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一詞,對于許多人來說可能并不陌生。可是,有關智能建筑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目前面臨的問題,估計許多人卻說不出個子丑寅卯。為了解該行業的現狀,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久松。
記者:智能建筑包括哪些內容?
黃久松:智能建筑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其智能化的內容和標準不同。如銀行、博物館、醫院等公共建筑,需要根據各自的功能,進行個性化的智能化設計。一般來講,智能建筑應該配備功能齊全的智能化集成系統、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機房工程和建筑環境系統等,每個系統里又包括許多子系統。
記者:我國智能建筑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點階段?
黃久松:準確地說,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是從1996年正式起步的。1996年至2000年,是行業的初創階段。在這期間,整個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通過從國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二次開發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行業規模。同時,智能建筑、智能小區、智能家居等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2001年至2005年,行業進入規范階段。在此期間,行業管理部門起草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規范,使從業人員有了職業資格認證,智能建筑設計施工也被納入正規管理系統中,改變了一家企業一個樣子、一個標準的混亂局面。2006年至今,行業步入發展階段。隨著需求市場的不斷擴大,設計標準、消防標準、安防標準、機房標準、工程驗收標準、綜合布線標準等幾十個標準規范得以頒布并推行,我國智能建筑行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記者:我國的智能建筑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黃久松:我認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質量保證體系亟待加強。我國建筑工程實行監理制度,但智能建筑工程未設立專項監理制度,所以,現在的智能建筑工程多由建筑土建監理人員代為監理,許多工程監理人員對弱電系統及產品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同時,幾年前原信息產業部開展的計算機系統網絡集成資格認證工作,在建筑工程監理行業得不到主管部門的認同。所以,目前許多智能建筑項目的施工過程,沒有專職人員進行監控。其結果可想而知,國家標準規范得不到落實,產品從選型到施工,極易出現質量事故。第二個是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脫節問題。目前,受利益驅使,開發商、設計單位、施工企業熱衷于工程建設,從招投標階段便展開競爭。可是,當房子賣出手之后,由誰來管理、怎么管理等問題十分突出。智能建筑的后期維護和管理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同時,相關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很高,而許多物業管理企業能力有限,致使我國20%以上的智能建筑中的部分設備或閑置不用,或因故障停用,高科技的產品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造成極大浪費。第三個是全社會亟待提高對智能建筑的認識。近年來,一些開發商利用建筑智能化進行炒作,而消費者因為對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智能化缺乏了解,不但容易受騙上當,還會以訛傳訛地誤導他人。其實,按照智能建筑的真正定義,我國相當一部分所謂的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區的各項功能與實際標準還相差很遠。上述三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智能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記者:您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解決上述問題呢?
黃久松: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建議有關部門對現有監理企業的從業范圍進行調整,即增設智能建筑工程專項監理專業,或者成立智能建筑工程專項監理企業,讓有執業資格的技術人員上崗工作,從而迅速扭轉監理隊伍中無弱電監理人員的被動局面。這可以使智能建筑項目的施工從頭到尾都有專業人士進行技術監管。同時,加大驗收標準執行力度,確保國家有關標準規范得到全面落實。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希望所有的物業管理企業高度重視智能建筑的后期維護工作,改變什么人都可以干的錯誤觀念,通過實實在在的激勵機制和福利待遇,讓那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員,取代那些只會操作、不懂維護的勞動力。同時,智能樓宇管理人員應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使業主單位高額投資修建的智能設施長期發揮作用。針對第三個問題,首先,要普及智能建筑常識,讓人們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其次,鼓勵專業網絡技術服務公司開發廣大消費者喜聞樂見、又與我國居民社區環境相協調的系統和產品。我相信,隨著上述問題的逐步解決,我國智能建筑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智能建筑包括哪些內容?
黃久松:智能建筑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其智能化的內容和標準不同。如銀行、博物館、醫院等公共建筑,需要根據各自的功能,進行個性化的智能化設計。一般來講,智能建筑應該配備功能齊全的智能化集成系統、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機房工程和建筑環境系統等,每個系統里又包括許多子系統。
記者:我國智能建筑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點階段?
黃久松:準確地說,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是從1996年正式起步的。1996年至2000年,是行業的初創階段。在這期間,整個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通過從國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二次開發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行業規模。同時,智能建筑、智能小區、智能家居等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2001年至2005年,行業進入規范階段。在此期間,行業管理部門起草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規范,使從業人員有了職業資格認證,智能建筑設計施工也被納入正規管理系統中,改變了一家企業一個樣子、一個標準的混亂局面。2006年至今,行業步入發展階段。隨著需求市場的不斷擴大,設計標準、消防標準、安防標準、機房標準、工程驗收標準、綜合布線標準等幾十個標準規范得以頒布并推行,我國智能建筑行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記者:我國的智能建筑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黃久松:我認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質量保證體系亟待加強。我國建筑工程實行監理制度,但智能建筑工程未設立專項監理制度,所以,現在的智能建筑工程多由建筑土建監理人員代為監理,許多工程監理人員對弱電系統及產品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同時,幾年前原信息產業部開展的計算機系統網絡集成資格認證工作,在建筑工程監理行業得不到主管部門的認同。所以,目前許多智能建筑項目的施工過程,沒有專職人員進行監控。其結果可想而知,國家標準規范得不到落實,產品從選型到施工,極易出現質量事故。第二個是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脫節問題。目前,受利益驅使,開發商、設計單位、施工企業熱衷于工程建設,從招投標階段便展開競爭。可是,當房子賣出手之后,由誰來管理、怎么管理等問題十分突出。智能建筑的后期維護和管理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同時,相關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很高,而許多物業管理企業能力有限,致使我國20%以上的智能建筑中的部分設備或閑置不用,或因故障停用,高科技的產品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造成極大浪費。第三個是全社會亟待提高對智能建筑的認識。近年來,一些開發商利用建筑智能化進行炒作,而消費者因為對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智能化缺乏了解,不但容易受騙上當,還會以訛傳訛地誤導他人。其實,按照智能建筑的真正定義,我國相當一部分所謂的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區的各項功能與實際標準還相差很遠。上述三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智能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記者:您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解決上述問題呢?
黃久松: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建議有關部門對現有監理企業的從業范圍進行調整,即增設智能建筑工程專項監理專業,或者成立智能建筑工程專項監理企業,讓有執業資格的技術人員上崗工作,從而迅速扭轉監理隊伍中無弱電監理人員的被動局面。這可以使智能建筑項目的施工從頭到尾都有專業人士進行技術監管。同時,加大驗收標準執行力度,確保國家有關標準規范得到全面落實。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希望所有的物業管理企業高度重視智能建筑的后期維護工作,改變什么人都可以干的錯誤觀念,通過實實在在的激勵機制和福利待遇,讓那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員,取代那些只會操作、不懂維護的勞動力。同時,智能樓宇管理人員應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使業主單位高額投資修建的智能設施長期發揮作用。針對第三個問題,首先,要普及智能建筑常識,讓人們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其次,鼓勵專業網絡技術服務公司開發廣大消費者喜聞樂見、又與我國居民社區環境相協調的系統和產品。我相信,隨著上述問題的逐步解決,我國智能建筑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