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上海高速公路總里程達634.62公里。人流物流頻繁涌動、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用地和產業布局得以改善———高速公路所到之處,處處顯現生機盎然的“黃金效應”。
這一切,起于20年前的1988年10月31日,我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通車。
上世紀80年代,“高速公路”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
時任滬嘉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的張奎鴻回憶,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的道路建設速度遠遠落后于交通運量的增長。如市區到嘉定科學城不過20多公里,上下班高峰乘車需要2小時,其中的楊家橋鐵路道口,常常一等就是幾十分鐘。有關方面提出了兩種公路建設方案。一種是將原先連接市區和嘉定的204國道拓寬,改建成4快2慢的一級公路;另一種是重新選址,建設一條全新的汽車專用道路,嘗試高速公路的設想由此產生。然而就是這個設想,在業界引發了一場觀念碰撞。
贊成者認為,根據今后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如果僅僅采取拓寬改造原有公路成一級公路的方案,勢必不久后又會遭遇交通壓力。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實施規劃建設;而反對者的理由也十分充分:高速公路的建設成本至少是普通公路的一倍,以當時的經濟狀況,完全可以把錢用于別的方面;當時我國的汽車工業尚不發達,即便是有了高等級的公路,恐怕行駛在上面的車輛也還不夠格。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政建設。經過進一步的研究、論證,建設高速公路很快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除了滬嘉高速,還有市區至安亭、松江、青浦的3條高速公路也納入了論證范圍。反復比選后,最終決定首先進行滬嘉高速公路的建設。就這樣,1984年12月21日,歷經三年立項研究的滬嘉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技術提升滬嘉高速公路盡管只有短短20.5公里,其規劃設計、建造的過程也帶有一定的試驗性,但所有設計、建設標準絲毫沒有因此而降低,基本按照當時國際高速公路標準設計建造。"如今,滬嘉高速依然沒有落伍,應該也與當年的高起點設計、建造相關。"張奎鴻說。與傳統的公路相比,高速公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全封閉的快速通道,其120公里的設計時速,自然對路基質量、路面平整度等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作為我國大陸地區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義不容辭地承擔了一系列科研項目,為今后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科學依據。上海是典型的軟土土質,如何控制地面沉降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建設者研制了"沙井"技術,將一根根7至10厘米直徑的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處,隨后灌入黃沙,依靠這項技術,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此前,用于公路建設的瀝青材料含蠟量高,如果用于高速公路,勢必容易造成打滑,研究人員提高了瀝青的摩阻系數,提高了路面的安全性;經過科技創新,沿途橋梁的伸縮縫,也由以往每隔20米一條延長至60米至100米一條,提高了沿線路面的平整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滬嘉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首次將電廠廢物---粉煤灰變廢為寶,代替泥土填充路基,提高了路基質量不說,還節約了數百畝土地。這項技術創新,當年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由線及網滬嘉高速公路建成后,以往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人們在感受風馳電掣的同時,也享受到了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又相繼投入了滬寧、滬杭等高速公路建設。此后的高速公路建設,不僅單條線路里程數增加,而且還按照上海"153060"高速公路網規劃,構筑一個現代化的高速公路網絡,在這個網絡上,重要工業區、重要集鎮、交通樞紐、客貨主要集散地15分鐘進入高速公路網,中心城與新城、中心城至省界30分鐘互通,高速網上任意兩點間60分鐘內到達。據上海市公路管理處處長嚴炯浩介紹,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公路總里程已由1978年的1977.998公里增加到11162.591公里,為原來的5.64倍。A20外環線、A1、A2、A4、A9、A30同三段、A30北環、A30東南環、A5、A6、A7、A30南環等高速公路相繼竣工通車,上海高速公路里程達到了634.62公里,已經全面進入了網絡時代。由線及網,上海高速公路建設水平不斷大踏步。滬嘉高速公路盡管在軟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但由于經驗不足,路面平整度仍不夠理想。如今,通過采用混凝土樁等措施,高速公路控制沉降能力不斷提高,路面平整度也大大增強。建設者還在面層結構上使用改性瀝青,增強路面抗荷載能力;通過瀝青現場熱再生、透水降噪路面等技術,降低了成本,又延長了路面使用壽命;降低高速公路路堤高度,更顯以人為本。據透露,到"十一五"期末,上海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785公里,形成"兩環、十一射、一縱、一橫、三聯"格局,與蘇、浙兩省的高速公路聯接通道也將增加至8處、48條車道。屆時,不僅上海市內通達便捷,整個長三角地區都將切實感受到"同城效應"。
這一切,起于20年前的1988年10月31日,我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通車。
上世紀80年代,“高速公路”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
時任滬嘉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的張奎鴻回憶,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的道路建設速度遠遠落后于交通運量的增長。如市區到嘉定科學城不過20多公里,上下班高峰乘車需要2小時,其中的楊家橋鐵路道口,常常一等就是幾十分鐘。有關方面提出了兩種公路建設方案。一種是將原先連接市區和嘉定的204國道拓寬,改建成4快2慢的一級公路;另一種是重新選址,建設一條全新的汽車專用道路,嘗試高速公路的設想由此產生。然而就是這個設想,在業界引發了一場觀念碰撞。
贊成者認為,根據今后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如果僅僅采取拓寬改造原有公路成一級公路的方案,勢必不久后又會遭遇交通壓力。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實施規劃建設;而反對者的理由也十分充分:高速公路的建設成本至少是普通公路的一倍,以當時的經濟狀況,完全可以把錢用于別的方面;當時我國的汽車工業尚不發達,即便是有了高等級的公路,恐怕行駛在上面的車輛也還不夠格。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政建設。經過進一步的研究、論證,建設高速公路很快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除了滬嘉高速,還有市區至安亭、松江、青浦的3條高速公路也納入了論證范圍。反復比選后,最終決定首先進行滬嘉高速公路的建設。就這樣,1984年12月21日,歷經三年立項研究的滬嘉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技術提升滬嘉高速公路盡管只有短短20.5公里,其規劃設計、建造的過程也帶有一定的試驗性,但所有設計、建設標準絲毫沒有因此而降低,基本按照當時國際高速公路標準設計建造。"如今,滬嘉高速依然沒有落伍,應該也與當年的高起點設計、建造相關。"張奎鴻說。與傳統的公路相比,高速公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全封閉的快速通道,其120公里的設計時速,自然對路基質量、路面平整度等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作為我國大陸地區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義不容辭地承擔了一系列科研項目,為今后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科學依據。上海是典型的軟土土質,如何控制地面沉降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建設者研制了"沙井"技術,將一根根7至10厘米直徑的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處,隨后灌入黃沙,依靠這項技術,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此前,用于公路建設的瀝青材料含蠟量高,如果用于高速公路,勢必容易造成打滑,研究人員提高了瀝青的摩阻系數,提高了路面的安全性;經過科技創新,沿途橋梁的伸縮縫,也由以往每隔20米一條延長至60米至100米一條,提高了沿線路面的平整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滬嘉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首次將電廠廢物---粉煤灰變廢為寶,代替泥土填充路基,提高了路基質量不說,還節約了數百畝土地。這項技術創新,當年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由線及網滬嘉高速公路建成后,以往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人們在感受風馳電掣的同時,也享受到了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又相繼投入了滬寧、滬杭等高速公路建設。此后的高速公路建設,不僅單條線路里程數增加,而且還按照上海"153060"高速公路網規劃,構筑一個現代化的高速公路網絡,在這個網絡上,重要工業區、重要集鎮、交通樞紐、客貨主要集散地15分鐘進入高速公路網,中心城與新城、中心城至省界30分鐘互通,高速網上任意兩點間60分鐘內到達。據上海市公路管理處處長嚴炯浩介紹,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公路總里程已由1978年的1977.998公里增加到11162.591公里,為原來的5.64倍。A20外環線、A1、A2、A4、A9、A30同三段、A30北環、A30東南環、A5、A6、A7、A30南環等高速公路相繼竣工通車,上海高速公路里程達到了634.62公里,已經全面進入了網絡時代。由線及網,上海高速公路建設水平不斷大踏步。滬嘉高速公路盡管在軟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但由于經驗不足,路面平整度仍不夠理想。如今,通過采用混凝土樁等措施,高速公路控制沉降能力不斷提高,路面平整度也大大增強。建設者還在面層結構上使用改性瀝青,增強路面抗荷載能力;通過瀝青現場熱再生、透水降噪路面等技術,降低了成本,又延長了路面使用壽命;降低高速公路路堤高度,更顯以人為本。據透露,到"十一五"期末,上海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785公里,形成"兩環、十一射、一縱、一橫、三聯"格局,與蘇、浙兩省的高速公路聯接通道也將增加至8處、48條車道。屆時,不僅上海市內通達便捷,整個長三角地區都將切實感受到"同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