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09年水泥發展形勢和預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7-2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孫鈐
核心提示:2009年水泥發展形勢和預期

  今年的宏觀經濟和水泥業發展

  2009年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而我國經濟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一方面,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和全球實體經濟衰退,我們面臨嚴峻的外部沖擊。另一方面,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化進程以及由二者帶動的重化工化仍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對經濟是否開始復蘇,各界仍有不同的看法。但經濟下行見底、經濟運行主要數據漸進向好已是不爭的事實。預計2009年GDP增幅比2008年仍有回落,但FAI增幅將有較大的提升,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一系列政策和FAI的增長將在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為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4萬億投資對水泥的拉動開始顯現

  4萬億投資對水泥需求的拉動已經初步顯現,1~5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2.9%,其中,3月份增長30.3%,4月份增長34.0%,5月份增長38.7%,呈逐月上升的高增長發展態勢。

  與此相應的水泥產、需量均大幅增長,1~5月份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3.3%,其中,3月份同比增長10.1%,4月份增長12.9%,5月份增長13.5%,4、5月份水泥產量分別為1.47億噸和1.49億噸,連續創水泥單月產量的歷史新高。

  相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水泥產量增長具有滯后性。固定資產投資對水泥的拉動作用今后將更加顯現。可以預料2009年下半年的產量增速仍然會保持在高位,全年產量增速有望超過10%。

  2009年水泥需求分析及預測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日益加深和我國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所累積的內生性下行壓力交互作用下,2008年我國GDP的增幅回落到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FAI)增長25.6%,扣除價格的影響, FAI的實際增幅為15.3%,比上一年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水泥產量的增長也隨之回落到2.9%,同比下降6.7個百分點。

  2009年GDP增幅預計將繼續回落到8%左右,其中,進出口大幅下降已經難以避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或為負值,GDP的增長將主要依靠投資和需求來拉動。

  以2009年GDP增長8%、GDP平減指數為2.4%,FAI名義增長率26%、實際增長率22%分別進行回歸預測,所得結果基本一致:2009年水泥需求15.4~15.6億噸。

  水泥新增產能對市場的壓力

  2008年建成投產的新型干法生產線132條,新增水泥產能達2億噸,這些新增生產能力在2009年會充分釋放,對水泥市場形成供給壓力。

  但目前,這種壓力還是有限的,需求增長1.4~1.6億噸,加上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的空間,與新增產能大抵一致,供求矛盾尚不十分突出,但地區差別較大。表現在水泥市場,1~5月份,全國多數地區供需銜接良好、價格平穩;部分地區價格穩中趨降,供給大于需求初露端倪;同時也有少數地區市場熱度不減。在水泥價格有所下降的大部分地區,其煤炭價格同比下降在先,因此價格下降對企業效益的影響并不明顯,預計2009年水泥行業利潤總額會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

  壓力最大時期或在2010年

  2009年1~5月份水泥投資計劃、累計完成投資和新增固定資產比2008年同期均有大幅的增長,如下表所示。2009年新增產能將在2010年充分釋放。

  筆者去年在《新形勢下要警惕水泥投資過熱》一文中曾預言:“2008年將新增水泥產能2億噸以上,2009年又會新增水泥產能2.6億噸”。時過不足一年,2008年新增產能2億噸已成為事實,但它的釋放大部分被“4萬億投資”所吸收,也因此成就了水泥行業至今效益尚好的狀態。如果沒有借到“四萬億”這個東風,情況很難設想。

  但從1~5月份的水泥投資數據可以看出,投資水泥的熱度一直在不斷升高,2009年的新增產能將超出原先的預計。面臨著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加深,以及國家在多長時間、多大力度會繼續以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等一系列影響水泥發展的不確定因素,產能的大幅增長不僅給未來的市場造成巨大的壓力,而且也將造成國家資源要素的浪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