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林在全國建筑業新技術示范工程觀摩會上的講話
我國建筑業發展到今天,采取現場觀摩會的形式,助推項目管理的創新發展,究竟立意在哪里?建筑業的同仁都熟知改革開放三十年,建筑業改革二十多年以來,項目管理從孕育、發展、提升,都經過了輝煌的歷程。到今天,一大批時代建筑、標志性的工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行業需要及時匯集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代表性工程,總結其經驗,以提升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水平。所以對此次會議(全國建筑業新技術示范工程觀摩會)的立意,我以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會長的名義來概括,就是將以此推動我國項目管理走上以技術創新為主要內容,大力提升項目生產力新水平的歷史時期,也可以說是項目管理的新長征,現階段技術創新已經是提升項目生產力水平的主要內容。在此我講三個觀點:
提高項目生產力是建筑業永恒主題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建筑業改革二十幾年來已實現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傳統的施工方式是拖家帶口、行政建制、整體企業流動、生產要素固化占有。那段歷史通過項目法施工為突破口,找到了項目管理這種新型生產方式。現在全行業實行的是項目經理部施工生產組織形式,沒有哪一個建筑企業不實行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所以項目管理找到了新型的生產方式,是我們二十多年改革的成果,但這個成果是階段性的。第二層含義是今后項目管理的任務還要發展,努力的方向就是在轉變生產方式之后大力提高項目生產力,這是永恒的主題。過去我們推行項目法施工,項目經理部的基本特征是優化組合、動態管理,生產要素是優化的動態的,這是項目法施工的基本特征。我認為項目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是六個字--低成本,高品質。
再者,為什么把項目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低成本高品質?項目生產力水平高,成本低,品質高;反之,則成本高,品質低。這幾年參加各類項目管理會議,也聽了不少經驗交流,都是圍繞著這六個字在做文章。由此想到,過去推進項目管理時談標價分離,企業與項目實行標價分離,分層負責,精耕細作,集約增效。那么作為項目生產力的要求,強調低成本高品質,能否把項目經理部定位為“量價分離”實現場所?現場就是要控制好工程量。項目經理部作為生產中心,不搞成本中心,看住質量,抓好安全,少用工程量,而要做到這幾點,就對技術進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長期以來,習慣以全員勞動生產率來評價企業,我是不贊成的。因為行業內勞動生產率是用建安工作量除以全員平均人數,建安工作量是工程量用得越多越好,工程量乘上單價就變成工作量,工程量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如此,很可能越高越落后。這是因為工程量越多,成本越高,與項目生產力本質特征是矛盾的。項目生產力要求工程量要少。現在澳大利亞項目管理培訓中的一個課程叫精算管理,將來中建協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要組織企業家和項目經理去學習精算管理成本。項目管理第一是成本競爭,項目生產力如何追求低成本,這個精算管理技術非常適用。我們有概算、預算、決算,這幾算都不如精算。
基礎創新是最基本、最現實、最有效的科學支撐
要實現項目生產力的低成本高品質,什么是最有效、最科學的支撐呢?項目組織方式科學合理只是其中一方面,但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現實、最有效的是技術創新和先進的配套。生產力五要素中,勞動者是主體要素,勞動對象是客體要素,生產機具是實體要素,這三個要素是三大硬件,還有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兩個要素。技術進步不能獨立成為生產力,它必須滲透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里面去,滲透到建筑材料和生產機具革新里面去。比如,澆灌混凝土是勞動對象,是客體要素,技術進步必須融入其中。使用哪種生產機具澆灌混凝土,是使用商品混凝土還是現場攪拌,用什么手段把混凝土送上去,對于生產機具就要有技術進步要求。同時,只有技術進步要求,沒有科學管理把其統一結合起來也不行,還要把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技術創新就是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的兩者結合。這五大要素統一在一個項目上,就會優質快速建造出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標志性工程。
從上海環球中心到廣州西塔工程,都做到了很多突破性的單體技術進步。我認為還要把技術進步的單項先進配套起來。因為技術進步僅是指某個方面、某一點的技術先進和突破。如果說魯布革施工現場的某一個機械設備很先進,而其他方面不配套,那么總體的先進生產力水平還是無法實現。所以我們推進技術進步,不僅需要單體的先進性,更需要總體的技術系列配套。如同木桶原理,最長的板并不決定總水平,相反最短的板才決定總水平。
出成果 出工法 出人才
一個歷史性的標志性項目不是天天有,也不是哪兒都有,其時代性恐怕具有唯一性。但是在這個項目完成以后,所出的成果、工法、人才,就應當具有普遍性、引領性、先進性,能推動全行業進一步的變革。
出成果:中國建筑業協會提出魯班獎工程必須是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大力發揮示范工程的作用,這是對技術進步成果的肯定,魯班獎就是項目生產力高水平的一個標志。我們推出國際項目管理大獎,也是對進步成果的肯定。
出工法:項目生產力水平是有科技含量的,出成果、出工法就體現了科技含量。我國實行工法管理始于學習推廣魯布革經驗。1988年我在建設部擔任司長時,出臺了在推廣魯布革工程試點企業中試行工法制度的文件。此前,我到日本大成公司訪問時了解到他們有工法。魯布革工程進行國際招標,信息公布剛幾天,為什么大成公司很快就拿出圓形斷面的開挖方案?他們把過去類似工程的施工方法整理成許多模塊匯編起來,技術管理、工藝操作、組合配套、成本核算等相關資料都有,稱之為工法。在魯布革工程上日本公司拿出類似項目的工法一組合就是一個方案。所以我回國后,在推廣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上,提倡把工法管理作為技術基礎管理來抓,并且稍微復雜化一點,分成企業工法、國家級工法,由此建立了這套工法體系。因工法與企業資質掛鉤,現在企業非常重視。工法是企業技術管理的基礎,誰積累多,則誰的水平高、本領大。工法是技術和管理結合,而不是單一的技術,否則就區別不開與新工藝、新技術的問題。一個好的項目確實要產生有普遍意義的工法。中建協現在加強國家級工法的開發推廣應用,就是抓到了重點。
出人才:有了成果和工法,人才必然涌現。過去我非常關注項目經理隊伍建設,現在仍然十分關注項目經理,這支隊伍不可或缺,要繼續提高水平。同時,當我們走向提高項目生產力新階段的時候,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也要加倍重視。現代的標志性工程,特別是超高層鋼結構建筑,如何控制搖擺,如何搞好高空焊接鋼構等一系列難題,都通過工程技術人員攻關解決了。專業技術人員是提升項目生產力水平當中最需關注的人才隊伍,所以我們要在這類人才培養上加大力度。建筑業抓好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不但要總結一些項目技術進步的成功經驗,更要從中出一批人才。人才隊伍通過示范工程帶出來,培養起來,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
我國建筑業發展到今天,采取現場觀摩會的形式,助推項目管理的創新發展,究竟立意在哪里?建筑業的同仁都熟知改革開放三十年,建筑業改革二十多年以來,項目管理從孕育、發展、提升,都經過了輝煌的歷程。到今天,一大批時代建筑、標志性的工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行業需要及時匯集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代表性工程,總結其經驗,以提升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水平。所以對此次會議(全國建筑業新技術示范工程觀摩會)的立意,我以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會長的名義來概括,就是將以此推動我國項目管理走上以技術創新為主要內容,大力提升項目生產力新水平的歷史時期,也可以說是項目管理的新長征,現階段技術創新已經是提升項目生產力水平的主要內容。在此我講三個觀點:
提高項目生產力是建筑業永恒主題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建筑業改革二十幾年來已實現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傳統的施工方式是拖家帶口、行政建制、整體企業流動、生產要素固化占有。那段歷史通過項目法施工為突破口,找到了項目管理這種新型生產方式。現在全行業實行的是項目經理部施工生產組織形式,沒有哪一個建筑企業不實行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所以項目管理找到了新型的生產方式,是我們二十多年改革的成果,但這個成果是階段性的。第二層含義是今后項目管理的任務還要發展,努力的方向就是在轉變生產方式之后大力提高項目生產力,這是永恒的主題。過去我們推行項目法施工,項目經理部的基本特征是優化組合、動態管理,生產要素是優化的動態的,這是項目法施工的基本特征。我認為項目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是六個字--低成本,高品質。
再者,為什么把項目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低成本高品質?項目生產力水平高,成本低,品質高;反之,則成本高,品質低。這幾年參加各類項目管理會議,也聽了不少經驗交流,都是圍繞著這六個字在做文章。由此想到,過去推進項目管理時談標價分離,企業與項目實行標價分離,分層負責,精耕細作,集約增效。那么作為項目生產力的要求,強調低成本高品質,能否把項目經理部定位為“量價分離”實現場所?現場就是要控制好工程量。項目經理部作為生產中心,不搞成本中心,看住質量,抓好安全,少用工程量,而要做到這幾點,就對技術進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長期以來,習慣以全員勞動生產率來評價企業,我是不贊成的。因為行業內勞動生產率是用建安工作量除以全員平均人數,建安工作量是工程量用得越多越好,工程量乘上單價就變成工作量,工程量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如此,很可能越高越落后。這是因為工程量越多,成本越高,與項目生產力本質特征是矛盾的。項目生產力要求工程量要少。現在澳大利亞項目管理培訓中的一個課程叫精算管理,將來中建協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要組織企業家和項目經理去學習精算管理成本。項目管理第一是成本競爭,項目生產力如何追求低成本,這個精算管理技術非常適用。我們有概算、預算、決算,這幾算都不如精算。
基礎創新是最基本、最現實、最有效的科學支撐
要實現項目生產力的低成本高品質,什么是最有效、最科學的支撐呢?項目組織方式科學合理只是其中一方面,但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現實、最有效的是技術創新和先進的配套。生產力五要素中,勞動者是主體要素,勞動對象是客體要素,生產機具是實體要素,這三個要素是三大硬件,還有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兩個要素。技術進步不能獨立成為生產力,它必須滲透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里面去,滲透到建筑材料和生產機具革新里面去。比如,澆灌混凝土是勞動對象,是客體要素,技術進步必須融入其中。使用哪種生產機具澆灌混凝土,是使用商品混凝土還是現場攪拌,用什么手段把混凝土送上去,對于生產機具就要有技術進步要求。同時,只有技術進步要求,沒有科學管理把其統一結合起來也不行,還要把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技術創新就是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的兩者結合。這五大要素統一在一個項目上,就會優質快速建造出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標志性工程。
從上海環球中心到廣州西塔工程,都做到了很多突破性的單體技術進步。我認為還要把技術進步的單項先進配套起來。因為技術進步僅是指某個方面、某一點的技術先進和突破。如果說魯布革施工現場的某一個機械設備很先進,而其他方面不配套,那么總體的先進生產力水平還是無法實現。所以我們推進技術進步,不僅需要單體的先進性,更需要總體的技術系列配套。如同木桶原理,最長的板并不決定總水平,相反最短的板才決定總水平。
出成果 出工法 出人才
一個歷史性的標志性項目不是天天有,也不是哪兒都有,其時代性恐怕具有唯一性。但是在這個項目完成以后,所出的成果、工法、人才,就應當具有普遍性、引領性、先進性,能推動全行業進一步的變革。
出成果:中國建筑業協會提出魯班獎工程必須是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大力發揮示范工程的作用,這是對技術進步成果的肯定,魯班獎就是項目生產力高水平的一個標志。我們推出國際項目管理大獎,也是對進步成果的肯定。
出工法:項目生產力水平是有科技含量的,出成果、出工法就體現了科技含量。我國實行工法管理始于學習推廣魯布革經驗。1988年我在建設部擔任司長時,出臺了在推廣魯布革工程試點企業中試行工法制度的文件。此前,我到日本大成公司訪問時了解到他們有工法。魯布革工程進行國際招標,信息公布剛幾天,為什么大成公司很快就拿出圓形斷面的開挖方案?他們把過去類似工程的施工方法整理成許多模塊匯編起來,技術管理、工藝操作、組合配套、成本核算等相關資料都有,稱之為工法。在魯布革工程上日本公司拿出類似項目的工法一組合就是一個方案。所以我回國后,在推廣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上,提倡把工法管理作為技術基礎管理來抓,并且稍微復雜化一點,分成企業工法、國家級工法,由此建立了這套工法體系。因工法與企業資質掛鉤,現在企業非常重視。工法是企業技術管理的基礎,誰積累多,則誰的水平高、本領大。工法是技術和管理結合,而不是單一的技術,否則就區別不開與新工藝、新技術的問題。一個好的項目確實要產生有普遍意義的工法。中建協現在加強國家級工法的開發推廣應用,就是抓到了重點。
出人才:有了成果和工法,人才必然涌現。過去我非常關注項目經理隊伍建設,現在仍然十分關注項目經理,這支隊伍不可或缺,要繼續提高水平。同時,當我們走向提高項目生產力新階段的時候,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也要加倍重視。現代的標志性工程,特別是超高層鋼結構建筑,如何控制搖擺,如何搞好高空焊接鋼構等一系列難題,都通過工程技術人員攻關解決了。專業技術人員是提升項目生產力水平當中最需關注的人才隊伍,所以我們要在這類人才培養上加大力度。建筑業抓好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不但要總結一些項目技術進步的成功經驗,更要從中出一批人才。人才隊伍通過示范工程帶出來,培養起來,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