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程質量安全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不論是民用住宅建筑還是公共建設都曾出現過重大質量問題案例,有些甚至演變成影響惡劣的社會性事件。公眾戲嘲授予這些問題建筑“樓歪歪”、“路脆脆”、“橋粘粘”稱號的同時,凸顯出社會對工程質量問題的焦慮。
工程質量問題:
廣受公眾關注引熱議
1月3日下午14時20分,由云南建工市政公司承建的昆明新機場配套引橋工程在混凝土澆筑施工中,突然發生垮塌事故,導致7人死亡,34人受傷。在過去的一年中,全國僅橋梁垮塌事故就有多起發生:去年5月17日,湖南株洲的一座高架橋,在原定爆破拆除的前3天突然發生垮塌事故,造成9人死亡、16人受傷;去年8月,昆明小莊立交橋拆遷時發生垮塌,導致2死4傷;去年9月,貴陽在建立交橋發生垮塌,造成2死2傷2失蹤。而在實際的施工建設中,因工程質量釀成的建筑物垮塌和人員傷亡事故遠不止橋梁工程這一種。
工程質量,不僅關系到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去年7月中旬一場大雨后,成都市校園春天小區6號樓和7號樓的一些住戶忽然發現,他們兩棟樓之間的距離比以往近了很多,斜靠在了一起,頂層相鄰的陽臺窗戶已經無法打開。校園春天的業主把樓房傾斜的原因,歸結于正在小區旁施工的德馨苑小區挖地基所致。而德馨苑小區開發商委托的鑒定機構給出的鑒定報告卻認為,樓房傾斜主要是校園春天沒有按照設計和規范設置排水溝。在兩家單位互相指責的同時,網友們給了這兩棟本不該親密接觸的大樓一個響亮的名字:樓歪歪。“樓歪歪”事件發生不到半個月,就有了“姊妹篇”,《河南商報》在7月23日“曝出”鄭州中州大道“路脆脆”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對建筑質量的熱議。12月初,有讀者向媒體反映,總投資大約5000萬元的南京漢中門大橋改造項目,完工后橋梁欄桿有30多處發生了開裂現象,最大處可以伸進手指。發現裂縫以后,施工單位曾經用膠水想把裂縫“糊”起來,這種做法引發了市民的強烈反感,“橋粘粘”事件因此聲名遠播。
上述案例之所以能迅速成為網絡熱點,是因為公眾對建筑質量有非常高的關注度,此類事件很容易引發公眾對建筑業整體的不信任。
工程質量監管:
阻斷“連環黑幕”是關鍵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質量是建筑的生命,建筑則承載著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相關專家表示,由于建筑業特有的運營模式及長期積累下的潛規則,只有“政府質量監管體系、企業質量保障體系”兩手都要硬,才是從根本上杜絕問題建筑產生的途徑。
2009年11月13日,央視《焦點訪談》播出《誰該為“樓垮垮”負責》,對山東省煙臺市汽車東站大樓“耗資4000萬元4年成危樓”重大建筑質量問題進行了深度采訪,而采訪的結果,竟然是找不到應該確切對此事負責的單位或個人。問題建筑背后的“連環黑幕”現象拷問著建筑領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底線。
據了解,早在2006年4月,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就對煙臺汽車東站大樓部分樓層出具了鑒定報告,并作出了“八項不合規范和設計要求”的鑒定結論。2008年7月,該檢測中心再次對煙臺汽車東站大樓進行了較全面的檢測,相關專家在2009年2月出具的檢測報告中發表了以下意見:僅僅4年,銹蝕速度如此之快,是少見和驚人的;該工程的質量問題如此嚴重,是非常罕見的,必須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地采取措施。
媒體和專家一致認為,在煙臺汽車東站建設的過程當中,招標、承建、監理、驗收,只要有一個環節發揮了作用,“樓垮垮”就不至于出現。其實,每一個問題建筑背后,都牽帶著如此一連串的“問題環節”。號稱“創造了同類型橋梁中的四項世界第一”的武漢天興洲大橋橋上螺絲帽竟然可以用手拔出的問題,是一位65歲退休工人發現的而并非工程監理。一位工程監理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監理吃請拿紅包是很普通的事,反正他們(建筑商)有本事擺平整條線上的關卡,即便真出了事也是大家一起頂著。”由此可見,問題建筑帶來的一連串“問題”,往往代表著一連串的勢力,擊破他們的“鐵壁合圍”需要更加強勢的力量“重拳出擊”。大量事實證明,“強勢輿論”和“政府深究”相結合,是加強建設工程質量監管、提升質量安全意識、解決建筑質量問題的有效途徑。
去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9]27號),再次以中央的高度宣告規范工程建設領域市場交易行為和領導干部從政行為重要性,以及打擊與治理建筑領域質量問題的決心。同年11月25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工程質量論壇在深圳召開,出席人數超過1000人。與前兩屆論壇200人左右的出席人數相比,本屆論壇除了規模大幅提升,其提出的“質量、民生、發展”主題思想也引發與會者強烈共鳴,反映出建筑質量這一問題越來越受關注。
工程質量提升:
政府與企業合力并舉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看待建筑質量問題,“達標”只是保障建筑質量的基本要求,而不斷提升建筑質量則是永續之道。在此過程中,政府作為百姓最堅實的靠山,應該加大對建筑質量的監督管理。而工程施工和開發企業,作為建筑的直接創造者,更應從各個環節自覺加強管理,讓政府放心,令百姓滿意。
提高建筑質量,關鍵要改變目前建材品質,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建材產品。未來要發展節能建筑,使建筑節能達到50%以上的水平,就要保證建筑材料具有健康、安全、環保的基本特征,以及輕質、高強和耐用、多功能的優良性能。傳統的提高建筑質量的手段也要進一步加強,如增強質量意識,明確建筑質量責任事故的主體。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加強質量管理的通知精神,對于所有工程項目,施工企業是建筑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對于房地產開發項目,開發企業是質量問題的第一追究人,應負責先行賠付。
此外,政府提前全程介入建筑工程的整體指導,加強與企業的業務融合,對提升建筑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去年7月1日,廣東省湛江市為了規范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質量,針對目前湛江市建筑工程發生的質量通病,根據國家和廣東省的有關技術規范、標準,由建設局編制的《湛江市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2009版)開始執行。包括結構平面及豎向定位控制、墻柱拉結筋設置、建筑物外墻與散水坡的變形縫等37種建筑工程質量通病的預防與控制舉措盡在其中,它將作為指導施工、設計、施工圖審查、工程監理和質量監督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及質量管理之用。湛江市建設局要求各工地將嚴格依照《湛江市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的技術規范來進行施工,改進施工工藝,加強過程控制,制定和落實各種施工方案,填補以往在施工過程中的技術及監管盲點,使湛江市建筑工程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工程質量問題:
廣受公眾關注引熱議
1月3日下午14時20分,由云南建工市政公司承建的昆明新機場配套引橋工程在混凝土澆筑施工中,突然發生垮塌事故,導致7人死亡,34人受傷。在過去的一年中,全國僅橋梁垮塌事故就有多起發生:去年5月17日,湖南株洲的一座高架橋,在原定爆破拆除的前3天突然發生垮塌事故,造成9人死亡、16人受傷;去年8月,昆明小莊立交橋拆遷時發生垮塌,導致2死4傷;去年9月,貴陽在建立交橋發生垮塌,造成2死2傷2失蹤。而在實際的施工建設中,因工程質量釀成的建筑物垮塌和人員傷亡事故遠不止橋梁工程這一種。
工程質量,不僅關系到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去年7月中旬一場大雨后,成都市校園春天小區6號樓和7號樓的一些住戶忽然發現,他們兩棟樓之間的距離比以往近了很多,斜靠在了一起,頂層相鄰的陽臺窗戶已經無法打開。校園春天的業主把樓房傾斜的原因,歸結于正在小區旁施工的德馨苑小區挖地基所致。而德馨苑小區開發商委托的鑒定機構給出的鑒定報告卻認為,樓房傾斜主要是校園春天沒有按照設計和規范設置排水溝。在兩家單位互相指責的同時,網友們給了這兩棟本不該親密接觸的大樓一個響亮的名字:樓歪歪。“樓歪歪”事件發生不到半個月,就有了“姊妹篇”,《河南商報》在7月23日“曝出”鄭州中州大道“路脆脆”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對建筑質量的熱議。12月初,有讀者向媒體反映,總投資大約5000萬元的南京漢中門大橋改造項目,完工后橋梁欄桿有30多處發生了開裂現象,最大處可以伸進手指。發現裂縫以后,施工單位曾經用膠水想把裂縫“糊”起來,這種做法引發了市民的強烈反感,“橋粘粘”事件因此聲名遠播。
上述案例之所以能迅速成為網絡熱點,是因為公眾對建筑質量有非常高的關注度,此類事件很容易引發公眾對建筑業整體的不信任。
工程質量監管:
阻斷“連環黑幕”是關鍵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質量是建筑的生命,建筑則承載著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相關專家表示,由于建筑業特有的運營模式及長期積累下的潛規則,只有“政府質量監管體系、企業質量保障體系”兩手都要硬,才是從根本上杜絕問題建筑產生的途徑。
2009年11月13日,央視《焦點訪談》播出《誰該為“樓垮垮”負責》,對山東省煙臺市汽車東站大樓“耗資4000萬元4年成危樓”重大建筑質量問題進行了深度采訪,而采訪的結果,竟然是找不到應該確切對此事負責的單位或個人。問題建筑背后的“連環黑幕”現象拷問著建筑領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底線。
據了解,早在2006年4月,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就對煙臺汽車東站大樓部分樓層出具了鑒定報告,并作出了“八項不合規范和設計要求”的鑒定結論。2008年7月,該檢測中心再次對煙臺汽車東站大樓進行了較全面的檢測,相關專家在2009年2月出具的檢測報告中發表了以下意見:僅僅4年,銹蝕速度如此之快,是少見和驚人的;該工程的質量問題如此嚴重,是非常罕見的,必須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地采取措施。
媒體和專家一致認為,在煙臺汽車東站建設的過程當中,招標、承建、監理、驗收,只要有一個環節發揮了作用,“樓垮垮”就不至于出現。其實,每一個問題建筑背后,都牽帶著如此一連串的“問題環節”。號稱“創造了同類型橋梁中的四項世界第一”的武漢天興洲大橋橋上螺絲帽竟然可以用手拔出的問題,是一位65歲退休工人發現的而并非工程監理。一位工程監理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監理吃請拿紅包是很普通的事,反正他們(建筑商)有本事擺平整條線上的關卡,即便真出了事也是大家一起頂著。”由此可見,問題建筑帶來的一連串“問題”,往往代表著一連串的勢力,擊破他們的“鐵壁合圍”需要更加強勢的力量“重拳出擊”。大量事實證明,“強勢輿論”和“政府深究”相結合,是加強建設工程質量監管、提升質量安全意識、解決建筑質量問題的有效途徑。
去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9]27號),再次以中央的高度宣告規范工程建設領域市場交易行為和領導干部從政行為重要性,以及打擊與治理建筑領域質量問題的決心。同年11月25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工程質量論壇在深圳召開,出席人數超過1000人。與前兩屆論壇200人左右的出席人數相比,本屆論壇除了規模大幅提升,其提出的“質量、民生、發展”主題思想也引發與會者強烈共鳴,反映出建筑質量這一問題越來越受關注。
工程質量提升:
政府與企業合力并舉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看待建筑質量問題,“達標”只是保障建筑質量的基本要求,而不斷提升建筑質量則是永續之道。在此過程中,政府作為百姓最堅實的靠山,應該加大對建筑質量的監督管理。而工程施工和開發企業,作為建筑的直接創造者,更應從各個環節自覺加強管理,讓政府放心,令百姓滿意。
提高建筑質量,關鍵要改變目前建材品質,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建材產品。未來要發展節能建筑,使建筑節能達到50%以上的水平,就要保證建筑材料具有健康、安全、環保的基本特征,以及輕質、高強和耐用、多功能的優良性能。傳統的提高建筑質量的手段也要進一步加強,如增強質量意識,明確建筑質量責任事故的主體。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加強質量管理的通知精神,對于所有工程項目,施工企業是建筑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對于房地產開發項目,開發企業是質量問題的第一追究人,應負責先行賠付。
此外,政府提前全程介入建筑工程的整體指導,加強與企業的業務融合,對提升建筑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去年7月1日,廣東省湛江市為了規范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質量,針對目前湛江市建筑工程發生的質量通病,根據國家和廣東省的有關技術規范、標準,由建設局編制的《湛江市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2009版)開始執行。包括結構平面及豎向定位控制、墻柱拉結筋設置、建筑物外墻與散水坡的變形縫等37種建筑工程質量通病的預防與控制舉措盡在其中,它將作為指導施工、設計、施工圖審查、工程監理和質量監督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及質量管理之用。湛江市建設局要求各工地將嚴格依照《湛江市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的技術規范來進行施工,改進施工工藝,加強過程控制,制定和落實各種施工方案,填補以往在施工過程中的技術及監管盲點,使湛江市建筑工程質量得到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