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是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定下的宏觀調控重要任務。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年內金融宏觀調控的中心工作。在這一背景下,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方式,抵消部分上漲進口成本,抑制國際產品價格增長的傳遞效應,似乎順理成章。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1這一心理大關,標志著中國外向型企業從此步入“6.0時代”。
“破7”不僅大大壓縮了出口型企業的利潤空間,也是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強烈信號,要求外向型企業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徹底規避匯率風險。同時,“6.0時代”也要求外向型企業能夠“與時俱進”,學會利用國際金融工具,鎖定匯率風險、甚至獲取額外的匯兌收益。
幾家歡樂幾家愁,在8.11:1到“6.0時代”的過程中,中國眾多外向型企業必須直面“生存還是死亡”的艱難轉型。適者生存,不僅是自然界,也是市場經濟大潮中顛撲不破的真理。
三一:幣種管理降低財務成本
“匯率變化對三一重工不同的業務環節造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但總體上對三一的發展利大于弊。”三一重工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段大為說到,三一重工是圍繞幣種管理做文章,不僅成功地規避了匯率風險,而且還實現了匯兌收益的最大化。
在三一重工的進出口業務中,進口總額大于出口總額。2007年,三一重工的出口總額為2.3億美元,90%以上的收匯是美元,10%左右是歐元,美元的貶值必然給公司帶來一定的匯兌損失。
段大為介紹,目前公司在收匯方面盡量改用歐元收匯,并采用了遠期結匯、遠期外匯買賣等方式來鎖定收匯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匯率風險。由于公司出口的工程機械產品附加值和毛利率較高,因此人民幣升值對出口業務利潤率的影響不大。
進口方面,2007年三一重工進口各類零部件及其他原材料的總額約為5億美元,其中50%以美元計價,接近40%是以日元計價,以歐元計價的在10%以下。由于近兩年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是處于升值通道中,但相對于歐元和日元則是不斷貶值,公司的國際采購成本保持了基本持平。
除了匯率變化,利率的變化也是影響企業經營成本的重要指標。近兩年來,人民幣進入升息通道,而美聯儲卻不斷降息。從2007年開始,三一重工將銀行借債全部由人民幣負債調整為美元負債,一方面降低了利息成本,另一方面又享受了人民幣升值的收益。″通過負債調整,匯兌收益和利息支出相抵后,2008年一季度三一重工的財務費用基本為零。″段大為告訴記者,負債調整使三一重工實現了“免費”向銀行借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