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用“鬼斧神工、別具匠心”贊美大自然的神奇,贊美那些歷代的能工巧匠。今天,當我們走進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施工現場時,立刻被建設者巧妙的設計和精湛的施工技術所折服。這些大禹的后代、魯班的傳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高原峽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水電建設的奇跡。
樓址定在峭壁上
奇跡都是敢想敢干的人創造出來的。拉西瓦水電站750千伏戶外出線樓是目前我國北方電壓等級最高、帶電負荷最大、樓體最高的“三最”出線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全線樓長126.80米,寬30.8米,最大高度為55.5米,相當于18層樓高。按高程分為兩層,第一層為電抗器層,第二層為出線設備層。按水平該樓又分為西寧出線區和官亭出線區。
由于拉西瓦峽谷狹窄,樞紐布置受到場地的限制,黃河工程建設分公司和設計單位將如此龐大的建筑物巧妙地設計在距離河床30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在半山腰里開鑿出一個平臺,順山勢建造高達55米的出線樓,使亮點紛呈的拉西瓦水電站又添新景。
破冰清理基礎面
聚眾之力無所不舉,同欲者攻無不克。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由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承擔施工任務。我們到該局采訪時,女科長李矯娜告訴我們,水電十一局承擔該項任務后,首先要破冰清理基礎面。由于出線樓的基礎是在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因下雪和山體滲水,在基礎面上結了一米多厚的冰。當時正是二月天氣,天氣非常寒冷,項目要趕在三月一日開工,開工前必須把冰清除。
這是一場硬仗。春節的喜慶氣氛未盡,水電十一局就從河南三門峽大本營調400名職工到拉西瓦參戰。在出線樓的基礎面上寒風吹襲,滴水成冰。為盡快清除冰層,參戰職工把整個基礎面用帆布帳蓬罩起來,然后安裝了四臺暖風機,又用鐵桶制做了20個火爐來加熱,用大錘、鋼釬一點一點地破冰,一桶一桶地往外清除冰塊。有幾次大風把帳蓬撕開,一些冰塊化成的水又結成了冰,職工們補好帳蓬繼續干。施工局的領導、機關干部也都加入了清除冰層的戰斗。干群同心,上下同欲,在出線樓擺開了人聲鼎沸、熱火朝天的戰場,僅用20天時間,就將基礎面清理得干干凈凈,保證了出線樓的按期開工。
嚴細認真抓質量
過程關系質量,細節決定成敗。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土建綜合隊的80名員工將這一理念落實在行動中,認真對待每一道工序,嚴格控制施工過程的每個環節,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實。土建一隊隊長趙科偉說“我們這個隊是立模、綁扎鋼筋和澆筑混凝土的專業隊伍,出線樓的施工工序非常嚴謹,從底板清理、鑿毛、搭設承重設施、綁扎鋼筋、模板安裝到混凝土澆筑和拆模養護,都關系到安全和質量,不能有絲毫地馬虎。”
我們在施工現場看到:已搭設施工的21多米高的承重系統由密密麻麻的鋼管組成,鋼管與鋼管之間的排距是60公分,所用的鋼管總量為2500噸。要從廠家運到工地,載重量10噸的汽車要用250輛;要是把鋼管一根一根地接起來,可以延伸到600公里以外的地方。這么多的鋼管就是靠職工一根一根地運到工作面,再一根一根地接起來,綁扎牢靠,那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了解了施工過程,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為了解決出線樓一層樓板無法承重的問題,他們對頂層H型組合梁采用了吊模施工法,在H型鋼結構組合梁上部焊接組合槽鋼,再用圓鋼將下部組合槽鋼拉住固定,作為模板支撐系統底模圍檁和操作平臺,既方便了施工,又保證了施工安全。在模板的選用上,梁側模采用20毫米厚竹膠模板,底膜采用定型鋼模板,減輕了吊模系統承受的荷載,加快了施工進度。
在鋼筋安裝中,他們實行畫線安裝,嚴格按規范進行,一絲不茍。職工們以強烈的責任感把好每道工序的質量關,混凝土震搗密實,拆模后精心養護,對28根柱子的柱角,用5毫米厚的角鋼保護,以防碰撞。在封頂樓板的拼裝中,對施工中出現的裂逢,采取加塞海棉條、貼透明膠帶等辦法,嚴防漏漿。工程技術人員堅持24小時盯倉,實行現場質檢,對每道工序由質檢、安全和監理單位的技術人員評定一次,精細的過程控制確保了工程質量。
創新技術攻難關
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的施工難點是高空作業,一層封頂封頂梁、樓板、梁柱要一次性澆筑完成。此外,樓板橫向跨度大,面積大,梁柱結構交叉,同時要兼顧的部位多,混凝土澆筑強度大,澆筑時支撐系統的受力要均衡,否則會造成承重腳手架發生偏移失衡。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從施工局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到一線職工,出謀劃策,群策群力。澆筑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施工方案,采取從官亭區下游側開始全斷面單向向上游推進的方法施工,先澆柱、梁,后澆樓板,一跨一跨地整體向上游推進,有效地防止了支撐系統受力不均的難題。在梁、板澆筑時,在橫梁和縱梁上布設混凝土泵管,先澆縱、橫梁,后澆樓板,同時采用了新的“趕漿法”,按50公分一層計,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梁、柱澆筑達到板底位置時與樓板一起澆筑,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使梁、板澆筑連續進行。
出線樓的橫向跨度長達12米,縱向跨度長達20米,垂直高度達到55米,但一層樓板每平方米的承重力只有1.5噸,如果按現澆樓板的方案施工,承重系統難以承受。針對這一難題,他們將原設計的混凝土現澆樓板優化為預應力空心板,引進了美國SP技術的預應力空心板生產設備,進行空心板生產。李矯娜說:“我們雖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預應力空心板的綜合造價低,并可根據建筑物的功能和造型需要,可以開洞、切圓、懸挑,不受模數限制,自重輕,可減少梁柱數量,還具有防震的作用,實用范圍廣”。
出線樓的縱向梁原設計為鋼結構現澆混凝土梁,也是考慮到一層樓板的承重問題,優化為型鋼結構外包混凝土梁。但這種梁每跨長20米,重達24噸,密度大、施工空間小,大型吊運設備用不上,施工又遇難題。技術人員和職工集思廣益,一根梁分三節施工,在空中焊接,實現了優化目標。出線樓的頂層蓋板原設計長度為5.7米,經拉西瓦工程建設部副經理周勇提議,將長度延至12米,并能一次成型,同時減少了中間的兩根縱向梁,僅此一項節約鋼材300多噸。
奮力拼搏保工期
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是電站按原計劃投產發電的重要節點工程項目,3月1日至11月15日為計劃工期。業主黃河工程建設分公司進一步加強現場管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進度和質量,管理人員、監理工程師每天堅持在現場檢查指導工作。在出線樓和出線豎井出現交叉施工的局面時,拉西瓦工程建設部的領導積極協調各方關系,科學調度,優化方案,為施工單位排憂解難,營造良好的施工環境。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的領導和職工以向業主負責、向國家和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奮力拼搏,使該工程項目按照計劃工期推進。
拉西瓦施工局土建綜合隊的職工大都來自中原,初到青藏高原,對氣候不適應,普遍感到氣喘、頭疼,經常感冒,但為了完成肩負的使命,大家把工作放在了首位,時刻堅守工作崗位。下班后許多人看病、輸液打針成為生活區的一景。一隊副隊長李國文連續感冒一個月,但他一直帶領職工奮戰在施工現場,沒有因病休息一天;副隊長蘇成印的兒子患肺病要動手術,愛人力促他回河南照看孩子,但他考慮到肩負的責任,把照看孩子的責任推給了愛人;趙子文的女兒考上了大學,讓他回去幫助填報志愿,這關系女兒的前途,但他考慮到工期緊、任務重,也留了下來……他們就是這樣的一個群體,一個無私奉獻的群體。
為了保證工期,土建一隊、三隊、十二隊之間開展了比進度、比質量的勞動競賽,班組與班組之間開展了比工藝、比效率、比奉獻的對手賽。每根柱子的拉桿頭不用焊機切割了,為了保證外觀質量采用費工費時的切割機割除,避免了焊機切割對混凝土外觀質量的影響,僅此一項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出線樓每層有600根鋼筋頭,四層為2400根,西寧、官亭兩個區4800根,切割機切割時比比焊機切割費時、費力,可他們無怨無悔,加班加點,既保證了梁、柱的外觀質量,又按計劃完成了工程量。目前,出線樓西寧區已完成一層施工,達到26米高;官亭區也完成一層施工,達到31米高,總工期比計劃工期提前了一個月,為拉西瓦水電站首臺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豐碩的果實來自于春天的播種。待到機組發電之時,強大的電能將從職工們用汗水澆筑的出線樓出發,將遠遠不斷的電流通過75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輸送到千家萬戶、城市鄉村……這座“三最”出線樓和他的建設者們也必將載入中國水電開發的史冊。
樓址定在峭壁上
奇跡都是敢想敢干的人創造出來的。拉西瓦水電站750千伏戶外出線樓是目前我國北方電壓等級最高、帶電負荷最大、樓體最高的“三最”出線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全線樓長126.80米,寬30.8米,最大高度為55.5米,相當于18層樓高。按高程分為兩層,第一層為電抗器層,第二層為出線設備層。按水平該樓又分為西寧出線區和官亭出線區。
由于拉西瓦峽谷狹窄,樞紐布置受到場地的限制,黃河工程建設分公司和設計單位將如此龐大的建筑物巧妙地設計在距離河床30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在半山腰里開鑿出一個平臺,順山勢建造高達55米的出線樓,使亮點紛呈的拉西瓦水電站又添新景。
破冰清理基礎面
聚眾之力無所不舉,同欲者攻無不克。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由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承擔施工任務。我們到該局采訪時,女科長李矯娜告訴我們,水電十一局承擔該項任務后,首先要破冰清理基礎面。由于出線樓的基礎是在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因下雪和山體滲水,在基礎面上結了一米多厚的冰。當時正是二月天氣,天氣非常寒冷,項目要趕在三月一日開工,開工前必須把冰清除。
這是一場硬仗。春節的喜慶氣氛未盡,水電十一局就從河南三門峽大本營調400名職工到拉西瓦參戰。在出線樓的基礎面上寒風吹襲,滴水成冰。為盡快清除冰層,參戰職工把整個基礎面用帆布帳蓬罩起來,然后安裝了四臺暖風機,又用鐵桶制做了20個火爐來加熱,用大錘、鋼釬一點一點地破冰,一桶一桶地往外清除冰塊。有幾次大風把帳蓬撕開,一些冰塊化成的水又結成了冰,職工們補好帳蓬繼續干。施工局的領導、機關干部也都加入了清除冰層的戰斗。干群同心,上下同欲,在出線樓擺開了人聲鼎沸、熱火朝天的戰場,僅用20天時間,就將基礎面清理得干干凈凈,保證了出線樓的按期開工。
嚴細認真抓質量
過程關系質量,細節決定成敗。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土建綜合隊的80名員工將這一理念落實在行動中,認真對待每一道工序,嚴格控制施工過程的每個環節,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實。土建一隊隊長趙科偉說“我們這個隊是立模、綁扎鋼筋和澆筑混凝土的專業隊伍,出線樓的施工工序非常嚴謹,從底板清理、鑿毛、搭設承重設施、綁扎鋼筋、模板安裝到混凝土澆筑和拆模養護,都關系到安全和質量,不能有絲毫地馬虎。”
我們在施工現場看到:已搭設施工的21多米高的承重系統由密密麻麻的鋼管組成,鋼管與鋼管之間的排距是60公分,所用的鋼管總量為2500噸。要從廠家運到工地,載重量10噸的汽車要用250輛;要是把鋼管一根一根地接起來,可以延伸到600公里以外的地方。這么多的鋼管就是靠職工一根一根地運到工作面,再一根一根地接起來,綁扎牢靠,那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了解了施工過程,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為了解決出線樓一層樓板無法承重的問題,他們對頂層H型組合梁采用了吊模施工法,在H型鋼結構組合梁上部焊接組合槽鋼,再用圓鋼將下部組合槽鋼拉住固定,作為模板支撐系統底模圍檁和操作平臺,既方便了施工,又保證了施工安全。在模板的選用上,梁側模采用20毫米厚竹膠模板,底膜采用定型鋼模板,減輕了吊模系統承受的荷載,加快了施工進度。
在鋼筋安裝中,他們實行畫線安裝,嚴格按規范進行,一絲不茍。職工們以強烈的責任感把好每道工序的質量關,混凝土震搗密實,拆模后精心養護,對28根柱子的柱角,用5毫米厚的角鋼保護,以防碰撞。在封頂樓板的拼裝中,對施工中出現的裂逢,采取加塞海棉條、貼透明膠帶等辦法,嚴防漏漿。工程技術人員堅持24小時盯倉,實行現場質檢,對每道工序由質檢、安全和監理單位的技術人員評定一次,精細的過程控制確保了工程質量。
創新技術攻難關
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的施工難點是高空作業,一層封頂封頂梁、樓板、梁柱要一次性澆筑完成。此外,樓板橫向跨度大,面積大,梁柱結構交叉,同時要兼顧的部位多,混凝土澆筑強度大,澆筑時支撐系統的受力要均衡,否則會造成承重腳手架發生偏移失衡。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從施工局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到一線職工,出謀劃策,群策群力。澆筑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施工方案,采取從官亭區下游側開始全斷面單向向上游推進的方法施工,先澆柱、梁,后澆樓板,一跨一跨地整體向上游推進,有效地防止了支撐系統受力不均的難題。在梁、板澆筑時,在橫梁和縱梁上布設混凝土泵管,先澆縱、橫梁,后澆樓板,同時采用了新的“趕漿法”,按50公分一層計,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梁、柱澆筑達到板底位置時與樓板一起澆筑,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使梁、板澆筑連續進行。
出線樓的橫向跨度長達12米,縱向跨度長達20米,垂直高度達到55米,但一層樓板每平方米的承重力只有1.5噸,如果按現澆樓板的方案施工,承重系統難以承受。針對這一難題,他們將原設計的混凝土現澆樓板優化為預應力空心板,引進了美國SP技術的預應力空心板生產設備,進行空心板生產。李矯娜說:“我們雖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預應力空心板的綜合造價低,并可根據建筑物的功能和造型需要,可以開洞、切圓、懸挑,不受模數限制,自重輕,可減少梁柱數量,還具有防震的作用,實用范圍廣”。
出線樓的縱向梁原設計為鋼結構現澆混凝土梁,也是考慮到一層樓板的承重問題,優化為型鋼結構外包混凝土梁。但這種梁每跨長20米,重達24噸,密度大、施工空間小,大型吊運設備用不上,施工又遇難題。技術人員和職工集思廣益,一根梁分三節施工,在空中焊接,實現了優化目標。出線樓的頂層蓋板原設計長度為5.7米,經拉西瓦工程建設部副經理周勇提議,將長度延至12米,并能一次成型,同時減少了中間的兩根縱向梁,僅此一項節約鋼材300多噸。
奮力拼搏保工期
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是電站按原計劃投產發電的重要節點工程項目,3月1日至11月15日為計劃工期。業主黃河工程建設分公司進一步加強現場管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進度和質量,管理人員、監理工程師每天堅持在現場檢查指導工作。在出線樓和出線豎井出現交叉施工的局面時,拉西瓦工程建設部的領導積極協調各方關系,科學調度,優化方案,為施工單位排憂解難,營造良好的施工環境。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的領導和職工以向業主負責、向國家和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奮力拼搏,使該工程項目按照計劃工期推進。
拉西瓦施工局土建綜合隊的職工大都來自中原,初到青藏高原,對氣候不適應,普遍感到氣喘、頭疼,經常感冒,但為了完成肩負的使命,大家把工作放在了首位,時刻堅守工作崗位。下班后許多人看病、輸液打針成為生活區的一景。一隊副隊長李國文連續感冒一個月,但他一直帶領職工奮戰在施工現場,沒有因病休息一天;副隊長蘇成印的兒子患肺病要動手術,愛人力促他回河南照看孩子,但他考慮到肩負的責任,把照看孩子的責任推給了愛人;趙子文的女兒考上了大學,讓他回去幫助填報志愿,這關系女兒的前途,但他考慮到工期緊、任務重,也留了下來……他們就是這樣的一個群體,一個無私奉獻的群體。
為了保證工期,土建一隊、三隊、十二隊之間開展了比進度、比質量的勞動競賽,班組與班組之間開展了比工藝、比效率、比奉獻的對手賽。每根柱子的拉桿頭不用焊機切割了,為了保證外觀質量采用費工費時的切割機割除,避免了焊機切割對混凝土外觀質量的影響,僅此一項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出線樓每層有600根鋼筋頭,四層為2400根,西寧、官亭兩個區4800根,切割機切割時比比焊機切割費時、費力,可他們無怨無悔,加班加點,既保證了梁、柱的外觀質量,又按計劃完成了工程量。目前,出線樓西寧區已完成一層施工,達到26米高;官亭區也完成一層施工,達到31米高,總工期比計劃工期提前了一個月,為拉西瓦水電站首臺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豐碩的果實來自于春天的播種。待到機組發電之時,強大的電能將從職工們用汗水澆筑的出線樓出發,將遠遠不斷的電流通過75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輸送到千家萬戶、城市鄉村……這座“三最”出線樓和他的建設者們也必將載入中國水電開發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