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離不開競爭,競爭需要優勢,競爭優勢的培育離不開一定的宏觀環境。本文力圖通過對建筑企業競爭環境的分析,提出建筑企業在競爭中保持優勢的方法和策略。
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的威脅指產業內現有企業的利潤被新競爭者侵蝕的可能性。威脅程度取決于現有的進入壁壘。從規模經濟角度分析,建筑施工企業主要靠提高市場占有率使單位成本下降,從而阻止新的進入者。從技術角度分析,因建筑業是非高科技行業,進入壁壘較低,要阻止新的進入者必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保持競爭優勢。從資本實力要求方面來說,在建筑市場不是很規范的前提下,墊資施工、履約保證金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企業有足夠的融資能力。從政府政策方面來說,新進入者必須取得相應的施工資質,才能從事相應的工程項目承包或勞務作業。取得資質并非易事,要有足夠好的業績和相關的職業資格人員。
供應商談判的能力
供應商可以以提高原材料或半成品價格、降低服務質量作為威脅,增強議價能力。建筑施工企業的供應商主要是原材料、設備供應商以及分包商。相對其他產業而言,建筑業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因為建筑材料和分包商(包括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相對過剩。但在特定環境的影響下,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會增強,例如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時,建筑鋼材生產能力整體增強,致使鋼材供應商談判能力增強,鋼材價格得以提高。另外,一些材料,如砂石等受地理環境制約或氣候的影響,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也會增強。
購買者談判的能力
對建筑企業來說,購買者是業主(建設單位).業主(或建設單位)在建筑產品(工程項目)還未生產之前就要通過招標來確定其價格、工期和質量標準。在這種生產方式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每一個工程項目都要選擇7~9家承包商參與競標,以確定最終的中標者,因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另外,購買者直接從施工企業的上游供應商處購買重要材料和設備,將整體工程分解開來,即把重要項目(如裝飾或智能安裝等)直接指定或分包給分包商,使得施工總承包企業的利益受損。
施工企業有天然的劣勢,沒有定型的產品,也沒有長久的購買者(用戶),施工企業要開拓市場就要接觸更多的購買者,所以每一次新接觸的購買者都有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施工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和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挑戰。
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強度
企業為了生存必須取得有利地位,需要不斷擴大經營規模。但由于無序競爭,一大批施工企業產高利低,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另外,國外承包公司進入國內建設市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內絕大多數施工企業的競爭實力難以與世界著名承包商相比。發達國家承包商的資金實力、技術開發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遠遠超過我國的施工企業。
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機制,不能滿足國際化經營的需要。但同時應該看到,國內施工企業也有一定的優勢:一是在局部細分市場上具有整體競爭優勢,二是在國內特定市場上具備多年來積累的市場網絡和運作經營優勢,三是勞動力的低成本使國內施工企業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四是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人際交往關系的優勢。因此,機遇與挑戰同在,國內施工企業要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加快高級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及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的威脅指產業內現有企業的利潤被新競爭者侵蝕的可能性。威脅程度取決于現有的進入壁壘。從規模經濟角度分析,建筑施工企業主要靠提高市場占有率使單位成本下降,從而阻止新的進入者。從技術角度分析,因建筑業是非高科技行業,進入壁壘較低,要阻止新的進入者必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保持競爭優勢。從資本實力要求方面來說,在建筑市場不是很規范的前提下,墊資施工、履約保證金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企業有足夠的融資能力。從政府政策方面來說,新進入者必須取得相應的施工資質,才能從事相應的工程項目承包或勞務作業。取得資質并非易事,要有足夠好的業績和相關的職業資格人員。
供應商談判的能力
供應商可以以提高原材料或半成品價格、降低服務質量作為威脅,增強議價能力。建筑施工企業的供應商主要是原材料、設備供應商以及分包商。相對其他產業而言,建筑業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因為建筑材料和分包商(包括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相對過剩。但在特定環境的影響下,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會增強,例如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時,建筑鋼材生產能力整體增強,致使鋼材供應商談判能力增強,鋼材價格得以提高。另外,一些材料,如砂石等受地理環境制約或氣候的影響,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也會增強。
購買者談判的能力
對建筑企業來說,購買者是業主(建設單位).業主(或建設單位)在建筑產品(工程項目)還未生產之前就要通過招標來確定其價格、工期和質量標準。在這種生產方式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每一個工程項目都要選擇7~9家承包商參與競標,以確定最終的中標者,因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另外,購買者直接從施工企業的上游供應商處購買重要材料和設備,將整體工程分解開來,即把重要項目(如裝飾或智能安裝等)直接指定或分包給分包商,使得施工總承包企業的利益受損。
施工企業有天然的劣勢,沒有定型的產品,也沒有長久的購買者(用戶),施工企業要開拓市場就要接觸更多的購買者,所以每一次新接觸的購買者都有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施工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和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挑戰。
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強度
企業為了生存必須取得有利地位,需要不斷擴大經營規模。但由于無序競爭,一大批施工企業產高利低,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另外,國外承包公司進入國內建設市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內絕大多數施工企業的競爭實力難以與世界著名承包商相比。發達國家承包商的資金實力、技術開發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遠遠超過我國的施工企業。
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機制,不能滿足國際化經營的需要。但同時應該看到,國內施工企業也有一定的優勢:一是在局部細分市場上具有整體競爭優勢,二是在國內特定市場上具備多年來積累的市場網絡和運作經營優勢,三是勞動力的低成本使國內施工企業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四是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人際交往關系的優勢。因此,機遇與挑戰同在,國內施工企業要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加快高級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及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