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筑采用框架結構,砌體結構看似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不過,最近在參加海峽兩岸防震減災學術研討會時,大連理工大學程耿東院士介紹的一組數據卻改變了記者的這個想法。
根據北京市抗震節能農民住宅調研組2007年發表的文章,北京市農民住宅中單層建筑占總面積的98.9%,絕大部分為磚砌體結構(未達到國家標準的磚混結構);墻體材料中,黏土實心磚占85.4%,黏土空心磚占0.9%,石、土坯等其他材料占14.6%;1980年后的住宅約20%在基礎上加設了地梁;另外,承重墻使用比例和窗墻比也非常不科學……
“這只是北京地區的數字,偏遠地區就可想而知了!”程耿東表示,農村住宅有幾個特點:設計無圖紙、施工缺乏指導、原材料不受控制、結構布局隨意性大、整體性差。
整體性差正是導致砌體結構抗震性能較弱的主要原因。據悉,砌體結構的抗震設計和加固一般是靠提高墻體強度和加強構件之間的連接和整體性這兩方面實現的,通過這兩種方法能夠提高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使墻體在地震時呈盒式倒塌,而不是分片倒塌。
此次汶川地震中,建筑物倒塌正是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據保守估計,地震中心區70%以上的建筑物倒塌,損失約1000億元人民幣。
通過對四川地震災區實地考察結果的分析,程耿東指出,本次地震中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低矮建筑大部分徹底倒塌,而高層建筑卻沒有,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低層建筑是砌體結構,而非框架結構。
程耿東說:“現在看起來,在這次地震破壞中,農村小城鎮各類民居和城鎮的老舊房屋是倒塌的主體,磚木、磚混的砌體結構是主要的結構形式。”
他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房屋內部裝修也進入農戶,但是對房屋結構的重視和改進顯得相對滯后。
其實,唐山大地震之后,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重視砌體結構的抗震構造,為提高磚砌體房屋結構的抗震性能,主要進行了兩方面工作:第一,加強構件間的構造連接以提高砌體結構的整體性;第二,通過配筋以提高墻體的抗震承載力和變形能力。并于1982年推出了《多層磚房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抗震設計與施工規程》,后又于1994年補充、修訂為《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多層磚房抗震技術規程》,被我國設計部門廣泛采用,對提高我國多層磚砌體房屋的抗震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自1981年以來,發生的歷次地震都證明了這些措施對提高砌體結構的抗震性有很好的作用。
雖然鋼結構和框架結構等的抗震性能明顯高于砌體結構,但由于經濟等因素的限制,農村大量采用的仍是砌體結構。比如在地震災區的重建中,很多房屋仍然采用砌體結構。
有鑒于此,程耿東呼吁,無論從現有的經濟條件還是從采用綠色建筑材料的角度來說,重視砌體結構的抗震構造和加固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都很重要;希望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加固技術、垂直地震力對砌體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并形成標準設計、標準技術;尤其對農村住宅,要提供完整的標準設計圖紙和技術指導。
根據北京市抗震節能農民住宅調研組2007年發表的文章,北京市農民住宅中單層建筑占總面積的98.9%,絕大部分為磚砌體結構(未達到國家標準的磚混結構);墻體材料中,黏土實心磚占85.4%,黏土空心磚占0.9%,石、土坯等其他材料占14.6%;1980年后的住宅約20%在基礎上加設了地梁;另外,承重墻使用比例和窗墻比也非常不科學……
“這只是北京地區的數字,偏遠地區就可想而知了!”程耿東表示,農村住宅有幾個特點:設計無圖紙、施工缺乏指導、原材料不受控制、結構布局隨意性大、整體性差。
整體性差正是導致砌體結構抗震性能較弱的主要原因。據悉,砌體結構的抗震設計和加固一般是靠提高墻體強度和加強構件之間的連接和整體性這兩方面實現的,通過這兩種方法能夠提高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使墻體在地震時呈盒式倒塌,而不是分片倒塌。
此次汶川地震中,建筑物倒塌正是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據保守估計,地震中心區70%以上的建筑物倒塌,損失約1000億元人民幣。
通過對四川地震災區實地考察結果的分析,程耿東指出,本次地震中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低矮建筑大部分徹底倒塌,而高層建筑卻沒有,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低層建筑是砌體結構,而非框架結構。
程耿東說:“現在看起來,在這次地震破壞中,農村小城鎮各類民居和城鎮的老舊房屋是倒塌的主體,磚木、磚混的砌體結構是主要的結構形式。”
他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房屋內部裝修也進入農戶,但是對房屋結構的重視和改進顯得相對滯后。
其實,唐山大地震之后,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重視砌體結構的抗震構造,為提高磚砌體房屋結構的抗震性能,主要進行了兩方面工作:第一,加強構件間的構造連接以提高砌體結構的整體性;第二,通過配筋以提高墻體的抗震承載力和變形能力。并于1982年推出了《多層磚房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抗震設計與施工規程》,后又于1994年補充、修訂為《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多層磚房抗震技術規程》,被我國設計部門廣泛采用,對提高我國多層磚砌體房屋的抗震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自1981年以來,發生的歷次地震都證明了這些措施對提高砌體結構的抗震性有很好的作用。
雖然鋼結構和框架結構等的抗震性能明顯高于砌體結構,但由于經濟等因素的限制,農村大量采用的仍是砌體結構。比如在地震災區的重建中,很多房屋仍然采用砌體結構。
有鑒于此,程耿東呼吁,無論從現有的經濟條件還是從采用綠色建筑材料的角度來說,重視砌體結構的抗震構造和加固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都很重要;希望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加固技術、垂直地震力對砌體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并形成標準設計、標準技術;尤其對農村住宅,要提供完整的標準設計圖紙和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