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工程機械之都,長沙憑什么?
向文波先生在湖南省委經濟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把長沙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工程機械之都的豪言一出,有如獅子一吼、雷霆萬鈞!反響之大毫不亞于他在博客上縱橫捭闔,評點徐工。
長沙憑什么?大家不禁要問。
“國家的較量在于企業,企業的較量在于企業家”,此話不假。長沙憑的就是這么一些優秀的企業家。有趣的是,這三位工程機械領軍人物梁穩根先生出自于企業,詹純新先生出自于科研院所,何新華先生出自于高等學府,是典型的產、學、研三位一體。這種獨特的景觀可能是長沙一絕。如能合縱連橫(這里指的不是簡單的合并之類)、整合其優勢,其披堅執銳之力將不可限量。
一個城市,同一個行業能產生三個上市公司,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這個城市異乎尋常的孵化功能。集群效應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趨勢,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態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今后一提到長沙就像提到底特律是汽車之城和硅谷是高新技術基地那樣,大家都會說,長沙是世界工程機械之都。
美國工業化進程中造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當今由于工業化使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已達80% ,而全球城市化率還只完成了25% ,中國也只完成了43% 。以中國為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有13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市場空間。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2010年將擴大到2500億美元,用梁穩根先生的話來說,工程機械行業起碼還有20年興旺。
再加之工程機械作為傳統產業大部分專利已失效,無疑這給我們的技術創新掃除了障礙,給我們的發展展示了一片坦途。
人民幣升值對大多數產業是“憂”,而對于我們卻是“喜”,因為我們供應鏈中50%以上靠進口,而產品出口價比內銷高出50%左右,因此我們有恃無恐……
如此得天獨厚的背景長沙憑什么不應在工程機械領域異軍突起、熠熠生輝?
相對于任何一個產業,工程機械在長沙的比較優勢是最大的。
首先是創新能力。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三一、中聯、山河都是在創新中快速崛起的。以三一為例,三一重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這是中國同行業平均水平的3-5倍,目前的研發力量足以支持每年150億元的銷售規模。通過自主創新,三一用12年時間開發了25個系列、120多個品種的產品,已申請專利479項,授權283項,并且迅速而卓有成效地實現了由自主創新到自主知識產權到品牌到盈利能力的轉換,因此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王景川的高度評價。
其二是品牌能力。沒有品牌的產品像襯衣要八億件才能換回一架空中客車。這樣的企業只不過是別人的加工車間,他們賺的僅僅是一點血汗錢,還要面對所謂“傾銷”等種種世貿摩擦。三一能保持如此快的增長速度,如此高的 盈利能力,完全源自“世界泵王”的品牌強勢。
其三是強大的融資能力。三家公司作為上市公司都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其股價都高居行業榜首。三一這些年不缺錢,就是強大的品牌對資金的吸引能力。今天,三一不但手頭上掌握著近十個億的貨幣資金,而且國家開發銀行一次就給予了50個億的授信額度,資金對于長沙工程機械產業不但不是瓶頸,而且還是強大的助推力。
其四,人才優勢。長沙素有“唯楚有才,于斯為盛”的美譽,三家公司都有其獨特的人才來源。中聯有其科研院所的渠道,山河有其高等學府的渠道,三一的研究院更是薈萃了本行業近三分之一的一千多位精英。這是任何城市都難以企及的。
其五,勞動力優勢。作為離散技術型的工程機械,既是技術密集型又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我國勞動力成本只有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二十分之一,至于其綜合能力更加是發展中國家任何一國無法匹敵的,其強有力的性價比優勢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其六是體制的優勢。三家企業都經過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與法人治理結構,尤其是三一和山河。民營這種與生俱來的市場血統比任何企業都更貼近市場,更具競爭優勢。
其七是信息化提升能力。三一去年就完成了ERP的集成,它將有力地改造傳統制造業、提升工業化的能力。
其八,國際化的能力。三一已由跨國經營邁入了跨國公司。去年年底組建的12個跨國公司將極大程度地推進三一國際化進程。
最后不能不提到政府的推動力。長沙已把打造六大產業集群作為推進工業化的重大舉措,相繼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像一股強勁的東風將惠及整個工程機械行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我們滿懷信心地迎接著長沙成為世界工程機械之都的到來。
六高:一個良性循環的自主創新——何真臨副總裁在中宣部推薦的十家自主創新民企座談會上的發言——
尊敬的全國工商聯領導、企業界的同仁、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創新更是支撐一個企業未來的筋骨。三一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作為企業研發費用,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八膭摗薄ⅰ傲摺笔侨粍撔碌闹饕攸c。
“四創”即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文化創新。
首先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先導,是尖刀,它構筑的是一流的產品。
第二是管理創新。通過管理創新提升傳統產業。三一已全面實施ERP。
第三是營銷創新。營銷創新以拓展國內外市場為目標,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三一產業,由跨國經營向跨國公司轉變。所謂國際本土化,就是利用三一的核心技術、三一的品牌,充分整合當地優勢資源,匯聚在三一品牌之下。
第四是文化創新。三一把文化創新作為基業長青、打造百年老店的根基。三一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品質改變世界、幫助員工成功、一切為了客戶。
在上述“四創”中,蘊涵了一個“六高”的良性循環體系,集中體現在技術創新上。
第一,高投入。包括硬件上的高投入、軟件上的高投入和激勵上的高投入。
硬件上:2006年一座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總投資3600萬元的研發大樓在三一落成。這是目前中國業內建筑面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專門用于工程機械產品研發的建筑。
軟件上:三一研發人員以計算機三維設計為基本工作手段,采用CAD、CAE、PDM、CAPP等先進技術,實現全過程交互式并行設計、研究、開發,所有技術人員都可以通過強大的研發平臺進行異地同步設計。目前,三一的研發力量足以支持每年150億元的銷售規模。
激勵上:三一實施股權、期權、研發項目激勵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研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近年,先后有30多位研發項目帶頭人獲贈公司股票。在他們之中誕生出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甚至十數億富翁。
第二,高人才集聚。三一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激勵措施,尤其是“幫助員工成功”等理念匯集了一大批工程機械行業精英。在思想上重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人才晉升渠道的通暢,這是三一高技術人才聚集的法寶。
第三、高創新成果。正因為匯集了行業高素質人才,三一不斷推出具有國內和世界領先技術的研發成果,創造了一系列的“國內第一”和“世界第一”。
1994年,三一重工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2002年,三一重工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創下單泵垂直泵送混凝土406米的世界第一高度;2004年,三一重工研制出世界第一臺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2006年5月,被譽為“神州第一吊”的400噸履帶起重機在三一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大型起重設備的自主創新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2006年12月,世界首臺無泡瀝青沙漿車通過專業機構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標準;同月,擁有15項創新技術的世界最長66米臂架泵車在三一問世,說明中國的泵車研發技術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三一先后承擔了20多個國家及省級重點攻關項目的研制,為振興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高轉化率。“與其引進技術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淪為‘生產車間’,不如另劈蹊徑,以自我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著清醒的認識。
三一將實施專利戰略,加強專利保護當作提高科技水平,保持自身優勢,參與市場競爭,開拓并占領市場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三一主導產品混凝土輸送泵、泵車所申請的58項專利已100%轉化為生產力,成為三一重工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五、高品牌。創新如果不轉化成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就得不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如果不凝聚到品牌上,就缺乏品牌的力量。根據統計,2006年,三一泵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5.6%,拖泵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1%。以三一品牌為代表的國產混凝土機械,在短短時間里,改變了原來國內市場85%的混凝土泵及95%泵車依靠進口的局面。
2006年初,三一重工摘取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一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混凝土泵車系列被評為“中國名牌”,拖泵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三一集團以16個百分點的漲幅位列品牌“2006中外品牌美譽度漲幅百強榜”49位,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一家上榜企業。
第六、高收益。高投入、高人才集聚、高創新成果、高轉化率、高品牌最終帶來了高收益。2006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81.1億元,創利7.22億元,向國家上繳稅金4.8億元。優良的市場業績,凸顯了三一行業領跑者的風采。
作為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第一股,三一在取得良好經營業績的同時,也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認可和趨捧。2006年,隨著中國股市大盤的牛起,三一重工股票一路走高,從每股5元多上漲到每股最高40多元,市值也由30多億上升到最高超過200億,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第一股。
高投入——高人才集聚——高創新成果——高轉化率——高品牌——高收益,這是一條邏輯性極強的良性循環鏈,如此生生不息,循環不已,促進著三一不斷創新發展的歷史性進程。
向文波先生在湖南省委經濟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把長沙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工程機械之都的豪言一出,有如獅子一吼、雷霆萬鈞!反響之大毫不亞于他在博客上縱橫捭闔,評點徐工。
長沙憑什么?大家不禁要問。
“國家的較量在于企業,企業的較量在于企業家”,此話不假。長沙憑的就是這么一些優秀的企業家。有趣的是,這三位工程機械領軍人物梁穩根先生出自于企業,詹純新先生出自于科研院所,何新華先生出自于高等學府,是典型的產、學、研三位一體。這種獨特的景觀可能是長沙一絕。如能合縱連橫(這里指的不是簡單的合并之類)、整合其優勢,其披堅執銳之力將不可限量。
一個城市,同一個行業能產生三個上市公司,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這個城市異乎尋常的孵化功能。集群效應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趨勢,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態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今后一提到長沙就像提到底特律是汽車之城和硅谷是高新技術基地那樣,大家都會說,長沙是世界工程機械之都。
美國工業化進程中造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當今由于工業化使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已達80% ,而全球城市化率還只完成了25% ,中國也只完成了43% 。以中國為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有13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市場空間。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2010年將擴大到2500億美元,用梁穩根先生的話來說,工程機械行業起碼還有20年興旺。
再加之工程機械作為傳統產業大部分專利已失效,無疑這給我們的技術創新掃除了障礙,給我們的發展展示了一片坦途。
人民幣升值對大多數產業是“憂”,而對于我們卻是“喜”,因為我們供應鏈中50%以上靠進口,而產品出口價比內銷高出50%左右,因此我們有恃無恐……
如此得天獨厚的背景長沙憑什么不應在工程機械領域異軍突起、熠熠生輝?
相對于任何一個產業,工程機械在長沙的比較優勢是最大的。
首先是創新能力。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三一、中聯、山河都是在創新中快速崛起的。以三一為例,三一重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這是中國同行業平均水平的3-5倍,目前的研發力量足以支持每年150億元的銷售規模。通過自主創新,三一用12年時間開發了25個系列、120多個品種的產品,已申請專利479項,授權283項,并且迅速而卓有成效地實現了由自主創新到自主知識產權到品牌到盈利能力的轉換,因此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王景川的高度評價。
其二是品牌能力。沒有品牌的產品像襯衣要八億件才能換回一架空中客車。這樣的企業只不過是別人的加工車間,他們賺的僅僅是一點血汗錢,還要面對所謂“傾銷”等種種世貿摩擦。三一能保持如此快的增長速度,如此高的 盈利能力,完全源自“世界泵王”的品牌強勢。
其三是強大的融資能力。三家公司作為上市公司都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其股價都高居行業榜首。三一這些年不缺錢,就是強大的品牌對資金的吸引能力。今天,三一不但手頭上掌握著近十個億的貨幣資金,而且國家開發銀行一次就給予了50個億的授信額度,資金對于長沙工程機械產業不但不是瓶頸,而且還是強大的助推力。
其四,人才優勢。長沙素有“唯楚有才,于斯為盛”的美譽,三家公司都有其獨特的人才來源。中聯有其科研院所的渠道,山河有其高等學府的渠道,三一的研究院更是薈萃了本行業近三分之一的一千多位精英。這是任何城市都難以企及的。
其五,勞動力優勢。作為離散技術型的工程機械,既是技術密集型又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我國勞動力成本只有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二十分之一,至于其綜合能力更加是發展中國家任何一國無法匹敵的,其強有力的性價比優勢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其六是體制的優勢。三家企業都經過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與法人治理結構,尤其是三一和山河。民營這種與生俱來的市場血統比任何企業都更貼近市場,更具競爭優勢。
其七是信息化提升能力。三一去年就完成了ERP的集成,它將有力地改造傳統制造業、提升工業化的能力。
其八,國際化的能力。三一已由跨國經營邁入了跨國公司。去年年底組建的12個跨國公司將極大程度地推進三一國際化進程。
最后不能不提到政府的推動力。長沙已把打造六大產業集群作為推進工業化的重大舉措,相繼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像一股強勁的東風將惠及整個工程機械行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我們滿懷信心地迎接著長沙成為世界工程機械之都的到來。
六高:一個良性循環的自主創新——何真臨副總裁在中宣部推薦的十家自主創新民企座談會上的發言——
尊敬的全國工商聯領導、企業界的同仁、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創新更是支撐一個企業未來的筋骨。三一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作為企業研發費用,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八膭摗薄ⅰ傲摺笔侨粍撔碌闹饕攸c。
“四創”即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文化創新。
首先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先導,是尖刀,它構筑的是一流的產品。
第二是管理創新。通過管理創新提升傳統產業。三一已全面實施ERP。
第三是營銷創新。營銷創新以拓展國內外市場為目標,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三一產業,由跨國經營向跨國公司轉變。所謂國際本土化,就是利用三一的核心技術、三一的品牌,充分整合當地優勢資源,匯聚在三一品牌之下。
第四是文化創新。三一把文化創新作為基業長青、打造百年老店的根基。三一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品質改變世界、幫助員工成功、一切為了客戶。
在上述“四創”中,蘊涵了一個“六高”的良性循環體系,集中體現在技術創新上。
第一,高投入。包括硬件上的高投入、軟件上的高投入和激勵上的高投入。
硬件上:2006年一座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總投資3600萬元的研發大樓在三一落成。這是目前中國業內建筑面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專門用于工程機械產品研發的建筑。
軟件上:三一研發人員以計算機三維設計為基本工作手段,采用CAD、CAE、PDM、CAPP等先進技術,實現全過程交互式并行設計、研究、開發,所有技術人員都可以通過強大的研發平臺進行異地同步設計。目前,三一的研發力量足以支持每年150億元的銷售規模。
激勵上:三一實施股權、期權、研發項目激勵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研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近年,先后有30多位研發項目帶頭人獲贈公司股票。在他們之中誕生出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甚至十數億富翁。
第二,高人才集聚。三一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激勵措施,尤其是“幫助員工成功”等理念匯集了一大批工程機械行業精英。在思想上重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人才晉升渠道的通暢,這是三一高技術人才聚集的法寶。
第三、高創新成果。正因為匯集了行業高素質人才,三一不斷推出具有國內和世界領先技術的研發成果,創造了一系列的“國內第一”和“世界第一”。
1994年,三一重工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2002年,三一重工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創下單泵垂直泵送混凝土406米的世界第一高度;2004年,三一重工研制出世界第一臺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2006年5月,被譽為“神州第一吊”的400噸履帶起重機在三一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大型起重設備的自主創新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2006年12月,世界首臺無泡瀝青沙漿車通過專業機構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標準;同月,擁有15項創新技術的世界最長66米臂架泵車在三一問世,說明中國的泵車研發技術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三一先后承擔了20多個國家及省級重點攻關項目的研制,為振興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高轉化率。“與其引進技術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淪為‘生產車間’,不如另劈蹊徑,以自我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著清醒的認識。
三一將實施專利戰略,加強專利保護當作提高科技水平,保持自身優勢,參與市場競爭,開拓并占領市場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三一主導產品混凝土輸送泵、泵車所申請的58項專利已100%轉化為生產力,成為三一重工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五、高品牌。創新如果不轉化成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就得不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如果不凝聚到品牌上,就缺乏品牌的力量。根據統計,2006年,三一泵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5.6%,拖泵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1%。以三一品牌為代表的國產混凝土機械,在短短時間里,改變了原來國內市場85%的混凝土泵及95%泵車依靠進口的局面。
2006年初,三一重工摘取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一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混凝土泵車系列被評為“中國名牌”,拖泵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三一集團以16個百分點的漲幅位列品牌“2006中外品牌美譽度漲幅百強榜”49位,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一家上榜企業。
第六、高收益。高投入、高人才集聚、高創新成果、高轉化率、高品牌最終帶來了高收益。2006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81.1億元,創利7.22億元,向國家上繳稅金4.8億元。優良的市場業績,凸顯了三一行業領跑者的風采。
作為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第一股,三一在取得良好經營業績的同時,也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認可和趨捧。2006年,隨著中國股市大盤的牛起,三一重工股票一路走高,從每股5元多上漲到每股最高40多元,市值也由30多億上升到最高超過200億,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第一股。
高投入——高人才集聚——高創新成果——高轉化率——高品牌——高收益,這是一條邏輯性極強的良性循環鏈,如此生生不息,循環不已,促進著三一不斷創新發展的歷史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