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京科技大學南門而入,穿過一段富有懷舊色彩的校園林蔭大道,一座矗立于校園“文脈”之上的凝重渾厚的體育館便出現在了眼前:3米寬、間距0.75米的銹紅色金屬板均勻地分布在整個體育館的立面,以挺直的線條和極富雕塑感的體塊表現著運動的力與美,展現著柔道、跆拳道運動特有的沉著與爆發之力,傳遞著柔道、跆拳道運動中“帶”的信息。
整個建筑由主體育館和一個50米Χ25米的標準游泳池構成,總建筑面積24662平方米。主體育館賽中設60米Χ40米的比賽區和觀眾坐席8012個:觀眾固定坐席4080個;租用3932席臨時看臺,滿足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比賽及殘奧會輪椅橄欖球、輪椅籃球比賽的要求。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承擔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比賽,殘奧會期間將成為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比賽場地。奧運會后,體育館臨時看臺將被拆除,恢復為5050標準席(另有1230席活動看臺),可承擔國內和國際重大比賽賽事,舉辦學校室內體育比賽、教學、訓練、健身、會議及文藝演出等,校內游泳教學、訓練中心及水上運動、娛樂活動的場所。
立于校園“文脈”之上
北京比較明確的中軸線起于金代,一條御道貫穿外城的豐宜門、皇城的宣陽門和宮城的應天門。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麗正門。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建立中軸線后,城市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后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而在北京科技大學內同樣有條中軸線,科大體育館就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北京科技大學的中軸線由學校西門向東延伸,經過學校的主樓、圖書館、體育場,可以說,學校最中心的建筑都處在這條中軸線上,而新建的體育館位于中軸線的最東端。
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權良柱說,當初,之所以要考慮這條中軸線,是因為它形成已久,將體育館建在上面,除了與整體更加協調之外,也是對學校“文脈”的一種呼應。
體現力量與精致之美 傳遞運動信息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的外型上,使用了柔道、跆拳道運動中“帶”的概念:3米寬,間距0.75米的銹紅色金屬板均勻的布置在整個立面,使整個建筑渾然一體。不管是科大體育館前的奧運會徽廣場,還是體育館的外墻立面,甚至是體育館內部,一排排整齊的線條都在向人們傳遞著關于“帶”的信息。
凝重渾厚的體育館穩穩地矗立于體育場的東側,與西側的體育場看臺遙相呼應。建筑外形的設計,以挺直的線條和極富雕塑感的體塊表現了運動的力與美,嚴瑾的立面劃分,準確的金屬肌理,又充分展現了柔道、跆拳道運動特有的沉著與爆發之力。深灰色的亞光金屬屋頂,巨大有序的金屬墻面所形成的力量與秩序,與被譽為“鋼鐵搖籃”的北京科技大學相適應。而精致透明的游泳館則與粗曠的體育館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其透明的外形也弱化了對體育館的影響。
綠色景觀主題融入校園綠化體系 塑造清新健康環境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是奧運的,更是校園的。”科大體育館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在接受采訪時一直在強調這一點。他介紹說,在體育館的設計之初,就將體育館周邊綠色的景觀主題融入了校園的綠化體系,為賽時和賽后利用提供清新健康的環境。
“盡最大的可能節約土地和營造綠色環境,使場館尺寸最小,用地最集中。通過賽時綠化停車場,賽后綠地的方式,使有限的用地轉化出更多的綠地。”莊惟敏說。
他還告訴記者,體育館利用自然通風采光和屋頂綠化,使室內外進行靈活交換、滲透,讓陽光、綠樹和清風來塑造清新健康的體育建筑。
據悉,建成后的北科大體育館前廣場和周圍約2000平方米場地將會固化。這2000平方米的場地都將鋪上具有生態效益的生泰砂透水磚。不僅能進行雨水滲透,還能有效地補充地下水。
生泰砂透水磚是以生泰砂(沙漠中的風積沙)為原料,采用獨特的工藝黏合壓制而成,加工過程不需要燒制,是一種有益于生態環保的節能型新材料,具有透水、透氣、耐壓、耐磨、融雪和防滑等特性。
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資源 靠適宜技術最大限度節約能源
莊惟敏說,體育館充分利用陽光、雨水、自然風等可再生資源,巧妙解決了體育館內空調、用水、用電等能源問題。
在北京市節能50%(北京市現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基礎上,體育館進一步降低外維護結構的能耗。通過降低體型系數0.11、全面提升外維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建筑外墻為框架結構內填200厚陶粒輕質混凝土空心砌塊(導熱系數≤0.22W/m².K)。外設30厚擠塑板(導熱系數≤0.03W/m².K)保溫層,主體部分外敷磚紅色鋁單板板墻面(帶50厚保溫棉)雙重保溫,群房部分外敷預制水泥板。玻璃采用6+12+6 low-e鋼化中空玻璃。
為減弱陽光對體育館的影響,在立面設計時采用了相對封閉的設計手法,只設置了少量的外窗,大部分采用復合金屬幕墻,使夏季整個體育館的能耗大幅降低。
用適宜的建筑結構技術及生態技術 創造健康舒適的比賽環境
莊惟敏說,體育館采用了太陽能熱水系統、變頻空調系統、中水系統等組成技術合理利用,同時通過對光線、通風、溫度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寬敞、舒適的大型建筑空間。
以太陽能生活熱水系統為例,太陽能集熱管安裝在游泳館屋頂,約800平方米。奧運會期間為柔道、跆拳道比賽運動員提供洗浴熱水的預加熱,奧運會后,供應學校游泳館更衣室淋浴熱水需求。太陽能熱水系統,對集熱傳熱、換熱升溫、儲熱殺菌、熱源備份、保溫保量、余熱利用、自動控制等環節進行了綜合考慮,由專業廠家負責深化設計與施工。
綠色環保太陽光導管照明系統 照亮白天與晚上
“體育館安裝了148個直徑為530mm的光導管,這既是這座場館所采取的最特殊的技術,同時也是最大亮點。”權良柱說,體育館的鋼屋架是網架結構,桿件較多,如果用開天窗的方法采集自然光,會受到桿件遮擋,效果不甚理想。而使用光導管,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太陽光導照明系統主要由采光罩、光導管和漫射器三部分組成。其照明原理是通過采光罩高效采集室外自然光線并導入系統內重新分配,經過特殊制作的光導管傳輸和強化后由系統底部的漫射器把自然光均勻高效的照射到場館內部,從而打破了“照明完全依靠電力”的觀念,是一種綠色、健康、環保、無能耗的照明產品。
科大體育館目前是北京奧運會所有奧運場館中在比賽場館中央安置光導管最多的。在陽光比較好的情況下,它采集的光線能滿足體育訓練和學生上課的要求,基本可以不開燈或者盡量少開燈。由于光導管是密閉的可以有效地節省維護地費用。光導管在白天采集光源照亮室內,晚上則可以將室內的燈光通過屋頂的采光罩傳出,起到美化夜景的效果。
以人為本 快捷靈活實現賽時賽后功能轉換
無論是在設計還是在建設的過程中,科大體育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充分考慮殘障人的無障礙設計、滿足殘障人員的方便使用。尊重殘疾人及行動不便者,給他們的生活提供方便,讓殘疾人運動員和觀眾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理生活及享受比賽樂趣和各項服務設施是無障礙人性化設計的重要內容。
莊惟敏說,奧運會短短的十幾天很快就會過去,可學校對體育館的使用、運營和管理卻是持續而長久的。所以,高校體育館不僅是奧運的,更是校園的。合理設置空間內容,確定標準,精細地考慮賽中賽后的轉換,以及臨時用房和臨時坐席的技術設計都將對大學未來的使用帶來深遠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設計伊始就明確提出了‘立足學校長遠功能的使用,滿足奧運比賽的要求’,方便拆卸的腳手架式的臨時坐席的設置、賽后轉換的兩個室內籃球場的設置、標準游泳池賽中為熱身場地的設置、光導管自然采光系統的設置、多功能集會演出系統的設置、太陽能熱水補水系統的設置、游泳池地熱采暖系統的設置等都是我們在設計中依照此原則所進行的考慮。這也是我們的方案能被業主和專家所認可的重要原因。” 莊惟敏說。
據權良柱介紹,奧運會后,體育館臨時看臺將被拆除,恢復為5050標準席(另有1230席活動看臺),可承擔國內和國際重大比賽賽事,舉辦學校室內體育比賽、教學、訓練、健身、會議及文藝演出等,校內游泳教學、訓練中心及水上運動、娛樂活動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