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蓬勃發展的加氣混凝土工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2-22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
核心提示:蓬勃發展的加氣混凝土工業 
  加氣混凝土工業在我國已經有40年的發展歷史,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國已有生產企業約596家,總設計能力超過4650萬m3,成為主要的節能墻體材料。回顧1978年,我國加氣混凝土企業僅有28家,設計能力不足190萬m3,實際產量約80萬m3,固定資產形成正常生產能力的僅占52%。因此,可以說加氣混凝土的發展成果主要是在改革開放30年里取得的。我國加氣混凝土工業已經成為工藝裝備、應用技術配套齊全的新興行業。回顧行業發展的歷程,加氣混凝土行業是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而逐步發展壯大的。是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全行業以及熱愛加氣混凝土事業的各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

  1978年的回顧

  我國從1958年開始組織加氣混凝土的研究工作,1965年從瑞典引進西波列克斯(Siporex)技術專利,建設我國第一家加氣混凝土生產企業———北京加氣混凝土廠。此后,從1970年到1976年,翻版設計西波列克斯裝備并建成了北京矽酸鹽廠,建設了齊鐵工程處、沈鐵工程處及上海市楊浦煤渣磚廠等手工切割生產線,其中上海市楊浦煤渣磚廠自行研制并裝備了預鋪鋼絲卷切式切割機,成為我國早期自行設計并得到一定推廣的小型切割機。在原建筑材料工業部的組織領導下,1973年起,由東北建筑設計院負責設計,陜西玻璃纖維機械廠制造(第一臺該機型由哈爾濱市建筑工業加工廠自行制造)的16臺6m地面翻轉切割機,開始逐步裝備各地企業,這一工作持續到1980年,最后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的生產線為12條,其中,新疆(烏魯木齊)、蘭州、西安、鄭州、武漢、長春等企業沿用至今。

  1978年以前,從建廠到投產約29%的企業用了3年~4年,44%的企業用了5年~6年,47%的企業用了7年~8年;平均單位投資為120元/m3(與目前相當),平均規模為6.79萬m3,平均產量為2.86萬m3,單位產品平均能耗為75kg標煤(煤耗波動在18.3kg/m3~369kg/m3,電耗波動在7kWh/m3~100kWh/m3),勞動生產率波動在15.8m3/人·年~725m3/人·年之間。
  產品質量情況,干密度500kg/m3的制品,實際波動在490kg/m3~628kg/m3之間,出釜強度波動在1.5MPa~3.5MPa之間,平均抗壓強度波動在2.2MPa~2.5MPa之間;干密度700kg/m3的制品,實際波動在700kg/m3~800kg/m3之間,出釜強度波動在3.5MPa~4.8MPa之間;大多數企業對外觀尺寸偏差規定為機械切割允許偏差為±5mm、±3mm、±3mm(長、寬、高),手工切割允許偏差為±5mm、±5mm、±5mm(長、寬、高),實際偏差最大者超過±10mm(當時尚無統一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1978年前的加氣混凝土行業,是我國加氣混凝土的起步階段,許多企業基建程序紊亂,施工無檢查(當時尚未建立監理制度),竣工無驗收,投資有缺口,收尾無期限,成為邊建設、邊投產、邊改造、邊攻關的四邊工程。年產3萬立方米以上的企業,除北京加氣混凝土廠外,沒有一家能夠達到設計能力,有13%的企業經營虧損。在質量、裝備技術上基本是北京加氣混凝土廠一枝獨秀,這得益于其引進的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應用技術,而其他企業尚處于探索階段,包括6m地面翻轉式切割機也處于有待改進和完善的狀態。除北京加氣混凝土廠有比較系統的企業標準外,全行業尚無統一的國家或行業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和應用規范與標準圖集。

  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

  我國加氣混凝土真正得到發展是在改革開放的30年里,在這30年中加氣混凝土行業完成了從原材料標準、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和應用技術規范與圖集的編制,建立了完善的標準體系,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一改過去單一國有體制,激發了加氣混凝土行業的活力,使國有、集體、民營、外資得到合理發揮,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局面。裝備技術發展完全實行了市場化運作,實現了多家競爭、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提高了我國加氣混凝土裝備水平,而且行銷海外成為除德國外出口最多的國家。

  加氣混凝土的快速發展應從1992年算起,當時原國家建材局、建設部、農業部、原國家土地局在《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意見》中提出的“八·五”期間新型墻體材料產量占墻體材料15%的目標。隨后的《全國墻材革新“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要求2000年新型墻材占墻體材料的20%,都為加氣混凝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建材工業“十五”規劃提出了新型墻體材料的比例要達到40%的要求,即新型墻體材料總產量為3000億塊標準磚,相應的以8部委局聯合頒布的《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建設部頒布的《關于在住宅建設中淘汰落后產品的通知》等一系列具體的要求,為加氣混凝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更使加氣混凝土這唯一單一材料達到節能設計標準的新型墻體材料具有強勁的生命力。2005年國務院33號文下達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通知》,要求到2006年年底全國黏土磚產量減少800億塊標準磚,嚴格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到2010年所有城市禁止使用黏土磚,新型墻體材料占55%,全國實心黏土磚產量控制在4000億塊標準磚以下的目標,更掀起了加氣混凝土的發展高潮。

  30年的發展,我國加氣混凝土行業已建成并投產的企業達596家(2007年),是1978年的21倍;設計生產能力4650萬m3,是1978年的24.5倍;平均規模7.8萬m3,平均生產能耗34.6kg標煤,是1978年的50%,其中平均煤耗28.59kg標煤,平均電耗14.22kWh,勞動生產率是1978年最高值的1倍。目前,新建企業建設周期一般為6個月~10個月,大型企業最長在1年半。

  1.我國加氣混凝土的分布

  我國加氣混凝土生產和應用的分布較1978年發生了很大變化。1978年前,以北京及周邊地區、東北地區發展較快,應用也比其他地區廣泛。到了上世紀90年代加快墻改步伐后,先是在山東和廣東掀起了一個發展的高潮,后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全國有約600家企業,若分別以企業個數和生產規模計算,大約有16.4%和16.7%在山東、12.6%和12.9%在廣東、8.7%和9.9%在江蘇、7.0%和9.5%在浙江、4.2%和7.7%在湖北、3.0%和7.0%在上海。全國范圍內屬江浙滬的裝備水平最高、產品質量最好,僅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引進線就有7條,其中6條為翻轉切割,側立養護(不包括引進后淘汰的生產線)。國產設備中則以仿伊通的空中翻轉式切割機為主,而且生產規模(單線)都在10萬m3以上。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在武漢,春筍集團和華宇集團分別為年產80萬m3和50萬m3,武漢市是全國加氣混凝土發展較好的地區,僅武漢市年用量近280萬m3,這一地區則以國產的地面翻轉式切割機為主。相對來說,還有一些地方擁有好幾家企業,但是規模都不大(相當一部分僅配一、兩臺釜),裝備技術自然不會太高,產品質量讓人擔憂。

  2.標準及規范體系

  1980年,原國家建材局頒布了JC265~275共11項加氣混凝土試驗方法標準,這是加氣混凝土在我國誕生以來頒布的第一項系列標準,該系列標準分別于1989年和1997年完成修訂,修訂后的標準為GB/T11969~11975-1997《加氣混凝土性能試驗方法》。2008年,該標準按要求進行了整合修訂,修訂后的標準縮小了與先進國家標準之間的距離,也更有利于產品的應用。1982年原國家建材局頒布了JC315《加氣混凝土砌塊》標準,這是加氣混凝土的第一部產品標準,該標準分別于1989年、1997年和2006年完成修訂并以國家標準頒布,新的標準為GB11968-2006《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1983年原國家建材局頒布了JC351《蒸壓加氣混凝土板》標準,這是加氣混凝土板的第一部產品標準,該標準于1995年修訂,并以國家標準發布,標準為GB15762-1995《蒸壓加氣混凝土板》,2008年對該標準進行了較大的修訂,以符合生產和應用的要求。1984年建設部頒布JGJ17-84《蒸壓加氣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這是我國第一部加氣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該規程目前已完成修訂),在該規程頒布后,首先是北京及東北地區,然后是其他省市相繼出臺了加氣混凝土應用圖集。2006年建設部頒布了06J908-1《公共建筑節能構造(嚴寒和寒冷地區)》和06J908-2《公共建筑節能構造(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為加氣混凝土的應用提供了設計依據。在此期間,原國家建材局還頒布了JC/T407《加氣混凝土用鋁粉膏》、JC/T409《硅酸鹽建筑制品用粉煤灰》、JC/T621《硅酸鹽建筑制品用生石灰》、JC/T622《硅酸鹽建筑制品用砂》等材料和試驗方法標準,建立了加氣混凝土的標準體系。針對產品標準與應用規范銜接,建設部以建標〔2006〕77號文下達了國家標準《墻體材料應用統一技術規范》編制任務,這一標準將起到對所有用于墻體的建筑材料標準的統領作用,彌補了標準體系的不足。我國各地相繼發布或著手編制地方的《加氣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這是加氣混凝土在地方應用的綱領性文件,將有利于加氣混凝土在墻體材料改革和建筑節能政策下的推廣應用。

  3.加氣混凝土裝備技術

  伴隨著加氣混凝土行業的發展,加氣混凝土裝備在這30年里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且機型已基本定型,以仿伊通的空中翻轉式和地面翻轉式為主。仿伊通的空中翻轉式切割機在1996年首先由常州建材研究設計所,后由北京建都設計院在伊通技術基礎上設計的,最初由常州天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當時為常州林機三廠)制造,配套司梯碼的高速頂推式攪拌機或烏尼泊爾的導流筒式攪拌機,形成仿伊通工藝裝備。地面翻轉式切割機最早于1973年開始試制,并裝備了12條生產線。1996年,陜西農房建材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在原6m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成功推出了4m系列地面翻轉切割機,配以烏尼泊爾的導流筒式攪拌機,基本形成地面翻轉工藝裝備。經過近10年的實踐,這兩種機型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并且其技術也在相互滲透(如地翻型的縱切鋼絲參照了仿伊通錯位排列)、日漸成熟,已被廣大用戶所接受,這也是許多國產切割機走出國門的重要原因。但在制造的精確性、設備的多功能、自動化和配套性上還應努力。蒸壓釜是加氣混凝土生產工藝中的重要設備,當初引進時即開始了消化吸收工作。目前,以常州鍋爐有限公司為主的生產企業,已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不僅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也大量行銷國外。為了滿足加氣混凝土生產工藝的要求,常州建材研究設計所等積極開發研制了氣泡整理機、液壓切割輸送機(液壓行車)等工藝設備,完善了加氣混凝土專用工藝設備,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加氣混凝土裝備系列。

  但是,也有些企業推出了遷就低投資的設備,其最多見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是:簡化結構、簡化工藝,出現了平底(或錐底)攪拌機,甚至出現僅采用11kW電機,攪拌轉速僅300多轉的攪拌機。攪拌軸與攪拌葉輪不以鍵連接而采用焊接連接,底板模具大量使用拼接料,不顧功能與效果地“節省”材料(如模具,由于加工粗糙、自重很輕,不能保證密封而需加設螺栓緊固)。使用再生電機、小車車輪不采用鑄鋼或煅件、在擺渡車上加一模具提升裝置來代替人工拉鋼絲的“多功能切割機”等,使設備失去許多應有的功能,失去可維修性,失去基本的加工精度,縮短了使用壽命,可以說用這類設備生產出的產品基本都是不合格的。

  4.加氣混凝土生產技術

  加氣混凝土在我國已實現工業化生產,其產品門類已發展到非承重砌塊、承重砌塊、保溫塊、墻板與屋面板,被廣泛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新型節能建筑材料。應用于加氣混凝土的原材料有粉煤灰、砂、工業尾礦砂、煤矸石、礦渣和石粉(石材加工廢棄物),與國外加氣混凝土行業比較,我國不僅拓展了原材料的范圍,而且在為社會提供節能建筑材料的同時消納了大量的工業廢棄物,也為環保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國加氣混凝土企業采用的工藝技術比較廣泛,企業生產和裝備水平差距很大,從裝備水平看,大體可分為3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以引進切割機為核心設備,采用微機程序控制,自動化程度較高,年產量在20萬m3以上,產品質量穩定,能進行多品種產品生產的生產線。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上海伊通有限公司、長興伊通有限公司、南京旭建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加氣混凝土廠、浙江開元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天筑新型建材公司、天津愛舍新型建材公司等。這一層次代表我國加氣混凝土行業最先進的技術,也標志著加氣混凝土的發展方向。

  第二個層次是以國產的切割機(包括仿伊通空中翻轉型和地面翻轉型等)為主要裝備的企業,這些企業都經過正規的設計,選用標準或定型的設備,雖然大多沒有采用微機控制,但普遍采用連鎖自控,人機匹配較好、適應性強、能長期穩定生產。這一層次的企業應用了許多新技術,如水熱球磨工藝、錯層配料工藝、氣泡整理機、鋁粉膏自動計量攪拌機和液壓輸送機構(液壓行車)等,這一層次的企業成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載體,也因為其投資明顯優于引進線,產品質量接近引進線而最具競爭力。

  以上兩個層次的企業構成了中國加氣混凝土行業的主體力量,生產企業約占70%,生產能力約占90%。

  第三個層次是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及人工切割的生產線。這一層次中,有的僅蒸壓釜為購置設備,其他均為自制的非規范設備;另一些則配備了簡易切割機及不規范的攪拌機、模具等。這一層次的生產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經過正規的設計,生產線布置和設備選型缺少總體的規劃、技術定位低、產品質量波動大、無法形成產品產量規模,有些甚至無法生產合格產品,應成為改造更新的重點。

  5.加氣混凝土應用

  1984年,我國頒布了JGJ17-84《蒸壓加氣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使我國加氣混凝土的應用有了技術法規的支持。1987年推出了建筑試用圖集87SJ139《加氣混凝土砌塊建筑構造》(2003年該圖集修訂后名稱改為《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建筑構造》標準號為03J104)。此后,各地分別推出了地區的構造圖集,如1987年華北西北的88J2(二)《墻身———加氣混凝土》(2001年該圖集修訂版的標準號為88J2-3)、東北地區的《加氣混凝土建筑實用構造》、北京地區于1997年推出的96SJ-01《多層節能住宅體系構造圖集(加氣混凝土砌塊外墻)》、江蘇省于1998年推出的蘇J9803《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ALC)板構造圖集》和2002年推出的蘇J04-2002《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ALC)砌塊建筑構造圖集》、河南省于1997年推出的97YJ406《加氣混凝土砌塊墻及保溫屋面構造(試行)》、上海市推出的推薦性圖集2003滬J/T-105《YTONG輕質砂加氣混凝土砌塊建筑構造圖》和2004滬JU/T-108《YTONG輕質砂加氣混凝土板建筑構造圖(一)》、2004滬J/T-128《YTONG輕質砂加氣混凝土板建筑構造圖(二)》,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各地加氣混凝土的推廣運用。2006年建設部頒布的06J908-1《公共建筑節能構造(嚴寒和寒冷地區)》和06J908-2《公共建筑節能構造(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為加氣混凝土在建筑節能領域確立了地位。

  加氣混凝土不同于燒結黏土磚,具有吸水量大且吸水慢的特點。通常采用3種方法,一是分次澆水后再砌筑抹灰;二是在墻體先刷界面劑,然后再進行抹灰;三是在已完成的抹灰砂漿上噴防裂劑。現在,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專用砂漿(包括粉刷石膏)的干法施工,其砌筑灰縫在3mm以內,德國已控制為0.8mm。專用砂漿既具有保水性,又具有黏塑性。保水性可以保證在砂漿自身水化硬化前,水分不被砌體吸走;黏塑性則保證了對頭縫的砌筑質量,這一技術在江浙滬地區基本都得到了采用,北京則多使用石膏砌筑。為配合專用砂漿的應用,參照國外技術,系列開發了金屬結構件和塑料連接件。但應用技術的發展還是與生產技術的發展相脫節,有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到目前為止空鼓和開裂是在應用上缺陷最多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設備開發與工藝技術脫節,工藝技術又與應用技術脫節應為主要原因,而尤以后一個脫節對行業的發展影響最大。對于加氣混凝土,其最大的優勢是單一材料達到節能50%的要求,而對于65%的要求,若以傳統砌筑方法就難以達到了。因為,當灰縫超過3mm,則導熱系數需乘以1.25的修正值。從經濟上看,也只有使灰縫小于3mm,才有可能使用專用砂漿(當灰縫為3mm時,每立方米加氣混凝土耗用砌筑砂漿不超過20kg,材料費在15元人民幣),這就要求我們的產品必須普遍達到尺寸偏差小于1.5mm的水平。從全行業看,這一要求顯然沒有達到,其關鍵還是切割機。這就要求我們的切割機制造企業,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提高切割精度,解決六面切割和切割時的坯體損傷及黏連,生產異型塊和裝飾塊等。

  加氣混凝土發展展望

  加氣混凝土具有極好的保溫隔熱性能,是墻體材料中唯一的單一材料,即可達到節能要求的材料。加氣混凝土作為墻體的保溫隔熱材料,若能從根本上解決建筑節能問題的優越性將更讓人青睞,這也是德國、日本等國家大量使用加氣混凝土的原因。

  加氣混凝土作為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它的市場與黏土磚市場等同。而目前全國加氣混凝土的設計生產能力僅4650萬m3,相當于300億塊標準磚,占目前墻體材料產量的3.5%,占新型墻體材料(3850億塊標準磚)的8%(新型墻體材料占墻體材料總量的比例經過10余年的努力,2006年已達到46%),實際產量僅占墻體材料的1.94%,(德國為12%)。所以加氣混凝土產品要依靠國家政策,提高產品質量、揚長避短、因地制宜、以優良的性能逐漸取代黏土磚,不斷擴大應用領域,其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國務院33號文下達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所有城市禁止使用黏土磚,新型墻體材料占55%,全國實心黏土磚產量控制在4000億塊標準磚以下,更為加氣混凝土提供了市場空間。

  我國加氣混凝土制品絕大多數是砌塊,大多用于框架建筑的填充和圍護結構,而大量的鋼結構建筑和農村建筑尚未普遍采用加氣混凝土,這與其優良的節能節材性能是不相符的,其主要的原因是產品質量和應用技術。

  加氣混凝土與傳統的黏土磚比較,不但具有體積密度小、塊形大的特點,還具有吸水量大和吸水速度慢的特性,這就對加氣混凝土的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旦我們的施工方法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影響產品的應用。如果采用普通混合砂漿,以類似于黏土磚施工的濕法作業,容易帶來墻體裂紋、抹面空鼓等問題(且不考慮產品質量引起的裂紋和空鼓)。普通混合砂漿不具有保水性,如果砌筑時加氣混凝土不經淋水或者淋水不合要求,砂漿在水化硬化前,大量的水分被砌體吸走,自身不能完成水化反應,必然影響砌筑抹面質量。但加氣混凝土在上墻時,含水量過大,日后又會因干燥收縮而使墻體產生裂紋。普通混合砂漿的導熱系數和彈性模量與加氣混凝土均有較大差別,使接縫處的熱橋效應等影響到砌筑質量和砌體的使用效果,并降低了熱工性能。而如果此時加氣混凝土本身質量出現一些缺陷,那么以上問題將會表現得更加突出。因此,采用加氣混凝土專用砂漿,能有效保證砌筑質量,而加氣混凝土的尺寸偏差小于1.5mm則是使用專用砂漿(含粉刷石膏)的前提。

  加氣混凝土在建筑中除擔負圍護和填充作用外,還必須承擔飾面的負荷,這就對它的抗壓強度等物理力學性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我們的農村市場雖然很大,但有分散和規模小、應用技術薄弱的特點,如果能在應用技術上分擔責任,無疑將會極大地推動加氣混凝土在農村的應用,比如以異型塊和U型塊來解決門窗過梁、拐角、樓梯搭接和圈梁,再以專業的施工隊伍配套服務(一站式服務),就可解決加氣混凝土在農村的應用,拓展我們的市場。

  鋼結構建筑是加氣混凝土板施展作用的舞臺,目前我國加氣混凝土板應用相對薄弱,其中缺少完整配套的應用技術是原因之一。當初,南京旭建在生產線開工之際,投資20余萬元編制適用于自己產品的圖集和規程,使產品一面世便有配套的技術規范和圖集,然而這對眾多中小企業就勉為其難了。

  縱觀加氣混凝土的發展趨勢,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是以下幾個方面。

  1.如何樹立理智的投資觀念,是保證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部分地區曾有過暴利階段,在這階段當然引發了投機性投資,這類企業主要考慮的是近期利益,勢必忽視產品質量,其后果是導致當地加氣混凝土的全面崩盤,上世紀90年代前期的長春即為典型;另一種投資行為的出發點是看好加氣混凝土政策風險極小,但不愿合理投入,只是在有機會的時候賺一票,這類企業也不注重長期利益,設備配套有缺陷,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還有一種投資行為是實在沒錢,但又不愿放棄機會,選擇的設備只講便宜,不講性能,建成的生產線當然難以制出合格產品。這類企業也容易上不道德設備商的圈套。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應讓投資人認識到,加氣混凝土是長線產品,不會在短時間內更新,同時,加氣混凝土的產品質量問題雖然不是顯性問題,但出現問題也難以立即解決或彌補。因此,作為理性的投資者,不必追求過低的投資回收期,不必追求過高的內部收益率,但生產線必須配套完善,并能保證產品的質量。

  2.如何通過提高加氣混凝土的性能,來滿足建筑業對材料日益提高的要求。首要是提高抗壓強度和尺寸偏差指標,這就要求我們從觀念上應有所突破,原材料質量有所提高,裝備更加先進。

  3.異型塊和U型塊的提出,呼喚配套應用圖集的出臺,加氣混凝土也應出版與農村建筑相適應的專用圖集,同時裝備企業也應根據產品及應用技術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裝備技術水平。

  4.加氣混凝土企業應樹立將建筑視為最終產品的觀念,建立一站式服務體系,以專業化的服務配套自己的產品,使加氣混凝土成為占據墻體材料主導地位的產品。

  5.完善加氣混凝土的應用技術,包括應用規范、設計圖集、施工指導等文件及配套工具、材料標準規范。

  6.實現加氣混凝土生產技術的規范化。加氣混凝土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許多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但也有一些技術本身存在缺陷或不完善,這些技術一直困擾著許多企業,并影響著行業的健康發展,首當其沖的是“一釜三周轉”,應在理論上和實際效果上作出明確的結論。

  7.建立裝備自律和保證體系,促進生產技術提高。目前,我國已有20多家切割機制造企業,加上蒸壓釜等專有設備制造企業不下50家,所生產的切割機及配套設備可謂品種繁多,但卻僅有指導性標準,而缺少控制性標準,使不規范機型隨意出爐,即使成熟機型也難按標準判定或考核,造成劣質設備輕易進入市場并走出國門,給加氣混凝土行業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今年免燒磚及有關設備已被叫停,要保證加氣混凝土的健康發展,我們對裝備也應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8.建立行業的技術平臺。作為一個行業,技術支撐是基礎,過去這一支撐主要依靠國有科研機構,但隨著體制的轉變,這一支撐已無從依靠。如伊通和旭建等大企業還有能力進行生產和應用的研究開發,而許多中小企業就勉為其難了。在市場經濟下,一個企業投入所形成的成果,已不可能讓別的企業輕易分享,這勢必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從行業的產品質量、應用技術、標準規范及技術裝備,都表現出以行業為主導的技術支撐的薄弱。其實,我們擁有許多投身加氣混凝土的各類人才,如何組織、如何籌措資金,應予以充分重視。

  【作者】:中國加氣混凝土協會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