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一批批散裝水泥,經過中轉庫搖身一變成為袋裝的復合硅酸鹽水泥;1000噸的水泥經過一番“加工”后,立即變成1200噸,甚至1500噸;經過巧妙摻入,石灰、煤渣也可以當高標號水泥賣出。昨天(12日)晚上,廣東省質監局執法人員在惠州市博羅縣圓洲鎮、石彎鎮查處了兩家無證分裝水泥的中轉站,共查獲無證生產的袋裝水泥55噸。

4個水泥中轉庫一天可為不法商家牟利2萬元

散裝水泥經過“加工”后成為短斤少兩的袋裝水泥

劣質水泥被裝載上車運往各分銷點
石彎的森田水泥中轉站位于一個專門卸載散裝水泥的碼頭邊上,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豎立著四個水泥儲備罐,旁邊停靠著兩輛載滿袋裝水泥的大貨車,司機正準備把水泥運送到各分銷點。據執法人員介紹,散裝水泥是通過“水路”運送到這個地方,工人在簡單的生產線上將水泥分裝,有時還會摻入煤渣和石灰。經過“加工”的水泥,在硬度、強度、抗壓性能上都有所下降,這些劣質水泥使用在建筑上,嚴重時會使房屋倒塌。
省質監局的一名稽查人員告訴記者,森田水泥中轉站在去年底就被查封過一次,被處30萬4千元罰金,并查封所有設備。但由于水泥分包裝和加料有巨大的牟利空間,不法商人不惜鋌而走險,以4個水泥中轉庫的儲量計算,每天工作5小時(晚上7:00-12:00)即可生產4-5百噸袋裝水泥,一噸水泥的凈利潤為50-60元,那么每天就可賺2萬元左右。
據悉,近年來廣東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藝的水泥企業,但由于珠三角水泥需求量大,一些違法企業通常采取夜間生產,化整為零和快裝速運方式分裝的方法規避執法檢查。去年,省質監局共查處無證分裝水泥中轉站38個,主要分布在深圳、東莞、惠州等水系比較發達的地方。省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嚴厲打擊非法水泥配制黑窩點的專項執法行動,并對重點區域的水泥企業開展執法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