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7年,可謂是混凝土建筑行業成果較為輝煌的一年,各地浩大的建設工程相繼竣工如:三峽工程、蘇通大橋和杭州灣大橋等等一系列建設項目。2008年,更是鑼鼓喧天、一路高歌,高鐵建設又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全國建設工程相繼展開,全面帶動了我國混凝土行業及其相關企業的發展,為國內商品混凝土行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平臺,也提升了對混凝土及其相關原料業的質量要求。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回顧2007年,各地建設工程在施工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質量問題。3月,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杭州灣大橋被爆“偷工減料”,6月,武廣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的“假粉煤灰”案讓人觸目驚心,8月,湖南湘西鳳凰堤溪段沱江大橋在施工時發生坍塌事故……工程事故的頻發不禁讓人對建筑質量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的建筑物能否安全平穩地完成它的“服役期”呢?有人預測:再過十年,中國將進入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維修時期;更有人戲謔:如果建筑物都修得那么牢固,那么搞建設的人以后還吃什么。
其實,工程質量早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問題,利益問題,體制問題。我們的招投標制度讓投標企業拼命壓低價格,甚至是低于成本價來攬活,我們的重點工程常常因“為XX節獻禮”或“節約成本”而必須“縮短工期”。要從根子上解決工程質量的難題,必須要從解決“潛規則”、“行業陋習”等開始入手。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工程質量的不合格是對國家、對人民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