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南水北調將迎來投資最大一年 擴內需作用明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12-1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濟導報
核心提示:南水北調將迎來投資最大一年 擴內需作用明顯
  記者近日從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了解到,截至10月底,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40多億元,完成土石方34507萬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澆筑856.7萬立方米。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將全面加速,全年計劃完成投資超過400億元,將成為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年度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強調,當前4萬億元投資計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中央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持續顯現,取得了明顯成效。這其中便包括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南水北調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進展順利。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近日強調,在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形勢日益嚴峻和國家實施擴內需、促增長、保民生宏觀經濟政策的形勢下,南水北調工程迎來了全面推進、加快建設的新階段。

  擴內需作用明顯

  這方面,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主要談了4方面內容:

  ――拉內需促增長作用明顯。

  2008年下半年以來,南水北調工程以“促進項目開工,保證工程項目又好又快建設”為重點,加大投資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2008年新增中央投資1000億元中,安排國務院南水北調辦14.74億元。2009年新增1300億元中央投資中,安排南水北調工程45億元。截至2009年10月底,中央拉內需投資安排南水北調工程項目開工21項,完工1項。

  ――前期工作扎實推進。

  2008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進一步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國務院南水北調建委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決定了南水北調有關事項,并對前期工作體制進行了調整。自建委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至2009年11月底,共審查批復設計單元工程初步設計報告49項,批復投資規模約891億元。南水北調工程自2002年開工以來,已累計批復設計單元工程98項,占總數的63%,累計批復投資1295億元,占主體工程投資的56%。

  ――工程陸續開工建設。

  2008年10月第三次建委會召開以來,先后開工建設東線南四湖至東平湖段、濟南市區段、劉老澗二站,中線天津干線、黃河北至漳河段以及黃河以南陶岔樞紐、湖北興隆水利樞紐等工程24項,相當于前6年開工項目投資的總和。沿線各省市配套工程規劃多數已經批復,北京、天津配套工程正全面建設。

  ――在建工程規模不斷擴大。

  江蘇段泵站群建設已經接近尾聲,東線蘇魯邊界工程、穿黃工程建設加快進度。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穿黃工程等控制性工程以及黃河北至?河段、湖北興隆水利樞紐等項目進展順利,工程質量、安全處于受控狀態。在一批工程項目完成進點和臨建設施建設的情況下,工程建設規模正在繼續擴大。

  完建項目發揮效益

  據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部分項目已完成建設任務,并在水資源調配、防洪排澇等方面發揮效益,為工程沿線群眾帶來了實惠。

  為緩解北京市水資源緊張狀況,中線優先安排建設石家莊至北京應急供水工程。京石段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2008年5月通過臨時通水驗收,9月18日開始放水,28日輸水進入北京。河北三座水庫累計放水4.35億立方米。今年夏天北京用水高峰期日耗水量達278萬立方米,其中京石段供水170萬立方米,達60%以上。京石段工程建成并通水是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在中線全線通水前先期形成華北地區水資源配置新的通道和能力,將緩解北京水資源短缺狀況,提高首都北京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北京也成為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第一個受益城市。

  2002年率先開工的東線江蘇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工程和山東濟平干渠工程已完工并發揮效益。作為第一座開工建設、第一個完成并投入運行的泵站――寶應站工程于2005年10月完成試運行驗收,并在2006、2007年連續兩年投入里下河排澇運行,累計抽排澇水2.02億立方米。濟平干渠工程2005年12月建成并進行試通水運行,累計泄排澇水近1.5億立方米,減少農田澇災面積近20萬畝次,極大地改善了地方生態環境。9月29日至11月18日,山東省利用濟平干渠,從東平湖引水2297萬立方米,確保小清河的良好水質和充足水源。

  東線江蘇段劉山閘站、解臺閘站、淮安四站輸水河道、江都站改造工程相繼建成,并在當地水資源調配和防洪排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東線治污取得初步成效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強調,治污關系東線工程的成敗。為此,南水北調工程規劃論證階段就確立了“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把治污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并實施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根據治污規劃,江蘇、山東兩省分別制定了41個控制單元治污實施方案,對規劃確定的治污項目進行了優化和適當調整,確定東線一期治污項目426項,其中工業點源治理214項、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155項、流域綜合整治31項(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8項)、截污導流26項,總投資153億元。

  東線江蘇、山東兩省高度重視治污工作。通過強化領導職責、出臺治污環保政策法規、簽訂治污目標責任狀、加強監督檢查等手段加大工作力度,并對沿線考核斷面實行每月例行監測,定期公布調水沿線重點流域出入境斷面水質和治污項目進度。沿線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已基本按期建成,污水處理收費機制及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中水再生利用得到加強,人工濕地示范項目初具規模。

  針對不同區域治污特點,江蘇、山東兩省積極采取新的治污措施:江蘇省將調水源頭取水口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引江河道與濕地保護、生態林網與生態廊道、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并在輸水沿線地區建設生態農業示范縣。山東省結合南水北調沿線實際,逐步形成了“治、用、保”并舉的一體化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思路,采取點源污染治理、水資源循環利用及生態修復與保護的措施開展工作;頒布施行了嚴于國家標準的《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水污染綜合排放標準》,制定了《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并在東線工程黃河以南段實施生態補償試點。

  目前,列入治污規劃的426項治污項目,除1項正在抓緊前期工作外,已建成372項,在建53項,已建和在建工程項目達99.8%。其中26項截污導流工程全部開工建設,部分項目已建成。東線沿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及主要污染物濃度均較規劃前削減了80%以上,在黃河以南36個控制斷面中,已有60%的斷面達到水質目標要求,南四湖、東平湖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中線水質保護扎實推進

  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獲悉,中線水質保護包括水源區水質保護工作和輸水干線保護區劃定。中線水源區規劃范圍涉及陜西、湖北、河南三省8市43個縣(市區),國土面積11萬平方公里;中線輸水干線穿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直轄市)16個大中城市。水質保護涉及范圍廣,工作任務艱巨。

  依照飲用水源保護法律規定,結合中線總干渠跨省飲用水保護的需要,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發文部署中線總干渠保護區劃定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在中線總干渠兩側水質保護和管理上的任務和職責,建立跨省飲用水保護機制。有關部委組織編制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了規劃實施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依據水污染防治法和國務院文件精神,在水源區率先實施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實施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

  水質保護工作取得進展。中線總干渠兩側保護區劃定正有條不紊推進。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編制完成總干渠兩側水源保護區方案,并將其納入全國和四省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和管理工作之中。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實施進展順利。近期水污染防治項目97項,建成10項,在建26項,已建在建率37.1%;近期水土保持項目781項,已建在建小流域治理393條,占規劃治理690條小流域的60%。黃姜種植加工污染水源區水質的趨勢得到遏制。通過協調有關部門制定黃姜加工產業政策、執行黃姜廢水排放標準、加大黃姜加工及廢水處理科技攻關,進一步減少黃姜種植面積,規范黃姜加工生產,幫扶黃姜產業向清潔化、無害化發展,有效遏制黃姜加工廢水污染水源區水質的趨勢。

  近年來,在水源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丹江口水庫總體水質優良,一直保持在Ⅰ-Ⅱ類。漢、丹江上游陜西省水質總體優于Ⅲ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口陶岔斷面水質優良,為Ⅰ類。

  移民征遷穩妥有序

  南水北調工程移民是繼三峽庫區移民之后,國內最大的移民工程。征地移民是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移民征地涉及搬遷人口約44萬人,生產安置人口57萬人。其中,丹江口庫區規劃搬遷建房人口33萬人,規劃生產安置人口27萬人。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和工程沿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把征地移民工作擺在與工程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推動工程又好又快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干線征地拆遷方面,沿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方面密切配合,以國家征地移民政策為依據,以落實省級政府負責制和建立協調機制為手段,以加快推進東中線征遷工作為重點,以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建設良好環境為保障,不斷推進征地拆遷工作。截至2009年9月底,東、中線一期干線工程累計完成征地20.64萬畝(其中永久征地11.77萬畝),累計搬遷3.7萬人,生產安置9.6萬人,搬遷工業企業621個,改移專項設施3705處。

  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穿越城市多,其中河南焦作市區征遷任務十分艱巨。焦作舉全市之力,與城市規劃改造相結合,在南水北調征地搬遷費用的基礎上貸款22億元用于征遷補償,組織2000多名機關干部入戶到人,深入做好群眾工作,扎實推進征遷建房工作,營造了和諧搬遷、團結建設的良好環境。
  丹江口庫區移民是南水北調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丹江口庫區移民方面,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采取前期補償、補助與后期扶持相結合的辦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發展,使移民生活水平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為加快丹江口庫區移民實施進度,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安排部署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試點工作,計劃2009年底前完成河南、湖北兩省3縣移民搬遷安置2.3萬人。2008年11月份,啟動移民試點工作。兩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分級負責,完善措施,扎實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河南省已全面完成1.1萬試點移民搬遷工作,湖北省首批移民也已順利遷出。當前,遷出地及安置地周邊社會穩定,移民群眾喜遷新居,全社會關心和幫扶移民的良好氛圍初步形成。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