至以各種理由擅自減免新型墻材專項基金,使得國家對粘土磚的限制政策和新型墻材專項基金優惠政策,難以發揮應有的調控作用。
三是粘土資源低稅率使得粘土磚與新型墻材相比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據調查,廣西粘土資源稅為4元/噸,制磚取土用地年租金為300元/畝,按年產1000萬塊標磚規模測算,生產一塊實心粘土磚的原料成本僅為0.02元。廣西一般年產2000萬塊標磚規模的簡易磚廠,所需投資不超過50萬元,投產一年可凈賺利潤40萬~60萬元。而同等規模的小砌塊企業需要投資80萬元,折算標磚成本為0.12元/塊,與實心粘土磚差價0.8元,是實心粘土磚價格的5倍。
要改變實心粘土磚禁而不止的局面,應從幾方面入手。加強宏觀管理,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各地要將“禁實”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實行政府目標管理,嚴禁在耕地上建磚瓦窯取土燒磚。
推進現有政策的落實和繼續研究相關的經濟政策。在落實有關限制粘土磚稅收政策和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等經濟政策的同時,要研究出臺對優質粘土資源的取用收取資源稅等相應政策,以扭轉目前“土地有價、粘土資源無價”的局面。
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和技術改造,引進國外先進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技術和應用示范項目,生產出保溫、隔熱、抗壓等質優價廉的新型墻材替代產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資料顯示,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預計未來10年,我國城鄉新增房屋建筑面積年均仍將達到20億平方米,對墻體材料的需求量很大。未來“禁實”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將加大對新型墻體材料推廣的支持力度。凡財政撥款或補貼的行政機關辦公用房、公共建筑、經濟適用房、示范建筑小區和國家投資的生產性項目,都必須選用新型墻體材料。利用預算內資金或國債資金以及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新型墻體材料重大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示范項目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如果再不下大力氣禁止實心粘土磚的生產和使用,我們的后人也許將居有所,而食無糧了。如此境況,愿有關部門警之,戒之,努力改變之。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粘土磚制造企業12萬余家,占用土地600多萬畝,粘土磚的產量每年都在7000億塊左右,需要“吃掉”14億立方米優質粘土,相當于毀田120萬畝。在生產過程中還要消耗6000萬噸煤,同時產生1.7萬噸二氧化碳。
近年來,建筑節能問題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2003年,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農業部發布了《關于印發進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到2008年年底,有256個城市列入強制“禁實”名單;今年2月,又發布了151個禁止使用粘土磚的城市。2010年年底,全國所有城市城區將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但由于種種原因,全國以粘土磚和非節能建筑為主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毀田燒磚、破壞耕地的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建材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一些地區實心粘土磚生產呈增長態勢。
我國建筑節能工作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為何一直進展不快?為什么實心粘土磚在一些地方仍禁而不止?
一是實心粘土磚生產可就地取土,工藝成熟簡單,價格低廉,產品質量穩定,便于生產和使用;而一些新型墻體材料技術標準不配套,新型墻體材料產業層次和應用技術水平不高,一些與之配套的設計、施工標準圖集、驗收規程等不健全,加之新型墻體材料建筑造價相對較高,造成推廣應用難度較大。
二是政策落實不到位。現行有關規定只對土地的交易行為有相應的調節作用,對取用粘土資源的行為還沒有列入資源管理的范疇來進行必要的經濟調節。一些地方采取低額“包稅”政策放任粘土磚企業的發展,有的地方甚至以各種理由擅自減免新型墻材專項基金,使得國家對粘土磚的限制政策和新型墻材專項基金優惠政策,難以發揮應有的調控作用。
三是粘土資源低稅率使得粘土磚與新型墻材相比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據調查,廣西粘土資源稅為4元/噸,制磚取土用地年租金為300元/畝,按年產1000萬塊標磚規模測算,生產一塊實心粘土磚的原料成本僅為0.02元。廣西一般年產2000萬塊標磚規模的簡易磚廠,所需投資不超過50萬元,投產一年可凈賺利潤40萬~60萬元。而同等規模的小砌塊企業需要投資80萬元,折算標磚成本為0.12元/塊,與實心粘土磚差價0.8元,是實心粘土磚價格的5倍。
要改變實心粘土磚禁而不止的局面,應從幾方面入手。加強宏觀管理,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各地要將“禁實”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實行政府目標管理,嚴禁在耕地上建磚瓦窯取土燒磚。
推進現有政策的落實和繼續研究相關的經濟政策。在落實有關限制粘土磚稅收政策和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等經濟政策的同時,要研究出臺對優質粘土資源的取用收取資源稅等相應政策,以扭轉目前“土地有價、粘土資源無價”的局面。
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和技術改造,引進國外先進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技術和應用示范項目,生產出保溫、隔熱、抗壓等質優價廉的新型墻材替代產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資料顯示,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預計未來10年,我國城鄉新增房屋建筑面積年均仍將達到20億平方米,對墻體材料的需求量很大。未來“禁實”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將加大對新型墻體材料推廣的支持力度。凡財政撥款或補貼的行政機關辦公用房、公共建筑、經濟適用房、示范建筑小區和國家投資的生產性項目,都必須選用新型墻體材料。利用預算內資金或國債資金以及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新型墻體材料重大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示范項目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如果再不下大力氣禁止實心粘土磚的生產和使用,我們的后人也許將居有所,而食無糧了。如此境況,愿有關部門警之,戒之,努力改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