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零時-6時,完成大修后的武漢長江二橋關閉了交通,16輛載重30噸的卡車開上二橋,配合安裝在橋體上的700多個傳感器,給該橋進行全面體檢。
此前,二橋因出現梁體下撓(彎曲)過大、裂縫等損傷,從去年10月開始大修。到今年8月底,中鐵大橋局和中冶科工集團對二橋實施的強身固體措施全面完成。
經過初步驗收,維修工程的質量達到合格標準。中鐵大橋局武漢分公司副總經理程伊彪稱,從維修過程的監測看,已控制了裂縫的增加和橋體的下撓趨勢,增加了橋梁整體的剛度。
但是,這還需要更全面、更細致的檢測,以把握維修后二橋的實際工作狀態。此次全面體檢,由中鐵大橋局橋梁科學研究院承擔,分為兩個時段進行,即今日凌晨零時—6時和明日凌晨零時—6時。
武漢市路橋收費管理中心稱,通過這次檢測,可以判斷維修后的二橋能跑多大載重的車,每天能跑多少輛車。
此前,二橋于2003年5月、2005年7月,進行過封橋體檢,以獲取主塔擺動、線型變化、振動參數等,為橋梁維護提供參考。
16輛30噸大卡車測試橋梁
今日凌晨的體檢測試分動載和靜載兩部分進行,共布置了31個檢測區域,其中漢口14個、武昌17個,兩邊分頭做靜載、動載試驗。
動載試驗主要是通過跑車、剎車等行為,從總體上了解橋梁結構的剛度、自振特性、舒適性等。動載試驗時,2輛載重30噸的卡車,以10公里的時速起步,逐步加速到70公里的時速,前后跑上十幾趟。
中鐵大橋局橋梁科學研究院二所所長鄭平偉說:“要是橋梁振幅過大,車跑起來太顛簸,舒適性就不好。”
靜載試驗主要檢測橋梁應力,測試其檢修后的承載能力如何。檢測人員在橋面上預先畫出輪位,確保試驗卡車就位,以便準確測試出這個區域的橋梁受力情況。最大的一個檢測區域,將同時擺放16輛裝滿沙子或鐵礦石的載重汽車。
據了解,檢測方還準備了裂縫觀測顯微鏡,隨時觀察二橋是否有裂縫。一旦擴大,將立即停止試驗。
700多個傳感器錄“指紋”
記者在參加這次檢測的設備清單上看到,除了測試變形、應力、動力特性等數據的儀器外,還有數碼相機、打印機、計算機等。
“這次檢測的結果,將建成橋梁‘指紋’檔案。”橋梁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稱,這種檔案除了各種測試數據外,還有相片照片資料。
據了解,二橋31個檢測區域的鋼結構和混凝土上,已先期布置了700多個電阻應變片,有的分布在橋面,有的在橋下。它們貼著橋面,就像一個個聽診器,隨著車輛動載或靜載試驗的進行,通過傳感導線等,將各種數據傳輸到感應器,再傳輸至計算機上記錄下來。
“這些數據非常細致,就像人的指紋。”專家說,它們將一一被保存下來,作為橋梁“指紋”檔案,為以后橋梁養護、維修提供相關資料。
結論需要一個月才能得出
據橋梁科學研究院專家介紹,此次檢測的結論需要一個月才能出來。
為何需要這么長時間呢?專家解釋,檢測涉及變形、應力、動力特性等三大類,兩天檢測下來,將獲得6萬多個數據。因數據太多,且需要和理論標準值對比才能得出結論,因此,最終定性結論需要十多人忙上個把月才能得出來。
記者問,為什么二橋前后3次體檢都放在夜間進行?專家答稱,把檢測放在夜間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深夜封橋對市民出行影響較小,二是溫度因素。
專家說,白天氣溫變化較大,在不同溫度下,橋梁承載能力等數據也不一樣,容易導致結果失真。夜晚溫度相對穩定,數據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