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城址、戰國的楚墓、西漢的陶器……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鑲嵌在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兩岸的一處處古代文明遺存,串起了一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上馬,庫區即將淹沒。
文物發掘不到三分之一
2007年7月9日,隨著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第一倉混凝土到頂,距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壩蓄水只剩下不到3年時間。根據總體規劃要求,南水北調中線庫區文物保護工程共涉及文物點247處,考古發掘工作量33.3萬平方米。湖北省考古所副所長李桃元說:“單單一個丹江口市均縣鎮,古墓葬就數以萬計,以春秋戰國、兩漢和六朝的尤為集中。整個庫區文物發掘保護工作任務之重、時間之緊超乎想像?!?/FONT>
據介紹,由于規劃、經費等原因,目前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完成不到任務量的三分之一。
庫區難以打擊盜墓分子
在千年文明大搶救行動中,一些不法分子盜墓猖獗。
深入庫區,一些古墓被盜掘后的慘狀令人扼腕:古墓盜洞周圍的黃土上,散落著墓中主人的骨骸和破損的衣片。被盜墓分子棄置的破碎陶片上,精美的紋飾依稀可辨。
丹江口市文物局局長殷進說,現代盜墓分子盜墓工具甚至比考古人員的發掘工具還要先進,且盜墓不同于考古發掘講究嚴格的程序,破壞性極大。目前,由于庫區地廣人稀,再加上資金和人員等問題,很難對盜墓分子形成有效打擊。
文物價值超過三峽庫區
殷進介紹說,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10世紀以前,我國政治中心一直位于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關中和伊洛地區,這一地區與華東、華南的聯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漢江和丹江進行,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丹江口庫區的文化遺存對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桃元說,從目前的發掘進度看,南水北調中線庫區文物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而言,其價值遠遠超過三峽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