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是全國發展散裝水泥最早、工作成績突出、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其發展歷程基本濃縮和代表了我國散裝水泥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散裝水泥的拓荒者
常州是全國發展使用散裝水泥較早的城市之一。早在1978年,原常州市基本建設材料供應處(現常州建筑工程材料供應有限公司),根據當時的國家建委和國家建工總局(在上海、北京、廣州、常州)試點建設商品混凝土生產基地的要求,在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混凝土攪拌站,開啟了生產使用預拌混凝土的先河。混凝土攪拌站的建設,推動了常州市散裝水泥真正意義上的使用與發展,前來學習參觀的城市與企業代表絡繹不絕。1983年4月和1984年4月,全國砼質量委員會工作會議和中國建筑聯合會混凝土協會商品砼專業協會成立大會分別在常州召開,常州成為全國預拌混凝土發展的業務技術交流重地。改革開放后,隨著個體經濟的出現,極少數私營企業看到了投資預拌混凝土制造業的利益和發展空間,于是開始投資建設攪拌站生產預拌混凝土。此時經過技改的常州水泥廠便擔負起常州及其周邊城市散裝水泥的供應任務,使得該市散裝水泥量、率飆升,成為發展散裝水泥的先進之地。
在農村,當時的武進縣響應國家發展散裝水泥的號召,于1975年4月成立了縣散裝水泥領導小組,下設散裝水泥辦公室。武進建材廠等企業從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開始發展供應散裝水泥。在當時沒有專門交通運輸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土法上馬,用手扶拖拉機、農用船運輸散裝水泥,在離廠不遠的農村甚至用糞桶挑運散裝水泥,“發散”工作搞得熱火朝天。1973年,鎮江地區在武進建材廠召開了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現場會。1975年,原國家建材局又在武進建材廠召開了南方13省市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現場會,介紹武進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的先進工作經驗。武進縣由于在農村發展散裝水泥工作中成績突出,被原國家經貿委列為首批全國農村推廣散裝水泥示范縣。
實行市管縣后,金壇、溧陽兩市劃歸常州管轄,常州全市的水泥總量大幅度增加,但水泥散裝率卻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溧陽雖是水泥生產大市,并以水泥為支柱產業,但因其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小水泥廠眾多、生產技術落后、缺少“發散”設施等原因,水泥散裝率一直很低,經過一番努力后仍在3%~4%之間徘徊,嚴重阻礙了常州全市乃至江蘇省散裝水泥的發展速度。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借水泥產業結構調整之機,淘汰落后的水泥產能,新建先進的、擁有發放散裝水泥設施的水泥生產線。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支持引導下,以金峰為首的溧陽水泥企業抓住了國家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金峰已發展成為日產水泥熟料3.65萬噸全國單體產能最大的水泥企業。金峰、盤古、揚子三大水泥企業的散裝率均在95%以上,成為江蘇省發展散裝水泥的新亮點。常州全市逐步形成了金壇、溧陽以水泥和熟料生產為主,常州及武進區以粉磨站為主的水泥生產格局。2006年,全市散裝水泥供應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大關,名列全國第三。常州市由于“十五”期間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成績突出,被商務部和江蘇省經貿委、建設廳授予了先進單位稱號。2008年全市散裝水泥供應量為1828萬噸,首次名列全國第一。2009年金峰水泥3條日產6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后,全市的散裝水泥供應量在全國將遙遙領先。
率先生產使用預拌混凝土
1978年10月,常州材供公司建成了江蘇省第一座混凝土攪拌站,生產出了全省第一方預拌混凝土。為了滿足建筑市場對預拌混凝土的需求,常州材供公司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多次進行技改,使預拌混凝土產能不斷翻番。在技改過程中,該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1項、部省科技成果獎3項、市級科技成果獎兩項、國家科技專利兩項,還為全國各省市的150多條混凝土生產線提供技術服務,為全省乃至全國預拌混凝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此期間,常州市的混凝土攪拌站也從1家發展到3家。但是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預拌混凝土供應量始終徘徊不前。到2001年年底,常州市預拌混凝土的供應量始終未能突破100萬立方米,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預拌混凝土一度被業內人稱之為“傷心”混凝土。直到《江蘇省散裝水泥管理辦法》出臺后,2001年常州市建設局、市散辦、市公安局聯合印發了《常州市區建設工程預拌混凝土使用管理規定》,對全市預拌混凝土的推廣使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2003年商務部等4部局頒布了《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攪拌混凝土的通告》以后,在市場經濟驅動和政府引導下,個體經濟紛紛斥巨資建設混凝土攪拌站。從2002年到2004年短短的3年間,常州市預拌混凝土供應量增加了近5倍,到2007年年底,混凝土供應量達到1210萬立方米,是2001年供應量的16.5倍。在預拌混凝土制造業發達的江蘇,全省十強混凝土制造企業中常州就有兩家。現在金壇、溧陽兩市城區的工程建設,政府明文規定全部使用預拌混凝土、禁止現場攪拌。溧陽市還將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范圍擴大到鄉鎮所在地,是全國縣級市中第一個在鄉鎮所在地實行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城市,成為江蘇省農村發展散裝水泥的亮點。
向更新的高度沖剌
常州作為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當整個城市實現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時,有責任、有義務在預拌砂漿的推廣應用上做出貢獻。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常州市散辦從2003年開始為發展預拌砂漿作輿論準備,決心“十一五”期間在推廣應用預拌砂漿上有所突破。當國家商務部等6部局決定在全國10個城市率先推廣使用預拌砂漿時,常州已進行了“熱身運動”。在6部局《關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工作的通知》下發后的第一天,常州市4委局就下發了《關于加快我市預拌砂漿發展的實施意見》。
2007年11月8日,常州市第一家預拌砂漿生產企業———眾華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并投產,該公司生產的預拌干粉砂漿經工地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砂漿質量無可挑剔,施工效率大幅提高,環境面貌無噪無塵,充分體現了預拌砂漿的技術含量和推廣應用價值。現在常州市已建成4家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年產能可達70余萬噸。
散裝水泥的拓荒者
常州是全國發展使用散裝水泥較早的城市之一。早在1978年,原常州市基本建設材料供應處(現常州建筑工程材料供應有限公司),根據當時的國家建委和國家建工總局(在上海、北京、廣州、常州)試點建設商品混凝土生產基地的要求,在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混凝土攪拌站,開啟了生產使用預拌混凝土的先河。混凝土攪拌站的建設,推動了常州市散裝水泥真正意義上的使用與發展,前來學習參觀的城市與企業代表絡繹不絕。1983年4月和1984年4月,全國砼質量委員會工作會議和中國建筑聯合會混凝土協會商品砼專業協會成立大會分別在常州召開,常州成為全國預拌混凝土發展的業務技術交流重地。改革開放后,隨著個體經濟的出現,極少數私營企業看到了投資預拌混凝土制造業的利益和發展空間,于是開始投資建設攪拌站生產預拌混凝土。此時經過技改的常州水泥廠便擔負起常州及其周邊城市散裝水泥的供應任務,使得該市散裝水泥量、率飆升,成為發展散裝水泥的先進之地。
在農村,當時的武進縣響應國家發展散裝水泥的號召,于1975年4月成立了縣散裝水泥領導小組,下設散裝水泥辦公室。武進建材廠等企業從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開始發展供應散裝水泥。在當時沒有專門交通運輸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土法上馬,用手扶拖拉機、農用船運輸散裝水泥,在離廠不遠的農村甚至用糞桶挑運散裝水泥,“發散”工作搞得熱火朝天。1973年,鎮江地區在武進建材廠召開了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現場會。1975年,原國家建材局又在武進建材廠召開了南方13省市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現場會,介紹武進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的先進工作經驗。武進縣由于在農村發展散裝水泥工作中成績突出,被原國家經貿委列為首批全國農村推廣散裝水泥示范縣。
實行市管縣后,金壇、溧陽兩市劃歸常州管轄,常州全市的水泥總量大幅度增加,但水泥散裝率卻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溧陽雖是水泥生產大市,并以水泥為支柱產業,但因其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小水泥廠眾多、生產技術落后、缺少“發散”設施等原因,水泥散裝率一直很低,經過一番努力后仍在3%~4%之間徘徊,嚴重阻礙了常州全市乃至江蘇省散裝水泥的發展速度。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借水泥產業結構調整之機,淘汰落后的水泥產能,新建先進的、擁有發放散裝水泥設施的水泥生產線。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支持引導下,以金峰為首的溧陽水泥企業抓住了國家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金峰已發展成為日產水泥熟料3.65萬噸全國單體產能最大的水泥企業。金峰、盤古、揚子三大水泥企業的散裝率均在95%以上,成為江蘇省發展散裝水泥的新亮點。常州全市逐步形成了金壇、溧陽以水泥和熟料生產為主,常州及武進區以粉磨站為主的水泥生產格局。2006年,全市散裝水泥供應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大關,名列全國第三。常州市由于“十五”期間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成績突出,被商務部和江蘇省經貿委、建設廳授予了先進單位稱號。2008年全市散裝水泥供應量為1828萬噸,首次名列全國第一。2009年金峰水泥3條日產6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后,全市的散裝水泥供應量在全國將遙遙領先。
率先生產使用預拌混凝土
1978年10月,常州材供公司建成了江蘇省第一座混凝土攪拌站,生產出了全省第一方預拌混凝土。為了滿足建筑市場對預拌混凝土的需求,常州材供公司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多次進行技改,使預拌混凝土產能不斷翻番。在技改過程中,該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1項、部省科技成果獎3項、市級科技成果獎兩項、國家科技專利兩項,還為全國各省市的150多條混凝土生產線提供技術服務,為全省乃至全國預拌混凝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此期間,常州市的混凝土攪拌站也從1家發展到3家。但是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預拌混凝土供應量始終徘徊不前。到2001年年底,常州市預拌混凝土的供應量始終未能突破100萬立方米,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預拌混凝土一度被業內人稱之為“傷心”混凝土。直到《江蘇省散裝水泥管理辦法》出臺后,2001年常州市建設局、市散辦、市公安局聯合印發了《常州市區建設工程預拌混凝土使用管理規定》,對全市預拌混凝土的推廣使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2003年商務部等4部局頒布了《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攪拌混凝土的通告》以后,在市場經濟驅動和政府引導下,個體經濟紛紛斥巨資建設混凝土攪拌站。從2002年到2004年短短的3年間,常州市預拌混凝土供應量增加了近5倍,到2007年年底,混凝土供應量達到1210萬立方米,是2001年供應量的16.5倍。在預拌混凝土制造業發達的江蘇,全省十強混凝土制造企業中常州就有兩家。現在金壇、溧陽兩市城區的工程建設,政府明文規定全部使用預拌混凝土、禁止現場攪拌。溧陽市還將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范圍擴大到鄉鎮所在地,是全國縣級市中第一個在鄉鎮所在地實行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城市,成為江蘇省農村發展散裝水泥的亮點。
向更新的高度沖剌
常州作為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當整個城市實現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時,有責任、有義務在預拌砂漿的推廣應用上做出貢獻。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常州市散辦從2003年開始為發展預拌砂漿作輿論準備,決心“十一五”期間在推廣應用預拌砂漿上有所突破。當國家商務部等6部局決定在全國10個城市率先推廣使用預拌砂漿時,常州已進行了“熱身運動”。在6部局《關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工作的通知》下發后的第一天,常州市4委局就下發了《關于加快我市預拌砂漿發展的實施意見》。
2007年11月8日,常州市第一家預拌砂漿生產企業———眾華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并投產,該公司生產的預拌干粉砂漿經工地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砂漿質量無可挑剔,施工效率大幅提高,環境面貌無噪無塵,充分體現了預拌砂漿的技術含量和推廣應用價值。現在常州市已建成4家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年產能可達70余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