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總投資4700余萬元的巢湖首座跨湖大橋正在加緊施工,為“合龍”做準備。此座跨湖大橋北接巢湖市銀屏路,東南接裕溪路,是巢湖市一環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通車后,不僅可大大緩解巢湖市區的交通壓力,也使巢湖的濱湖新區與合肥的濱湖新區聯系更加緊密,對巢湖加快融入合肥將起到重要作用。
主橋預計下月合龍
沿著巢湖市西壩口向南走不到500米,遠遠就能看到一座灰色的橋梁橫跨在巢湖上,巍巍橋身,直刺天空,這就是首座跨巢湖大橋。該橋全長280米,橋寬36.5米,其中主跨130米,引橋150米。記者站在正在建設的大橋上看到,工地上一片繁忙,機器轟鳴聲、工人呼喊聲和著潺潺的巢湖流水聲,好不熱鬧。經過了100多位工人19個月的緊張施工,目前,大橋已經快合龍了。夕陽下,遠遠望去,兩邊橋梁宛若兩條巨龍合力捧起太陽,意欲騰空,成為巢湖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目前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大橋施工現場技術負責人陳躍石介紹說,巢湖跨湖大橋主橋為三跨連續梁,長130米,兩端引橋為三跨連續小箱梁,各長75米,橋面寬度36.5米。工程自去年4月份開工以來,施工隊克服了施工現場罕見的深層軟弱流質淤泥層,完成了基礎及下部結構,上部完成25米箱梁預制14片,上行線主箱梁掛藍現澆注已經完成80%。目前的重點是下行線的主箱梁掛藍現澆注施工及25米小箱梁的預制安裝,上行線主橋計劃在12月底合龍。
施工難度超出預期
“我們在施工中遇到很多困難。”陳躍石說,“巢湖水下地質條件非常復雜。”陳躍石介紹,施工現場水深僅有5到6米,但下面的淤泥層非常深,最深的達到20多米。由此,他們在鉆孔澆注樁時不得不改變原來標準,向下打深,最深達到50米,一般的也有40多米。有一次,工人們在澆注時鉆機錘頭被水下淤泥牢牢吸住,硬是搞了近一個月才給搞上來。陳躍石說,巢湖跨湖大橋僅水中的澆注樁就多達100多根,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昨天下午4時,記者征得同意,費了一番功夫才順著臨時搭建的懸梯爬到距水面數十米高的已經澆注成功的大橋橋面工作平臺。平臺上也是一片熱火朝天,工人正在綁扎鋼筋、電焊,為下一步灌注混凝土作最后準備。
工人來自五湖四海
“放低點,再低點!”在施工現場,一位小伙子正在專心致志地拉鋼繩。記者趁他閑下來時和他聊起來。如果不是聽他介紹,很難讓人相信眼前這位個頭不高的小伙子小陳從事橋梁工作已經10年了。小陳告訴記者,他來自貴州,主要工作是澆注混凝土。在來巢湖前,他參與過好幾座知名大橋的修建,如廣州榕車大橋、安慶長江大橋、蚌埠大橋等。說起眼下正在建設的巢湖跨湖大橋,小陳說,巢湖這里的風景很美麗,跨湖大橋修好后,將會給巢湖風景“錦上添花”。
這座橋梁的建設者來自五湖四海,為了能盡快把巢湖跨湖大橋建設好,100多名工人加班加點緊張施工。
跨湖大橋意義重大
“巢湖跨湖大橋不僅是巢湖市外環道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巢湖融入合肥都市圈的重要通道。”昨天,巢湖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跨湖大橋東南接裕溪路,北至銀屏路,位于巢湖市擬建的一環路上。巢湖市區道路總共只有5個出入口,所有過境車輛都必須從市區經過,市區道路交通負擔較重。大橋建成后,巢湖市一環路就正式貫通,城南與城西便連成一體,過境車輛便可繞過城區,改變了目前城區交通壓力過大的情況。
巢湖市花巨資建設跨湖大橋目的不僅僅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巢湖市主城區建設早,建筑密集,道路狹窄,制約了城市的發展,而城西區域瀕臨巢湖,環境優美,是理想的城市發展空間。巢湖市建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充分發揮濱湖優勢,巢湖市將環巢湖區域規劃為濱湖旅游度假區,打造優美的旅游生活區域。然而長期以來,該區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薄弱。為加大該區域開發,巢湖市政府決定先完善該區域路網結構,跨湖大橋建設便勢在必行,大橋建成后將巢湖的濱湖新區與巢湖市市區緊密聯系,擴展城市發展空間。
此外,巢湖跨湖大橋建成后與正在建設的通往合肥濱湖新區的濱湖快速通道緊密相連,從跨湖大橋上濱湖快速通道,40分鐘即可到達合肥,將進一步密切巢湖與合肥的聯系。這也是巢湖市實施的東進西迎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對巢湖盡快融入合肥都市區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預見,待到巢湖跨湖大橋建成通車后,巢湖融入合肥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