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調研資料,構思項目設想,頻繁接見企業來訪代表,還要在省內各地間來回奔波,安徽省發改委負責核電項目規劃的徐先生最近一年忙得有時都顧不上吃飯。不過,端午節前他暫時松了口氣。
5月27日,安慶核電項目選址報告評審會上,安慶核電廠址順利通過評審。而蕪湖和吉陽兩個核電項目分別于去年10月和今年2月正式揭牌,“等宣城核電項目三選一方案定下后,安徽四個核電項目就步入實質階段了。”徐先生忙碌中熱情洋溢。
徐先生的工作和安徽建核電站都有著典型的標桿意義,是我國當前轉變能源結構、加大核電投入的時代縮影,也象征著我國核電投資建站從量變到質變、從沿海向內陸的轉變。
發改委正在修改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原來核電發展目標作了較大改動,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從之前的4000萬千瓦變為7500萬千瓦以上,占總裝機比例由此前的4%升為5%以上。
從產業投資角度分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日前基于核電建設拉動內需也算過一筆賬:“假如新建1億千瓦,就是1500億美元,相當于將近1萬億元,根據以往的經驗,一半是設備費,這個不得了。”設備商在產業利益分配中處于最前。
在6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表示,規劃不僅僅是“量”的問題,還強調“質”的問題,隨著核電發展規劃實施,到2020年我國核電將進入自主發展的階段。
全國將有21個省開展核電站前期選址工作。安徽已提前開始,5月17日~22日,一批專家趕赴宣城,開展大唐集團宣城核電項目廠址普選工作,并簽訂了意向協議。
現在,這個靠近長江、水源豐富,且并不富庶的內陸省份一時聚集了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這樣有核電運營資質的核電巨頭,也吸引了華能、大唐這樣邊爭取資質邊跑馬圈地的大型發電集團前來布局。
蛋糕陡增1倍,21省市爭搶
徐先生的體會是,一場核電爭奪戰即將上演。
去年油價上漲引發對石化能源價格的極端憂慮,而電力行業的煤電之爭,加上去年年初的雨雪災害,促使政府意識到長途運煤、運電的風險。而且,煤電污染,風電和太陽能難以滿足需求,內陸核電因此受到高度重視。
《投資者報》近日從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獲悉,到2020年新能源總投資超過3萬億元,其中核電投資1萬億元以上。與此對應,發改委近日正在修改《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比原來目標有較大提升。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從之前的4000萬千瓦變為7500萬千瓦以上,接近翻番。
在6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證實了上述觀點,“2020年核電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5%較為合適。”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稱,表面上只是增加了1%,但量化到全國裝機容量來看,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數。2020年全國總裝機規模將達到15億千瓦,對應5%的比例正好為7500萬千瓦,相比于原先規劃的4000萬千瓦,大幅提高了87.5%。
目前我國核電裝機僅900萬千瓦,核發電量占比僅2%,在30個核電國中排名最后。孫勤對此表示,到2020年核發電量將從2%提高到7%~8%,“那時候世界核電占比還會提高,這也說明作為中國核電發展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韓曉平認為這一規劃仍偏保守。據韓測算,中國未來需要12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其中有8億千瓦的煤電裝機容量,兩億千瓦的水電、風電等能源,剩下的兩億千瓦新能源裝機空缺需要核電來補充。
徐先生同時認為,這也是難得的發展地方經濟的好機會。以一臺第三代技術為例,建設一臺機組需要水泥混泥土35 萬立方米,鋼筋及預埋件4.6 萬噸,鋼結構2.5 萬噸,電纜42.7 萬米,對相關行業拉動效果顯著。因此宣城、安慶當地政府也極力贊成。
對于規劃出臺時間,孫勤表示,規劃還有待完善,之后還要報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審議。但能源局電力司相關人士透露,今年明確要新建8家核電站,涉及資金4500億元,全國已有21個省將開展前期選址工作。
三巨頭“內陸核戰”,中廣核占優
《規劃》頒布不到兩年即進行修改,反映出我國核電發展的巨大需求和潛力。徐先生調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核準建設的反應堆數量已達24個,是24年來建成總量的兩倍,容量達2540萬千瓦,另有9個核電機組建設的前期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開展。
在這場盛宴中,最受益的當屬中核、中廣核、中電投這僅有的三家擁有國內獲得核電開發資質的企業。所有核電項目均需由上述三大投資主體控股,其他投資方僅能少量參股。隨著更大規模的核電建設計劃的醞釀和延伸,除安徽外,湖北、湖南、江西等更多內陸省份紛紛提出本省核電規劃。核電三巨頭也提前打響了一場“內陸核戰”。
就在安徽一省,中核和中廣核已展開了爭奪。徐先生回憶說,當初兩家企業都找他們合作,都派人到當地選址。最終,雙雙出手都有收獲。
中廣核集團控股組建了位于繁昌縣內長江南岸的蕪湖核電項目,規劃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總投資超過600億元,建成后年發電量約300億千瓦時。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預計在今年10月1日具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的條件,預計分別在2014年、2015年建成投產。
中核集團拿下了安徽吉陽核電項目,并組建吉陽核電有限公司,今年2月25日舉行了揭牌儀式,并與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中核安徽吉陽核電項目投資協議。按照計劃,吉陽核電工程規劃容量為4×1000MW級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建設2×1000MW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兩臺機組計劃在2010年1月、2010年9月開工建設,分別于2015年1月、2015年9月投入商業運營。
由于廣東是前期核電規劃的重點省份,核電項目較多,中廣核因此占據了上風,正借力打造全國首個“核電特區”。“在臺山、陽江、汕尾、陸豐和嶺澳二期等多個核電項目,核電投資首次超過火電,達到投入1766億元。”與中廣核合作的法國電力公司亞太區宣傳人士透露。
在與中廣核跑馬圈地的前期競爭中,中核和中電投略處下風,兩家因此迫切希望自己的內陸核電站項目開花結果,所以內陸之戰將更為激烈。從目前進度看,全國首個內陸核電站,很可能是中核投資的桃花江核電站。
此前中電投投資的湖北大畈核電站已獲通過,如果小墨山項目獲批,中電投將贏得先機。中電投是五大發電集團中惟一有核電運營資質的,因電力體制改革時承接了原國家電力公司的全部核電資產,使得中電投在五大發電集團中成為核電領域的領跑者。目前中電投陸續啟動廣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吉林等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
電企布局爭資質
看著火電同伴中排在最末的中電投在核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其他四家發電集團也坐不住了。一邊跑發改委,爭取獲得核電開發資質,不想只滿足于參股核電項目的命運;一邊跑內陸各省地方政府,爭取提前布局核電項目。
由于拿不到資質就沒有控股權,因此其他電力投資企業包括其余四家發電集團均在努力爭取進入核電投資領域。據能源局內部人士表示,核電不像火電,政府把守嚴,不會隨便放開,但隨著核電新規劃的出臺,可能有所放松,“以四大發電集團的背景和實力,一旦發放資質,可能是最先獲得者,尤其是綜合實力排名在前的華能和大唐。”
今年,大唐集團設立了核電部,隨著集團公司核電產業的推進,各方面對加快核電人才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盡管不能控股,但參股總比錯失機會強。”這是此前大唐集團一名市場人士接受《投資者報》采訪時說的。
徐先生介紹,4月28日,大唐集團公司與宣城市簽訂核電開發項目協議書,將投資人民幣400億元在宣城興建一家核電廠;而華能集團,則已搶先一步布局安徽。今年2月21日,安慶市政府、華能核電開發公司、中核能源科技公司共同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安慶核電項目會議紀要》,此后技術人員多次到安慶進行現場踏勘,并完成了安慶核電項目規劃選址報告。5月27日,華能安慶核電項目規劃選址報告評審會在安慶舉行,安慶核電廠址順利通過評審。
在其他地區,華能和大唐不斷出手,山東榮成石島灣項目是本輪國家擴大內需投資計劃的一個重點,由華能、中核和清華大學共同出資建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家發改委非常重視,總投資1100億元,遠期總裝機規模為400萬千瓦,9月份將正式開建。
榮成項目后,華能再次牽手中核,在海南昌江核電站砸下160億元;大唐則在福建寧德開展前期工作;而國電集團除在福建漳州開展了核電項目籌備外,近日還表示,擬在吉林、湖南等省投資核電。
另外,大唐此前控股渝能集團,以及其他發電集團進軍四川地區,既是為了擴大水電資源,也是為了提前布局核電資源,因為川渝地區水源豐富,仍有市場空白。
在安徽,除了核電巨頭和發電老大的競逐外,還有一支地方力量也在鉚勁往里擠。安徽本地電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代表,在安徽蕪湖、吉陽兩個核電項目,皖能電力作為地方能源企業對兩個項目進行了參股,其中吉陽核電項目預計參股達49%。如果兩個核電項目都能通過審批,皖能在核電方面的投資將占股份公司投資總額的60%以上,核電的投資比重將遠超火電。
設備商將率先獲益
對于由上游鈾原料、投資運營企業和中游電力設備和下游發電企業、電網組成的核電產業鏈受益程度。徐先生認為,由于核電投資期長,一家核電站建設需要48到56個月,即四到五年,所以投資運營企業回報期過長,而且政府投資也是個長期過程,投資方受益較緩慢。
上游核燃料由財政定價計劃調撥轉向與國際市場接軌,盈利能力逐漸增強,但上市公司中還沒有核燃料生產企業;中游設備制造是核電國產化的核心,壟斷程度高,技術壁壘高,在產業鏈條上處于有利的地位,定價能力強。在其他輔助設備領域,由于核電產品屬于高端產品,毛利率也普遍較高;下游核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定價權在國家主管部門,但由于政策傾向,盈利能力較火電、風電強。由于核電的安全性和監管重要性,電網輸配方面可能要盡可能滿足核發電企業,因此電網在核電輸配方面優勢將不如火電明顯。
5月27日,安慶核電項目選址報告評審會上,安慶核電廠址順利通過評審。而蕪湖和吉陽兩個核電項目分別于去年10月和今年2月正式揭牌,“等宣城核電項目三選一方案定下后,安徽四個核電項目就步入實質階段了。”徐先生忙碌中熱情洋溢。
徐先生的工作和安徽建核電站都有著典型的標桿意義,是我國當前轉變能源結構、加大核電投入的時代縮影,也象征著我國核電投資建站從量變到質變、從沿海向內陸的轉變。
發改委正在修改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原來核電發展目標作了較大改動,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從之前的4000萬千瓦變為7500萬千瓦以上,占總裝機比例由此前的4%升為5%以上。
從產業投資角度分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日前基于核電建設拉動內需也算過一筆賬:“假如新建1億千瓦,就是1500億美元,相當于將近1萬億元,根據以往的經驗,一半是設備費,這個不得了。”設備商在產業利益分配中處于最前。
在6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表示,規劃不僅僅是“量”的問題,還強調“質”的問題,隨著核電發展規劃實施,到2020年我國核電將進入自主發展的階段。
全國將有21個省開展核電站前期選址工作。安徽已提前開始,5月17日~22日,一批專家趕赴宣城,開展大唐集團宣城核電項目廠址普選工作,并簽訂了意向協議。
現在,這個靠近長江、水源豐富,且并不富庶的內陸省份一時聚集了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這樣有核電運營資質的核電巨頭,也吸引了華能、大唐這樣邊爭取資質邊跑馬圈地的大型發電集團前來布局。
蛋糕陡增1倍,21省市爭搶
徐先生的體會是,一場核電爭奪戰即將上演。
去年油價上漲引發對石化能源價格的極端憂慮,而電力行業的煤電之爭,加上去年年初的雨雪災害,促使政府意識到長途運煤、運電的風險。而且,煤電污染,風電和太陽能難以滿足需求,內陸核電因此受到高度重視。
《投資者報》近日從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獲悉,到2020年新能源總投資超過3萬億元,其中核電投資1萬億元以上。與此對應,發改委近日正在修改《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比原來目標有較大提升。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從之前的4000萬千瓦變為7500萬千瓦以上,接近翻番。
在6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證實了上述觀點,“2020年核電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5%較為合適。”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稱,表面上只是增加了1%,但量化到全國裝機容量來看,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數。2020年全國總裝機規模將達到15億千瓦,對應5%的比例正好為7500萬千瓦,相比于原先規劃的4000萬千瓦,大幅提高了87.5%。
目前我國核電裝機僅900萬千瓦,核發電量占比僅2%,在30個核電國中排名最后。孫勤對此表示,到2020年核發電量將從2%提高到7%~8%,“那時候世界核電占比還會提高,這也說明作為中國核電發展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韓曉平認為這一規劃仍偏保守。據韓測算,中國未來需要12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其中有8億千瓦的煤電裝機容量,兩億千瓦的水電、風電等能源,剩下的兩億千瓦新能源裝機空缺需要核電來補充。
徐先生同時認為,這也是難得的發展地方經濟的好機會。以一臺第三代技術為例,建設一臺機組需要水泥混泥土35 萬立方米,鋼筋及預埋件4.6 萬噸,鋼結構2.5 萬噸,電纜42.7 萬米,對相關行業拉動效果顯著。因此宣城、安慶當地政府也極力贊成。
對于規劃出臺時間,孫勤表示,規劃還有待完善,之后還要報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審議。但能源局電力司相關人士透露,今年明確要新建8家核電站,涉及資金4500億元,全國已有21個省將開展前期選址工作。
三巨頭“內陸核戰”,中廣核占優
《規劃》頒布不到兩年即進行修改,反映出我國核電發展的巨大需求和潛力。徐先生調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核準建設的反應堆數量已達24個,是24年來建成總量的兩倍,容量達2540萬千瓦,另有9個核電機組建設的前期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開展。
在這場盛宴中,最受益的當屬中核、中廣核、中電投這僅有的三家擁有國內獲得核電開發資質的企業。所有核電項目均需由上述三大投資主體控股,其他投資方僅能少量參股。隨著更大規模的核電建設計劃的醞釀和延伸,除安徽外,湖北、湖南、江西等更多內陸省份紛紛提出本省核電規劃。核電三巨頭也提前打響了一場“內陸核戰”。
就在安徽一省,中核和中廣核已展開了爭奪。徐先生回憶說,當初兩家企業都找他們合作,都派人到當地選址。最終,雙雙出手都有收獲。
中廣核集團控股組建了位于繁昌縣內長江南岸的蕪湖核電項目,規劃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總投資超過600億元,建成后年發電量約300億千瓦時。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預計在今年10月1日具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的條件,預計分別在2014年、2015年建成投產。
中核集團拿下了安徽吉陽核電項目,并組建吉陽核電有限公司,今年2月25日舉行了揭牌儀式,并與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中核安徽吉陽核電項目投資協議。按照計劃,吉陽核電工程規劃容量為4×1000MW級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建設2×1000MW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兩臺機組計劃在2010年1月、2010年9月開工建設,分別于2015年1月、2015年9月投入商業運營。
由于廣東是前期核電規劃的重點省份,核電項目較多,中廣核因此占據了上風,正借力打造全國首個“核電特區”。“在臺山、陽江、汕尾、陸豐和嶺澳二期等多個核電項目,核電投資首次超過火電,達到投入1766億元。”與中廣核合作的法國電力公司亞太區宣傳人士透露。
在與中廣核跑馬圈地的前期競爭中,中核和中電投略處下風,兩家因此迫切希望自己的內陸核電站項目開花結果,所以內陸之戰將更為激烈。從目前進度看,全國首個內陸核電站,很可能是中核投資的桃花江核電站。
此前中電投投資的湖北大畈核電站已獲通過,如果小墨山項目獲批,中電投將贏得先機。中電投是五大發電集團中惟一有核電運營資質的,因電力體制改革時承接了原國家電力公司的全部核電資產,使得中電投在五大發電集團中成為核電領域的領跑者。目前中電投陸續啟動廣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吉林等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
電企布局爭資質
看著火電同伴中排在最末的中電投在核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其他四家發電集團也坐不住了。一邊跑發改委,爭取獲得核電開發資質,不想只滿足于參股核電項目的命運;一邊跑內陸各省地方政府,爭取提前布局核電項目。
由于拿不到資質就沒有控股權,因此其他電力投資企業包括其余四家發電集團均在努力爭取進入核電投資領域。據能源局內部人士表示,核電不像火電,政府把守嚴,不會隨便放開,但隨著核電新規劃的出臺,可能有所放松,“以四大發電集團的背景和實力,一旦發放資質,可能是最先獲得者,尤其是綜合實力排名在前的華能和大唐。”
今年,大唐集團設立了核電部,隨著集團公司核電產業的推進,各方面對加快核電人才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盡管不能控股,但參股總比錯失機會強。”這是此前大唐集團一名市場人士接受《投資者報》采訪時說的。
徐先生介紹,4月28日,大唐集團公司與宣城市簽訂核電開發項目協議書,將投資人民幣400億元在宣城興建一家核電廠;而華能集團,則已搶先一步布局安徽。今年2月21日,安慶市政府、華能核電開發公司、中核能源科技公司共同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安慶核電項目會議紀要》,此后技術人員多次到安慶進行現場踏勘,并完成了安慶核電項目規劃選址報告。5月27日,華能安慶核電項目規劃選址報告評審會在安慶舉行,安慶核電廠址順利通過評審。
在其他地區,華能和大唐不斷出手,山東榮成石島灣項目是本輪國家擴大內需投資計劃的一個重點,由華能、中核和清華大學共同出資建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家發改委非常重視,總投資1100億元,遠期總裝機規模為400萬千瓦,9月份將正式開建。
榮成項目后,華能再次牽手中核,在海南昌江核電站砸下160億元;大唐則在福建寧德開展前期工作;而國電集團除在福建漳州開展了核電項目籌備外,近日還表示,擬在吉林、湖南等省投資核電。
另外,大唐此前控股渝能集團,以及其他發電集團進軍四川地區,既是為了擴大水電資源,也是為了提前布局核電資源,因為川渝地區水源豐富,仍有市場空白。
在安徽,除了核電巨頭和發電老大的競逐外,還有一支地方力量也在鉚勁往里擠。安徽本地電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代表,在安徽蕪湖、吉陽兩個核電項目,皖能電力作為地方能源企業對兩個項目進行了參股,其中吉陽核電項目預計參股達49%。如果兩個核電項目都能通過審批,皖能在核電方面的投資將占股份公司投資總額的60%以上,核電的投資比重將遠超火電。
設備商將率先獲益
對于由上游鈾原料、投資運營企業和中游電力設備和下游發電企業、電網組成的核電產業鏈受益程度。徐先生認為,由于核電投資期長,一家核電站建設需要48到56個月,即四到五年,所以投資運營企業回報期過長,而且政府投資也是個長期過程,投資方受益較緩慢。
上游核燃料由財政定價計劃調撥轉向與國際市場接軌,盈利能力逐漸增強,但上市公司中還沒有核燃料生產企業;中游設備制造是核電國產化的核心,壟斷程度高,技術壁壘高,在產業鏈條上處于有利的地位,定價能力強。在其他輔助設備領域,由于核電產品屬于高端產品,毛利率也普遍較高;下游核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定價權在國家主管部門,但由于政策傾向,盈利能力較火電、風電強。由于核電的安全性和監管重要性,電網輸配方面可能要盡可能滿足核發電企業,因此電網在核電輸配方面優勢將不如火電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