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共規劃6臺百萬千瓦級發電機組連續建設的福建福清核電項目2號機組澆灌核島第一灌混凝土,比原計劃提前了3個月。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目前已開工建設的核電機組數占全世界在建核電機組的30%左右,正進入一個“批量”發展新階段,它所產生的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核電設備制造業發展與核電人才培養的三大“裂變”反應影響深遠。
核電“批量”發展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介紹,我國現已有11臺核電機組投入安全運行,總裝機容量約為910萬千瓦。為適合擴大內需和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國共新核準核電項目8個、共24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540萬千瓦,已開工建設的新核電機組數達14臺,占全世界在建核電機組的30%左右。
“我國的核電建設正進入批量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張華祝說,在各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中,能源建設繼續成為投資重點,而核電是重中之重。
福建現已有寧德核電站和福清核電站兩個在建核電項目,于去年底開工建設的福清核電站是我國推出擴大內需4萬億元計劃后第一個進入實施階段的特大型重點工程。福建東部面海,內陸多高山,森林覆蓋率63%左右,煤電使用的增加使其環境壓力變大,選擇核電有利于緩解因經濟快速發展的電力需求增長與環境保護、電煤運輸間的矛盾。
福建在現有兩座核電站的基礎上,計劃再新建兩座核電站。海南、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等省份正相繼開展核電前期準備工作。浙江則計劃到2015年新增6臺核電機組,核電總裝機將提高近90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份額的12%,電力能源結構將得到明顯優化。
據測算,我國現有的核電廠年發電量折算成煤耗,相當于少燃燒2416萬噸標煤,減少了數十萬噸的二氧化碳、灰渣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聯合證券分析師王爽認為,核能是化石能源的最好替代,核電的“替代角色”在今后10到20年的發展中將起主導作用。
專家指出,我國產業發展現在還比較依賴于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這些能源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較大,市場價格波動不定。但不可否認,傳統能源供需將越來越趨于緊張,價格也將處于上升通道,因此核電等新能源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新增長點。
設備制造業成為最大受益者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有關負責人日前透露,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修改工作近日完成,此次修改將突破2007年規劃中“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占總裝機比例僅為4%”的目標值,將改為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7000萬千瓦,擬加強沿海核電發展,科學規劃內陸地區核電建設,占電力總裝機比例達到5%以上。
隨著新一輪核電投資高峰期的到來,核電設備制造業無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法國核能企業阿海琺中國副總裁艾瑞克·奈瑟稱,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成為全球核電行業的關鍵。
業內人士介紹,核電的主要設備包括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電站輔助設備等。一般來說,核島設備約占設備投資的45%,常規島設備占比為30%,另外輔助設備占比約為25%。根據2009年到2020年核電設備4000億元的保守投資計算,在此期間,核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800億元,常規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200億元,而其他輔助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000億元。
“按照目前我國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75%以上的標準來看,發展核電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整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說,核電產業關聯度很高,包括了燃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電力輔業集團、發電企業核輸配電企業等涉及上下游幾十個行業,國家鼓勵發展核電,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冶金、機電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央啟動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和措施,在新增中央預算內資金中為重大能源技術裝備自主化專項投資8億元,其中13個核電設備項目獲得的補助占資金總額的80%。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地促進我國核電裝備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
促進核電人才培養破解發展瓶頸
核電建設的高速發展可能將面臨較為緊張的人才瓶頸。
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質保處處長畢宏達告訴記者,雖然福清核電項目建設的骨干力量都是有8年以上核工程經驗的技術人員,但隨著工程的快速推進,逐漸暴露出設備監造管理和生產準備專業學科帶頭人“短板”的問題。
“未來十幾年,我國核工業發展前景良好,但任務艱巨,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核專業人才非常緊缺。”中核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舒衛國說,作為我國三大核電建設企業的中核集團在2008年共接收了1600多名大學畢業生,其中核專業畢業生381名。今年仍將接收與去年同等規模的大學畢業生作為后備人才培養。
據國防科工局統計,2020年,我國核科技工業需要核專業本科以上人才約1.3萬人,其中“十一五”期間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需要400人計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萬千瓦核電站需要核電人才在1.2萬人以上。
我國目前出現的核電人才短缺,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事故之后,影響了整個國際社會的核電發展,這個寒冷的“低迷期”長達20多年。美國自1979年“三里島核泄漏事件”之后,20多年核電建設基本停滯不前,人才補充更新很慢。
目前,世界各國核電建設同樣在復蘇。核電建設的高速發展必將在全球范圍內帶來核電人才的大發展。
核電“批量”發展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介紹,我國現已有11臺核電機組投入安全運行,總裝機容量約為910萬千瓦。為適合擴大內需和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國共新核準核電項目8個、共24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540萬千瓦,已開工建設的新核電機組數達14臺,占全世界在建核電機組的30%左右。
“我國的核電建設正進入批量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張華祝說,在各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中,能源建設繼續成為投資重點,而核電是重中之重。
福建現已有寧德核電站和福清核電站兩個在建核電項目,于去年底開工建設的福清核電站是我國推出擴大內需4萬億元計劃后第一個進入實施階段的特大型重點工程。福建東部面海,內陸多高山,森林覆蓋率63%左右,煤電使用的增加使其環境壓力變大,選擇核電有利于緩解因經濟快速發展的電力需求增長與環境保護、電煤運輸間的矛盾。
福建在現有兩座核電站的基礎上,計劃再新建兩座核電站。海南、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等省份正相繼開展核電前期準備工作。浙江則計劃到2015年新增6臺核電機組,核電總裝機將提高近90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份額的12%,電力能源結構將得到明顯優化。
據測算,我國現有的核電廠年發電量折算成煤耗,相當于少燃燒2416萬噸標煤,減少了數十萬噸的二氧化碳、灰渣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聯合證券分析師王爽認為,核能是化石能源的最好替代,核電的“替代角色”在今后10到20年的發展中將起主導作用。
專家指出,我國產業發展現在還比較依賴于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這些能源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較大,市場價格波動不定。但不可否認,傳統能源供需將越來越趨于緊張,價格也將處于上升通道,因此核電等新能源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新增長點。
設備制造業成為最大受益者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有關負責人日前透露,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修改工作近日完成,此次修改將突破2007年規劃中“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占總裝機比例僅為4%”的目標值,將改為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7000萬千瓦,擬加強沿海核電發展,科學規劃內陸地區核電建設,占電力總裝機比例達到5%以上。
隨著新一輪核電投資高峰期的到來,核電設備制造業無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法國核能企業阿海琺中國副總裁艾瑞克·奈瑟稱,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成為全球核電行業的關鍵。
業內人士介紹,核電的主要設備包括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電站輔助設備等。一般來說,核島設備約占設備投資的45%,常規島設備占比為30%,另外輔助設備占比約為25%。根據2009年到2020年核電設備4000億元的保守投資計算,在此期間,核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800億元,常規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200億元,而其他輔助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000億元。
“按照目前我國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75%以上的標準來看,發展核電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整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說,核電產業關聯度很高,包括了燃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電力輔業集團、發電企業核輸配電企業等涉及上下游幾十個行業,國家鼓勵發展核電,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冶金、機電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央啟動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和措施,在新增中央預算內資金中為重大能源技術裝備自主化專項投資8億元,其中13個核電設備項目獲得的補助占資金總額的80%。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地促進我國核電裝備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
促進核電人才培養破解發展瓶頸
核電建設的高速發展可能將面臨較為緊張的人才瓶頸。
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質保處處長畢宏達告訴記者,雖然福清核電項目建設的骨干力量都是有8年以上核工程經驗的技術人員,但隨著工程的快速推進,逐漸暴露出設備監造管理和生產準備專業學科帶頭人“短板”的問題。
“未來十幾年,我國核工業發展前景良好,但任務艱巨,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核專業人才非常緊缺。”中核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舒衛國說,作為我國三大核電建設企業的中核集團在2008年共接收了1600多名大學畢業生,其中核專業畢業生381名。今年仍將接收與去年同等規模的大學畢業生作為后備人才培養。
據國防科工局統計,2020年,我國核科技工業需要核專業本科以上人才約1.3萬人,其中“十一五”期間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需要400人計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萬千瓦核電站需要核電人才在1.2萬人以上。
我國目前出現的核電人才短缺,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事故之后,影響了整個國際社會的核電發展,這個寒冷的“低迷期”長達20多年。美國自1979年“三里島核泄漏事件”之后,20多年核電建設基本停滯不前,人才補充更新很慢。
目前,世界各國核電建設同樣在復蘇。核電建設的高速發展必將在全球范圍內帶來核電人才的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