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5月11日公布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具體任務和措施,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主任黃融表示,科學合理的集疏運體系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基礎條件,下一步,上海將更加重視鐵路建設、內河航道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推動海鐵聯運、江海直達和水水中轉,提高航運的時效性和經濟性。
近年來,上海的航運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隨著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及三期投入使用,上海港已基本完成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轉變。去年,上海港實現貨物吞吐量5.8億噸,連續四年位列世界第一大港;集裝箱吞吐量2801萬標準箱,繼續位列全球第二。
“盡管上海港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有強大的經濟腹地的支持,但在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上還有失均衡。”據黃融介紹,按照吞吐量計算,目前上海港公路、水路和鐵路三種運輸方式的比例為62.5:37.1:0.4,而鹿特丹為49:45:6,顯然上海的公路運輸比例相對過高。這與上海港的箱源腹地主要在長三角地區有一定關系,但更與鐵路、水路存在的各種制約因素有關。鐵路設施運能不足,與港口沒有緊密銜接;水路主要是由于長江和沿海的適航條件不同,內河船舶不能直達洋山,需在外高橋換“穿梭巴士”倒駁,影響了航運的時效性和經濟性。
黃融表示,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重點是繼續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高速公路通道,尤其要重視鐵路建設、內河航道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推動海鐵聯運、江海直達和水水中轉。
近年來,上海的航運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隨著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及三期投入使用,上海港已基本完成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轉變。去年,上海港實現貨物吞吐量5.8億噸,連續四年位列世界第一大港;集裝箱吞吐量2801萬標準箱,繼續位列全球第二。
“盡管上海港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有強大的經濟腹地的支持,但在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上還有失均衡。”據黃融介紹,按照吞吐量計算,目前上海港公路、水路和鐵路三種運輸方式的比例為62.5:37.1:0.4,而鹿特丹為49:45:6,顯然上海的公路運輸比例相對過高。這與上海港的箱源腹地主要在長三角地區有一定關系,但更與鐵路、水路存在的各種制約因素有關。鐵路設施運能不足,與港口沒有緊密銜接;水路主要是由于長江和沿海的適航條件不同,內河船舶不能直達洋山,需在外高橋換“穿梭巴士”倒駁,影響了航運的時效性和經濟性。
黃融表示,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重點是繼續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高速公路通道,尤其要重視鐵路建設、內河航道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推動海鐵聯運、江海直達和水水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