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寶漢高速15標段工地的建設氛圍像關中的夏天一樣越來越熱。從甘肅、陜西各地來的農民工漸漸增多,運輸物資的車輛頻繁出入,運轉在工地上的大型設備更加繁忙……
以工程為平臺,以項目部為樞紐,農民工、材料供應商、工程合作單位將他們的勞動、技術、材料等凝聚到工程中去,同時工程建設的費用以成本、利潤、勞務費的形式流入他們手中。在公路建設的資金鏈上,這是最末端。
農民工工資看漲
“現在正打地坪,下一步就要做預制梁的準備工程了。”岳國杰說。
岳國杰、田守紅、岳全有三人都是15標段目前最大的場面——預制梁場的農民工。他們都是甘肅天水人,與西鐵工程公司有著多年的合作關系,相互之間比較信任。之前,他們與家鄉一批人在陜西興平一個鐵路工程上干活兒。那邊的活兒4月25日剛剛結束,勞務公司就接到了項目部的邀請。岳國杰和他的伙伴們都是一個村的鄉親,以前也常合作,所以相互一通氣,就約了40人于5月6日帶著鋪蓋卷和鍋碗瓢盆一路開拔過來。
岳國杰干氧氣焊工,田守紅干預制梁中的振搗工序。在興平干活兒時,兩人每個工拿到80元,都是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三人當中,44歲的岳全有年齡最大,他現在是梁場工地技術負責人,也算是最末端、直接面對農民工的勞務承包人。農民工和他自己的收入將取決于他的管理能力。
在組織鏈條上,梁場是項目部下屬單位,梁場下面則是屬于勞務公司管理的農民工。而農民工會在現場采取小工序承包的組織模式,劃分為不同的作業小組。岳全有就是這樣的小組負責人。
勞務公司與梁場簽合同時需要交一定比例的質量保證金,工程結束、沒有質量問題時全額退還。勞務公司與梁場(項目部)是一年一結算,岳全有和農民工與勞務公司是每月一核算。其間,只要在基本工錢之內,項目部會預付費用,農民工則可預借。
近幾年,農民工總體比較短缺,所以工錢一直在漲。在陜西,去年普通工的起步價是每天50元,今年是60元;電焊工、鋼筋工等特殊工種是80元。岳全有拉起一干人,首先要保證工錢不能低于市場起步價,但同時他必須爭取盡可能高點。
“如果效益好,最高可能在起步價上再上浮70%,達到每個工100多元。如果效益差點,就少上浮點。”岳全有說,“但如果達不到起步價,我就得卸任,也意味著以后再沒有號召力組織人攬活兒了。”
同樣,勞務公司負責人與岳全有他們之間也必須建立起雙贏、互信的關系。“勞務公司負責人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如果沒有隊伍愿意跟他干,他就沒法拿項目。”岳全有說。
在寶漢高速15標段項目部,全面開工后,農民工使用量將超過400人。
提著現金排隊等水泥
在高速公路工程中,材料用量最大的是水泥。據專家介紹,平均每公里消耗水泥達9000噸。在有特大橋的15標段,水泥用量無疑會更高。
3月28日,項目部就大宗建材水泥進行單項招標。在業主首批推薦的3個品牌中,冀東水泥率先中標。但市場的迅速變化很快又改變了這一結果。
某種程度上,水泥就像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過去,一般工程使用水泥都是合同簽訂后先拉水泥,月底結賬。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加大,盡管水泥產量在飛速增長,但水泥賣方市場的地位卻越來越穩固。在寶雞,從2006年起,供貨方式已全部變為現款現貨。去年“四萬億”投資計劃出臺后,水泥更顯得供不應求。寶雞的幾個水泥廠,平均每噸漲了110元,經銷商提著現金排隊等貨的情況不時出現。
到4月中旬,冀東水泥已連續兩次漲價,這讓后來居上的眾喜水泥看到了商機。
“4月20日,我們拿到了寶漢高速各標段的通信錄,開始參加競爭。”眾喜水泥寶雞銷售經理蔡向明說。
盡管水泥是賣方市場,但作為獨立核算的銷售部,必須盡可能多地推銷。最終,眾喜水泥以運距短50公里的優勢,與15標項目部簽訂了2萬噸的合同。在其它標段,眾喜同樣有不小的斬獲。
“我還采取了兩種靈活的結算方式,按月結算每噸390元,如果預付款每噸385元。”蔡向明說。
眾喜是位于寶雞的陜西三大水泥品牌之一,最初年產僅1萬噸,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刺激下,現在已經擴張到年產300萬噸,卻仍然供不應求。去年甘肅、陜西地震災區重建開始后,每天發往兩地災區的水泥達8000噸。現在加上公路、鐵路工程,每天發貨1.4萬~1.5萬噸。
“去年7、8月份,排隊拉貨的車輛長達三四公里。”蔡向明不無自豪地說。
“四萬億”投資計劃實施后,陜西三大水泥生產廠家海螺、眾喜、冀東全力擴產。到今年底,僅此三家就新增產能1000萬噸。其中用意非常明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和能力,抓住“四萬億”投資的機遇,加快企業發展。
“明年競爭方式肯定會變,不過大工程越來越多,聽說寶漢高速二期的一個隧道就要水泥幾十萬噸。”蔡向明告訴記者,同時也像是自我安慰。
忙碌的合作單位
高聳的履帶式機械抓起數噸重、十幾米長的巨大鉆頭,“嘭”地一聲砸向地面,大地為之震動,一口口直徑40公分的“井”隨之在地面延伸。“井”打好后,灌以白灰拌黃土,再以重錘砸實,“井”就變成了“樁”。“樁”以一定的密度和方式排列,地基因此變得格外牢固堅定,可以承受特別大的重量。這就是15標段千河特大橋東北端的灰土樁項目。
在一個綜合性的工程中,有不少單項小工程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設備。項目部就會將其承包給專業施工企業,這樣無論是速度,還是經濟效益,都遠比自己干要好。這個總工程費200余萬元的灰土樁項目就屬這種情況。
承擔這個項目的是西鐵工程公司的老合作伙伴——陜建十一公司機械分公司。該公司的專業就是碎石樁、灰土樁、混凝土樁,今年已在內蒙古、山西、陜西承攬了6個工程。
“這兩年尤其是去年以來,活兒特別多,一個接一個,所以基本沒有節假日。這之前剛在青蘭高速干完一個項目,馬不停蹄就到這來了。”技術員余明亮說,“不過效益不錯,去年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年底還發了獎金3萬多元。”
陜建十一公司機械分公司是5月7日進場的,但因下雨影響,5月17日才開工。該項目共需打1.6萬多根8米長、直徑0.4米的灰土樁。為了保證在兩個月內完工,僅有40名員工的該公司抽調了7名職工前來迎戰,上了4臺履帶式沉管機(俗稱“柴油錘”)和16臺夾桿機,用了40個農民工。
進場時,項目部先行預支了10萬元機械進場費、生活費,并合同約定以后工程款按進度每月一結。
“都是多年的合作單位了,這點不用擔心。”余明亮說。
以工程為平臺,以項目部為樞紐,農民工、材料供應商、工程合作單位將他們的勞動、技術、材料等凝聚到工程中去,同時工程建設的費用以成本、利潤、勞務費的形式流入他們手中。在公路建設的資金鏈上,這是最末端。
農民工工資看漲
“現在正打地坪,下一步就要做預制梁的準備工程了。”岳國杰說。
岳國杰、田守紅、岳全有三人都是15標段目前最大的場面——預制梁場的農民工。他們都是甘肅天水人,與西鐵工程公司有著多年的合作關系,相互之間比較信任。之前,他們與家鄉一批人在陜西興平一個鐵路工程上干活兒。那邊的活兒4月25日剛剛結束,勞務公司就接到了項目部的邀請。岳國杰和他的伙伴們都是一個村的鄉親,以前也常合作,所以相互一通氣,就約了40人于5月6日帶著鋪蓋卷和鍋碗瓢盆一路開拔過來。
岳國杰干氧氣焊工,田守紅干預制梁中的振搗工序。在興平干活兒時,兩人每個工拿到80元,都是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三人當中,44歲的岳全有年齡最大,他現在是梁場工地技術負責人,也算是最末端、直接面對農民工的勞務承包人。農民工和他自己的收入將取決于他的管理能力。
在組織鏈條上,梁場是項目部下屬單位,梁場下面則是屬于勞務公司管理的農民工。而農民工會在現場采取小工序承包的組織模式,劃分為不同的作業小組。岳全有就是這樣的小組負責人。
勞務公司與梁場簽合同時需要交一定比例的質量保證金,工程結束、沒有質量問題時全額退還。勞務公司與梁場(項目部)是一年一結算,岳全有和農民工與勞務公司是每月一核算。其間,只要在基本工錢之內,項目部會預付費用,農民工則可預借。
近幾年,農民工總體比較短缺,所以工錢一直在漲。在陜西,去年普通工的起步價是每天50元,今年是60元;電焊工、鋼筋工等特殊工種是80元。岳全有拉起一干人,首先要保證工錢不能低于市場起步價,但同時他必須爭取盡可能高點。
“如果效益好,最高可能在起步價上再上浮70%,達到每個工100多元。如果效益差點,就少上浮點。”岳全有說,“但如果達不到起步價,我就得卸任,也意味著以后再沒有號召力組織人攬活兒了。”
同樣,勞務公司負責人與岳全有他們之間也必須建立起雙贏、互信的關系。“勞務公司負責人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如果沒有隊伍愿意跟他干,他就沒法拿項目。”岳全有說。
在寶漢高速15標段項目部,全面開工后,農民工使用量將超過400人。
提著現金排隊等水泥
在高速公路工程中,材料用量最大的是水泥。據專家介紹,平均每公里消耗水泥達9000噸。在有特大橋的15標段,水泥用量無疑會更高。
3月28日,項目部就大宗建材水泥進行單項招標。在業主首批推薦的3個品牌中,冀東水泥率先中標。但市場的迅速變化很快又改變了這一結果。
某種程度上,水泥就像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過去,一般工程使用水泥都是合同簽訂后先拉水泥,月底結賬。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加大,盡管水泥產量在飛速增長,但水泥賣方市場的地位卻越來越穩固。在寶雞,從2006年起,供貨方式已全部變為現款現貨。去年“四萬億”投資計劃出臺后,水泥更顯得供不應求。寶雞的幾個水泥廠,平均每噸漲了110元,經銷商提著現金排隊等貨的情況不時出現。
到4月中旬,冀東水泥已連續兩次漲價,這讓后來居上的眾喜水泥看到了商機。
“4月20日,我們拿到了寶漢高速各標段的通信錄,開始參加競爭。”眾喜水泥寶雞銷售經理蔡向明說。
盡管水泥是賣方市場,但作為獨立核算的銷售部,必須盡可能多地推銷。最終,眾喜水泥以運距短50公里的優勢,與15標項目部簽訂了2萬噸的合同。在其它標段,眾喜同樣有不小的斬獲。
“我還采取了兩種靈活的結算方式,按月結算每噸390元,如果預付款每噸385元。”蔡向明說。
眾喜是位于寶雞的陜西三大水泥品牌之一,最初年產僅1萬噸,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刺激下,現在已經擴張到年產300萬噸,卻仍然供不應求。去年甘肅、陜西地震災區重建開始后,每天發往兩地災區的水泥達8000噸。現在加上公路、鐵路工程,每天發貨1.4萬~1.5萬噸。
“去年7、8月份,排隊拉貨的車輛長達三四公里。”蔡向明不無自豪地說。
“四萬億”投資計劃實施后,陜西三大水泥生產廠家海螺、眾喜、冀東全力擴產。到今年底,僅此三家就新增產能1000萬噸。其中用意非常明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和能力,抓住“四萬億”投資的機遇,加快企業發展。
“明年競爭方式肯定會變,不過大工程越來越多,聽說寶漢高速二期的一個隧道就要水泥幾十萬噸。”蔡向明告訴記者,同時也像是自我安慰。
忙碌的合作單位
高聳的履帶式機械抓起數噸重、十幾米長的巨大鉆頭,“嘭”地一聲砸向地面,大地為之震動,一口口直徑40公分的“井”隨之在地面延伸。“井”打好后,灌以白灰拌黃土,再以重錘砸實,“井”就變成了“樁”。“樁”以一定的密度和方式排列,地基因此變得格外牢固堅定,可以承受特別大的重量。這就是15標段千河特大橋東北端的灰土樁項目。
在一個綜合性的工程中,有不少單項小工程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設備。項目部就會將其承包給專業施工企業,這樣無論是速度,還是經濟效益,都遠比自己干要好。這個總工程費200余萬元的灰土樁項目就屬這種情況。
承擔這個項目的是西鐵工程公司的老合作伙伴——陜建十一公司機械分公司。該公司的專業就是碎石樁、灰土樁、混凝土樁,今年已在內蒙古、山西、陜西承攬了6個工程。
“這兩年尤其是去年以來,活兒特別多,一個接一個,所以基本沒有節假日。這之前剛在青蘭高速干完一個項目,馬不停蹄就到這來了。”技術員余明亮說,“不過效益不錯,去年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年底還發了獎金3萬多元。”
陜建十一公司機械分公司是5月7日進場的,但因下雨影響,5月17日才開工。該項目共需打1.6萬多根8米長、直徑0.4米的灰土樁。為了保證在兩個月內完工,僅有40名員工的該公司抽調了7名職工前來迎戰,上了4臺履帶式沉管機(俗稱“柴油錘”)和16臺夾桿機,用了40個農民工。
進場時,項目部先行預支了10萬元機械進場費、生活費,并合同約定以后工程款按進度每月一結。
“都是多年的合作單位了,這點不用擔心。”余明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